- 柿栽培新品种新技术
- 李先明 丁向阳 吴美华
- 2740字
- 2021-05-14 18:32:02
(三)柿生产的产业发展趋势
1.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育种将获得突破,良种普及率提高
种质资源是种质创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为柿的重要原产中心,柿原生于我国长江流域,野生柿在四川、湖北、浙江、江苏等省均有分布,大别山地区更是我国唯一的甜柿原产地,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及多样性。从柿产业发展对品种的需求方向看,要完成一些特殊的育种任务,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品种资源,需要在资源的综合评价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在的或是以隐性状态存在的可贵基因(如品质优、抗干旱、耐瘠薄,抗逆性等性状),而这些基因的绝大部分蕴藏于野生或半野生柿及其近源种当中,进一步挖掘这些种质资源并进行开发利用是柿品种改良需关注的重点。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品种是所有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载体,柿产业的竞争实质就是种业的竞争,品种是实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近期,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相继加大了柿种质创新的力度,在芽变选种、实生及辐射诱变育种及有性杂交育种方面成效显著,涩柿育种目标主要为皮薄、果个大、耐贮运、质优、抗性好的鲜食品种,以弥补鲜食涩柿品种的不足,鲜食加工兼用型以及专用加工品种育种目标主要为品质优、果个大、易削皮、抗性强、糯性好。
以湖北省罗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区是我国唯一的甜柿初生演变中心,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图1-2),尽管从罗田甜柿品种群中已选育出“鄂柿1号”、“宝盖甜柿”2个栽培品种,但是罗田甜柿的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一些优株、优系陆续被发现,包括当地特有的野生甜柿资源、稀有甜柿资源(完全雄花、无籽)等,为下一步甜柿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同时利用我国原产的完全甜柿品种与引自日本的优良的完全甜柿品种,开展甜柿杂交育种研究, 预期在完全甜柿品种选育领域获得突破。在柿新种质创制以及系统的品种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完善良种苗木繁育技术体系,生产中的良种普及率将得到提高。
图1-2 罗田甜种质资源
2.低成本、省力化、标准化栽培成为主流
柿树适应性强,抗瘠薄耐盐碱,病虫害少,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的大冠、稀植、放任栽培生产模式,导致树体高大、冠层稀疏、枝叶覆盖率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的果园操作管理,致使诸如果园自走式弥雾机、旋耕机、运输机械等无法直接入园,果园用工多、技术要求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用工价格快速上升,部分产区人工劳力达到80~120元/天,技术工种价格更高。同时,化肥、农 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也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柿产业为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且产业风险较大,在专业人力资源稀缺及劳力成本高涨的新形势下,低成本、省力化、标准化栽培模式必定成为主流,土地成本可控,劳动力成本不可控,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等方式降低劳动力的投入是现代柿园可以盈利的根本,如轻简化高光效树形的创制、合理负载及果实管理、果园机械化、精准施肥、省力化土壤管理模式以及数字化柿园、信息化柿园等技术模式将大力推广。
3.甜柿产业市场前景好,呈现迅猛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水果消费层次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国内外果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内水果消费市场上大宗水果的消费量趋于稳定,而一些精、奇、优、新的小水果、特色水果消费量增长较快,柿果及其加工品、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日渐增大,2015年我国柿年人均占有量仅为2.76kg,远远低于苹果的31.00kg和柑橘的 26.62kg,特别是甜柿产量仅为柿总产量的2.0%~3.0%,市场缺口较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甜柿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
为了引导和保护甜柿产业的发展积极性,提高产业经济效益、降低产业风险, 甜柿产业的生态区划、适宜砧木的筛选以及优质苗木的有序供给等方面是适地适栽、集约化甜柿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甜柿经济栽培的温度条件为年平均温度13℃以上,≥10℃的有效积温5000℃以上,生长期内的4月及5月平均温度17℃以上。其中9月温度21~23℃,10月温度16~18℃,9月及10月平均温度过低, 果实不能自然脱涩,冬季温度低于-15℃可能发生冻害,休眠期≤7.2℃的需冷量为 800~1000小时,根系最佳生长温度21~24℃。年降雨量700~1200mm较为适宜。4~10月日照时数1400小时以上,土壤pH值在6.0~7.0之间最适宜,土壤含盐量低于0.2%。不同的甜柿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栽培表现并不一样,因此,在确定主栽品种之前,务必进行系统的引种试验。
4.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提高,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柿商品化处理是柿果实现从简单农产品到商品化农产品的处理技术总和,其过程主要包括采收、分级、清洗、脱涩、包装等环节,今后主要提高采后分级包装技术,统一标准,减少人工分级和包装的比例,提高涩柿的脱涩保鲜技术水平,如简化完善不同涩柿品种的树体脱涩、CO2脱涩保脆、乙烯脱涩保脆技术体系,并开发出广适性的保鲜剂。
柿饼生产在选用专用加工品种的同时,开发柿饼精加工的工艺和配套的去皮、去核机械。传统的单家独户、家庭小作坊式的柿饼加工工艺及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如传统青州柿饼、富平柿饼和恭城月柿的加工多采用自然晾晒,灰尘及霾粒污染大,遇到阴雨天易发霉变质,且包装材料粗糙,卫生指标及食用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应大力发展标准化、现代化、工厂化的柿饼加工生产及经营模式,依据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食品、医学、生理、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协作,引导生产要素向加工产业集中,培育龙头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以加工技术的进步带动栽培技术的研究,以产品市场开发带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除柿饼以外,还应强化柿霜糖、柿汁、柿酱、柿酒、柿醋、柿子脯、柿子干、柿子糕等产品的生产;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柿功能成分及有益物质的药理作用,开发出一系列功能食品、保健食品、药品以及其他产品,如柿叶可加工制成柿叶茶、柿叶保健茶、柿叶奶茶、柿叶饮料、柿叶晶等多种功能保健食品。
5.新型生产组织成为产业主体,集约化产销得到加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提高农业供给侧体系质量和效益。在此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诸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协会以及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将不断涌现,通过培育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规范化果园管理、统一农资配送及使用、专业机械化服务、专业植保服务(专业防虫防病队)、产品可溯源制度建立等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监管功能,走集约化产销之路。湖北罗田县已经组建了一批甜柿专业合作社,一些加工、仓储及流通领域的企业也逐步涉足柿产业链中, 为当地柿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连年举办“甜柿文化旅游节”,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在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并通过电商模式促进产品销售, 助推该县甜柿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