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诸子先秦竞自由

“礼崩乐坏”,诸子登场

这是《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的第三册,介绍与“经”“史”并立的“子部”经典,以先秦诸子为主。

“诸子”既指人,也指他们的著作。如提到老子,是指老聃这位先贤,也可指他的著作《老子》。其他墨子、庄子、荀子、列子也莫不如是。——与“经”“史”相似,诸子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每个中国人一生中不可不读的经典。

周朝本来是大一统江山,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制度完备、文化统一。然而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强者称霸,没人再理会礼制王法。所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说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政治控制的松弛,引来思想文化的“井喷”。在这场来势汹涌的思想大潮中,“士”阶层迅速崛起——士本来属于贵族的最低一级,又有文士、武士之分。不过后人提到士,多半指文士,有点类似今天的知识分子。

士往往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和专长,受君王贵族的供养,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然而时移势易,主子坍台,本来依附于贵族的士,倒也因祸得福,获得驰骋的空间,得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游说求官,或授徒教学,当然也有混得不济,沦为引车卖浆之流的。

一方面,身份的变更,催生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竞争的激化,又需要他们不断砥砺学问、磨炼本领。士人各逞才智、标新立异,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有提倡仁政的,也有主张法治的;有倡言守旧的,也有力主革新的;有积极入世的,也有明哲保身的;有身体力行的,也有夸夸其谈的……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盛况,就是这场文化解放的象征!

另一方面,诸侯在弱肉强食的兼并混战中,也悟出“不为刀俎,即为鱼肉”的生存铁律,急需有才智之士替自己出谋划策,以求逃厄运、得生机。也只有此刻,君主们才真正意识到“选贤举能”不只是一句漂亮话!——面对“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作为士中的佼佼者,诸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