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修订本)
- (澳)杨小凯
- 3383字
- 2021-04-23 18:43:43
思考题
1.盖洛普和萨克斯(Gallup and Sachs,1998)找到了不同地理条件造成国家之间发展绩效差异的经验证据。那些位于温带并有更好运输地理条件的国家有更好的长期发展绩效。用在例5.1 和例5.3中具有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的模型来解释这个经验证据。
2.二元经济有几个不同的定义。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Lewis,Fei and Renis,1964)认为二元经济是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人口分配结构。在第2章里,我们将一个在两组事前不同的人之间具有不平等收入的结构视为一个二元结构。把例5.1中的二元结构和那些定义相比较,并讨论内生和外生比较优势并存对二元结构的影响。把你的讨论与不充分就业和不发达的概念联系起来。
3.伊曼纽尔(Emmanuel,1972)、巴查(Bacha,1978)、斯密和汤依(Smith and Toye,1979)及阿利扎德(Alizadeh,1984)争论道,国际贸易把财富从贫困国家转移到富裕国家。用本章里的模型评价这种论点。
4.米尔(Mill,1848)强调“市场向各个方向扩展来改进生产过程的趋势”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为比它自己的市场更大的市场生产的国家能引入更大的分工,能更多地使用机器,并在生产过程中更有可能做出发明创造和改进。”使用本章的模型把他的观点形式化。
5.基于英国商品贸易条件或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贸易条件的价格度量,联合国经济事务部(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ffairs,1949,pp.7,13-24)和刘易斯(Lewis,1952,p.118)对下列问题进行了争论:国际市场的力量是否通过恶化欠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把收益从贫困国家转移到富裕国家。迈耶(Meier,1989,pp.390-392)争论道,这没有为任何有关贫困国家贸易条件的一般化提供足够强有力的统计基础。进口价格指数掩盖了食品、原材料和矿产大类里或大类之间的价格变动;没有为出口和进口商品质量的改进留有余地;没有充分考虑新商品,记载的贸易条件也未对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进行修改。新产品引进和质量改进在制成品中比初级产品多,并且英国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的大部分应归因于进口商品运费的大幅度下降。即使欠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真的经历了贸易条件的恶化,但这种恶化也许是由出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因此,只要出口行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出口价格的下降快得多,单个要素的贸易条件(按出口品生产率变化调整的商品贸易条件)就可能改善,即使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坏,国家的实际收入还是能够增加。使用例5.1中的模型把这种分析形式化。
6.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欠发达国家贸易地位的恶化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其他经济学家试图为发展中国家贸易地位一直恶化的情况找出支持或反对的经验证据,或试图测量恶化的贸易条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参见Morgan,1970,Kohli and Werner,1998)。森(Sen,1998)的数据显示,1990~1995年,泰国的GDP提高了49%,它的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了18%,进口商品价格降低了9%。用例5.1中的模型解释这一现象。
7.墨菲、谢勒夫和维西尼(Murphy,Shleifer and Vishny,1989)表明,如果收入分配非常不平等,则一个有限的市场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把这个关于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在例5.1中经济发展的斯密机制相比较。
8.刘易斯(Lewis,1955)争论道,一个比市场出清工资水平高的外生固定工资导致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力剩余。当资本随着时间在现代工业部门积累时,相关工业部门资本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因此,这个部门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在不影响农业部门的情况下增长。把这种发展机制和二元经济同例5.1 和例5.2中的斯密机制相比较。找出支持两个机制之一而拒绝另一个的经验证据。
9.钱纳里(Chenery,1986,pp.13-132)用不均衡和嗜好变换的模型来解释经济中的结构变化,他说:“考虑到不完美预见和要素流动性的限制,在不均衡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结构变化,这在要素市场特别适用。因此,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能够加速增长。”用本章和前面章节中的均衡模型来解释结构变化和二元结构,并讨论两种方法的区别。哪一种分析更有力?为什么?
10.钱纳里(Chenery,1986)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方面的变化对结构变化的影响。例如,他说偏好和收入的变化改变农业品的消费比重。其他经济学家更注意供给方面的变化对结构变化的影响。技术变化会改变工业部门占收入的比重。用此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解释为什么将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分割的方法与一般均衡概念不符。例如,收入是由生产率和分工的网络规模决定的,它反过来决定与总合收入相关的市场容量。同样,用本章模型解释为什么经济结构在生产函数和偏好不变化时也会外生地变化。
11.刘易斯(Lewis,1955)用一个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模型分析二元结构。使用在第12章里发展的方法设定一个两个部门不变规模报酬技术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一个部门需要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另一个部门在生产中只需要劳动力作为投入,证明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外生技术变化和不均衡时,两个部门的均衡相对规模能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使用这个例子来讨论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家因无力操作一般均衡模型而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12.刘易斯(Lewis,1955)把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视为低商业化程度的传统部门向高商业化程度的现代部门的转变过程。用本章中的模型把他的假设形式化。
13.把例5.1中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欠发达是由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对欠发达经济体的剥削造成的”这一观点相比较(Myrdal,1957;Nelson,1956;Palma,1978)。
14.用表5-3中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来分析最近关于竞争力的讨论,证明一个低交易效率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不可能从贸易中获取收益。证实下面的观点:从表5-3西北块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国家1中与α负相关的专业化经济程度b小于与γ负相关的c,或k1<23-cα,那么结构PC就是均衡,其中这个国家在转型阶段处于劣势。如果c<b,或k2<23-caγ,那么在均衡中出现结构CP,其中国家2在转型阶段处于劣势。你可以把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商品时交易效率水平和专业化经济程度解释为竞争程度。
15.把例5.1中的二元经济模型与例4.2中的二元经济模型或例4.4中萨克斯和杨小凯的二元经济模型相比较。
16.把例5.1中的二元经济模型与例5.3中的模型比较,分析它们之间区别的经验含义,设计一种方法来检验两种二元经济模型。
17.用例5.3中的模型来证明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的概念也许是误导人的,使用这个模型分析工业和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
18.有些经济学家争论道,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有害于经济发展,因为它们阻止了欠发达国家多种工业部门的扩展。使用本章的模型评价这种说法。分析分工、职业多样化和个体专业化的区别和联系。
19.把不促进国内汽车生产,而提倡许多小公司生产零部件出口的中国台湾发展模式与韩国促进国内汽车和其他成品生产的发展模式相比较。用例5.3中扩展的KV模型评价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影响。
20.用例5.3中扩展的KV模型评论以下观点:“任何产业和贸易政策都有害于经济发展和从贸易中获取收益。”“产业和贸易政策可以被用来改进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绩效,并因此大大增加这个国家的福利。”
21.用例5.3中的模型分析产业关联网络中三类协调问题的区别,其中,前两种是由多重均衡引起的,一种包括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纯消费者和厂商之间二分的李嘉图模型里);另一种不包括利益冲突(例4.3的MSV模型),最后一种类型是由垄断竞争的均衡模式中对任何决策者都毫无益处的特定类型的扭曲造成的(例4.1的DS模型和例4.2的任一模型)。
22.赫希曼(Hirschman,1958)争论道,对一个试图从贸易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同生产中规模经济部门向前(到下游部门)和向后(到上游部门)的联系比贸易条件更重要。用本章中的模型把这种观点形式化。
23.一些经济学家说,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低,出口导向的工业化也许不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参见Meier,1989,pp.381-393)。为什么这种对需求的边际分析经常是误导人的?一些经济学家说,国际贸易因为增加消费欲望、减少储蓄和投资而不利于经济发展。使用例5.3中的模型证明在国家1中,当对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偏好参数增加时,结构C1中的经济发展将加速。
24.瑞姆(Ram,1997)、琼斯(Jones,1998,p.65)、代尼格和斯果尔(Deininger and Squire,1996)发现了经济发展时收入频繁波动的经验证据。杨小凯和张定胜(Yang and Zhang,1999,见习题12)在例5.1中详细列出了每个国家不同类型的个体,并证明当不同团体有序地参与越来越高层次的分工的时候,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会波动。使用该模型来解释上面的经验证据。
25.爱因斯坦说过下面的话:“试图仅仅依靠可观察到的现象来建立一个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观察什么。”(引自Heisenberg,1971,p.31)讨论分析框架的改变对解释经验观察的影响。
26.为什么边际分析不足以处理例5.3中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