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修订本)
- (澳)杨小凯
- 19字
- 2021-04-23 18:43:35
第3章 驱动力Ⅱ: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
3.1 内生比较优势与外生比较优势
威廉·配第(1671,I,pp.260-261)注意到专业化对熟练的制衣技术的贡献,指出荷兰人之所以能廉价地运送商品,是因为他们使得每艘船专业地从事某些商品的运输。在另一个地方,配第以手表的制造为例进一步地说明了分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约瑟夫·哈里斯(Joseph Harris,1757)和乔赛亚·图克尔(Josiah Tucker,1756,1774)直接指出了分工的生产率含义、劳动细分的可能性以及较多种类的物品、生产的迂回程度和较高的分工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斯密之前,有很多人对分工的好处已有了认识,认识到分工有利于改善单个工人的技能(或者用现代语言就是人力资本),有利于减少工人在那些牵涉到必须转换生产操作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认识到了市场和人口规模在实现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些人包括丹尼斯·底得诺特(Denis Diderot,1713)、匿名作者(1701,p.591)、亨利·马克斯韦尔(Henry Maxwell,1721,p.33)、乔赛亚·图克尔(Josiah Tucker,1756,1774)。
斯密通过系统地考察专业化和分工对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含义,使公众注意到专业化和分工在经济分析中的中心作用。如同在以前的章节中所说明的,所有古典的关于专业化对发展的含义的思想都与绝对优势这个概念相关联。自从李嘉图(Ricardo,1817)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之后,许多经济学家相信这个概念比绝对优势的概念更普遍些。但是正如杨小凯和博兰(Yang and Borland,1991)以及杨小凯(Yang,1994)所指出的那样,斯密的绝对优势是内生的,它可能存在于事前没有李嘉图的外生比较优势的相同的个人之间。按照斯密(1776,p.28)的观点,生产不同商品的个人之间生产率上的差异是分工的结果而不是分工的原因。这一章将集中考察内生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含义。
承认专业化和分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难的。在没有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你必须生产全部食物、住房、家具、汽车、电视和你想消费的其他服务,那将是多么疯狂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生产率将和古代社会一样低。的确,对汽车、电视机和飞机这样的产品而言,它们需要复杂的技术,单个人根本不能生产它们,所以个人的生产率为零。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之间最重要的差异是前者的分工水平比后者高得多。这意味着在发达经济体中,大多数个人比欠发达经济体里的个人更“专职”或者更专业化。前者的商业化程度(从市场购买的消费品占总消费品的比率,其中总消费品中包含自给自足的部分)比后者高。例如,在改革之前中国农村的商业化程度是0.3,现在则超过0.8(Yang,Wang and Wills,1992)。在美国,1869年交易量占总收入的比率是0.2,在1997年,这个比例是9.28(美国商业部,1975,1998)。[1]这意味着平均来说,在1869年为了得到1美元的收入,一个美国人必须进行0.2美元的商业上的交易,而在1998年则需要进行9.28美元的商业上的交易。这个比率的提高确实反映了分工水平的提高,是分工导致交易量比收入增加得更快。另外,在欠发达经济体中,不同工作种类的数量比在发达经济体中要少得多。如果你检查一下美国任何一个州在过去50年的商用电话号码本,你就能看出不同工种的数量在戏剧性地增多。许多新的职业,比如与计算机有关的职业,每年都出现。当康有为——中国清王朝一个主要的改革者——在19世纪末访问欧洲的时候,工业化的欧洲和欠发达的中国之间的差异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每个欧洲人买和卖的物品比中国人多得多,他对欧洲国家很高的商业化程度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康,1980,pp.12-13)。用斯密的术语来说,康有为所认识到的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第一个差别是分工水平的差别。
在这一章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斯密模型数学化斯密关于经济发展机制的思想。大的人口规模的假定和专业化经济呈局部递增报酬的假设,意味着瓦尔拉斯机制是有效的。所有决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均衡价格是通过瓦尔拉斯拍卖机制得到的。个人事前完全相同的假设是一个非常强的假设,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很难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不过,如同斯密所指出的那样,专家好像天生不同,而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事后的差别,因为这个差别来自个人选择的职业不同。
个人事前完全相同的假设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内生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含义。在上一章的李嘉图模型里,如果所有的个人事前完全相同,那么就没什么故事可讲了,即经济总是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所有个人消费和生产计划是相同的。但是,在斯密模型里,我们将证明,即使所有的个人事前完全相同,随着分工的发展,事后的差别也会内生地出现。这个模型将告诉我们很多李嘉图模型不能预测的有趣故事,比如专业商人的出现、货币的出现、景气循环、失业,以及生产和交易的分层结构。所有这些结果都来自分工的演化,不依赖于个人之间事前差别的存在。第4章我们将探讨个人之间事前差别和事后差别共存对均衡的分工水平的含义。
在3.2节里,我们将设定模型,同时考察许多种可能的专业化模式。3.3节考察个人的决策问题及其比较静态分析和一般均衡以及其比较静态分析。在3.4节里,我们会用更多的例子来进一步考察斯密模型的特征。在3.5节里,我们将在一个内生比较优势的模型里考察贸易模式是如何被确定的。
学习本章时应问自己以下问题
为什么选择职业模式和专业化水平的决策问题比在给定职业模式条件下如何分配资源的决策问题复杂得多?
为什么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
为什么在分析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问题时把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分开不适当?
资源分配问题的边际分析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超边际分析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为什么杨格认为市场容量和分工水平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分工的网络效应是什么?它们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含义?
市场是怎样协调分工,如何利用分工的网络效应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
为什么在斯密的均衡模型里稀缺性和生产力是内生的?
为什么有很多商品和服务市场在欠发达经济体中不存在?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市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