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围绕地方政府负总责模式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这个核心,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首先,从食品安全风险的危害、消费者的担忧、中央政府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的失职四个方面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并围绕地方政府负总责这个基本的制度安排,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明确界定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地方政府和社会共治四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再次,基于章节安排概述了研究内容,并阐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构建了本书的技术路线图并简述了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该章是本书的理论起点和研究基础。首先,从公共物品的基本含义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分权原则和对等原则等方面梳理了公共物品理论的主要观点。其次,从公共物品的基本内涵、政府规制与公共物品以及政府规制与规制失灵三个方面梳理了政府规制理论的主要思想。再次,从发展过程、理论内涵以及社会治理与公共物品供给三个方面梳理了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从食品安全监管的事权划分、地方政府弱化监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进展。最后,客观评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食品安全监管的地方政府负总责模式。该章是本书的现实起点。首先,概述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和基本态势。其次,分析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基本内涵,梳理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纵向体制的历史演变,描述了地方政府负总责制度的形成过程,并简述了地方政府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方式。

第四章,地方政府负总责模式下存在的三个问题:理论分析框架。该章是全书的理论核心。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政府负总责模式下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所面临的三个问题,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弱化监管以及单一行政监管因政府失灵而力不从心。其次,以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为理论视角,以上述三个问题为落脚点,构建了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五章,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合理性问题。首先,围绕第四章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章结合公共物品供给的分权原则和对等原则,以及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受益范围,将食品产业的集中度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纳入分析框架中,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分析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制度安排与我国食品产业的集中度低和地方政府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的基本国情的吻合之处,以及地方政府负总责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全国性食品安全监管所导致的低效问题。其次,以美国为例,梳理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美国以联邦政府监管为主的协同式监管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美国的食品产业集中度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分析了协同式监管的合理性。最后,简要概述了德国、日本的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划分问题。

第六章,地方政府弱化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围绕第四章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章首先采用信息经济学的双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探讨了官员的年龄和任期、现行未充分考虑公众满意度的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中央政府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等造成的地方政府弱化监管的问题。其次,从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切入,将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和博弈模型结合起来,考虑了博弈主体的心理因素,研究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食品企业的三方博弈问题,探讨了地方政府被食品企业俘获的原因以及中央政府防范地方政府被食品企业俘获的策略选择。最后,采用行为经济学的双曲线贴现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认知短视造成的监管意愿和行为背离的问题,解释了现实中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规划或制度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但是又落实不到位的矛盾现象。

第七章,单一行政监管向社会治理的转变问题:构建社会共治体系。围绕第四章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章首先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共治的必要性,并从社会主体参与和食品企业自律角度分析了社会共治的途径。其次,以公众参与为例研究了社会主体的参与方式。基于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三个国家在公众的立法参与、执法参与和司法参与上的联系和区别。再次,考虑到消费者投诉举报在社会共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为例,实证研究了影响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共治意愿的主要因素。最后,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行为为例研究了影响食品企业自律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具体研究,该章首先简述了主要的研究结论。其次,针对采取地方政府负总责模式面临的三个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最后,简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均衡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计量模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文献研究法。为深入理解和把握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脉络并确定本书的研究突破点,笔者在全面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和分析鉴别,明确了当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构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2)计量模型分析法。在消费者投诉举报意愿的研究上,本书以山东省的数据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影响消费者投诉举报意愿的主要因素。在食品企业自律的研究上,已有的研究以二元Logistic模型为主要工具,忽视了不同企业自律程度的差异,本书用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行为数量来反映企业自律程度的差异,并考虑了社会治理变量,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展开研究,实证分析影响企业自律的显著因素。

(3)比较研究法。根据国情差异,不同国家都应该在公共物品供给的分权原则和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本书以美国作为中国的对比,探讨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划分的合理性问题。这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划分的合理性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创新。为总结和引入国际经验,本书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公众参与实践从立法参与、执法参与和司法参与三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和分析。

(4)均衡分析法。鉴于期望效用理论认为行为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忽视了行为主体的心理因素的缺陷,本书将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纳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食品企业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和食品企业合谋的均衡条件以及中央政府防范合谋的均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