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几”系特指询问句及其他

本节包括由疑问代词“几”“多少”“早晚/早暮”等构成的特指询问句。共出现276次。几、多少、“早晚/早暮”等多用于询问度量或时间,故我们将其放在一起讨论。

一 “几”系特指询问句

疑问代词“几”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五灯》“几”系特指询问句共出现115次。“几”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也可以由“几”参与构成的双音节形式出现,如“几多”“几许”等。

(一)“几”字句

出现85次。其中作定语居多(80次),可以修饰N(共19次:18次是“人”,1次是“夏”)。例如:

(1)沩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卷三《百丈怀海禅师》,132)

(2)禅者曰:“座主几夏邪?”师曰:“十夏。”(卷四《和安寺通禅师》,196)

“几”作定语,其后可以跟量词(共35次:“个”10次,“出”“里”4次,“处”3次,“程”“滴”“卷”“种”各2次,“座”“茎”“颍”“斧”“家”等各1次)。例如:

(3)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42)

(4)师曰:“有几种法界?”曰:“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卷三《盐官齐安国师》,143)

(5)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卷三《石巩慧藏禅师》,160)

(6)师曰:“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卷五《云岩昙晟禅师》,273)

(7)山曰:“几斧斫成?”师曰:“一斧斫成。”(卷七《雪峰义存禅师》,380)

(8)韦曰:“抚州取曹山几里?”曰:“百二十里。”(卷七《玄沙师备禅师》,400)

(9)师拨开胸曰:“汝道我有几茎盖胆毛?”僧无对。(卷八《明招德谦禅师》,441)

(10)师拈钵囊问僧:“你道直几钱?”僧无对。(卷八《招庆道匡禅师》,458)

(11)公曰:“有几卷?”曰:“两卷。”(卷八《新罗龟山和尚》,467)

(12)问:“百川异流,还归大海,未审大海有几滴?”师曰:“汝还到海也未?”(卷八《鹫岭善美禅师》,519)

(13)师曰:“几程到此?”曰:“七程。”(卷十《报慈文遂导师》,591)

(14)师曰:“踏破几颍緉草鞋?”曰:“三緉。”(卷一五《洞山守初禅师》,941)

“几”作定语,其后可以跟表示时间的准量词“年”(4次)、“岁”(1次)、“日”(1次)、“时”(20次),用于询问时间,共出现26次。例如:

(15)祖问:“汝几岁邪?”曰:“百岁。”(卷一《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26)

(16)僧问:“如何是泐潭家风?”师曰:“阇黎到来几日也?”(卷一五《泐潭道谦禅师》,942)

(17)曰:“几时成佛?”师曰:“待虚空落地时。”曰:“虚空几时落地?”师曰:“待柏树子成佛时。(卷四《赵州从谂禅师》,206)

(18)云曰:“与和尚相别几年?”宣倒指曰:“四年矣。”(卷一二《归宗可宣禅师》,742)

“几”在判断动词“是”后作宾语,出现4次。例如:

(19)师问:“今日是几?”曰:“不知。”(卷三《洞安和尚》,182)

“几”作谓语,仅出现1次。如下:

(20)因问鞠多曰:“汝年几邪?”答曰:“我年十七。”(卷一《三祖商那和修尊者》,13)

(二)“几曾”“几多”句

“几曾”在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中就已出现(王海棻2001:133)。由“几”+副词“曾”构成。用于询问时间,相当于“什么时候”。《五灯》中“几曾”询问句仅1次,作状语。如下:

(21)问:“如何是真正路?”师曰:“出门看堠子。”乃曰:“释迦何处灭俱尸?弥勒几曾在兜率?西觅普贤好惭愧,北讨文殊生受屈。坐压毗卢额汗流,行筑观音鼻血出。回头摸著个匾担,却道好个木牙笏。”(卷一九《保福殊禅师》,1248)

“几多”在六朝时期就已出现,由表疑数词“几”“多少”糅合而成(吕叔湘1985:343;卢烈红1998:195)。《五灯》中“几多”询问句仅出现1次,用于N前作定语,询问数量。如下:

(22)曰:“如何是庵中主?”师曰:“入门须辨取。”曰:“莫只这便是麽?”师曰:“赚却几多人?”(卷一二《芭蕉谷泉禅师》,712)

(三)“几何”“几许”询问句

疑问代词“几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五灯》中出现15次,其中14次作宾语,用于询问两种事物之间的差距,其固定式为“X(,)相去几何?”(X指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况)“相去几何”意为“相差多少/多远”。答话者一般不从正面给以回答。例如:

(23)曰:“宾主相去几何?”师曰:“长江水上波。”(卷三《龙山和尚》,185)

(24)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卷一八《长灵守卓禅师》,1184)

“几何”有1次作定语,用于询问时间。如下:

(25)问知事曰:“今日是几何日月?”曰:“六月十五。”(卷一三《曹山本寂禅师》,793)

“几许”在南朝时期就已出现,由“几”+词缀“许”构成(王海棻2001:102)。《五灯》中“几许”询问句出现3次,皆作宾语,用于询问人或事物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当于“多远”“多少”。例如:

(26)师曰:“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士曰:“庞公鲜健,且胜阿师。”(卷三《则川和尚》,181)

(27)师曰:“多知且置,闭门开门,卷之与舒,相较几许?”士曰:“只此一问,气急杀人!”(卷五《大同济禅师》,269)

(四)“第几”询问句

前缀“第”+“几”用于询问序数。“第几”可能最早出现于唐诗中(叶建军2010:61)。《五灯》中“第几”多作定语,其后可以跟N(4次),也可以跟量词(4次)。例如:

(28)问:“的的西来意,师当第几人?”师曰:“年年八月半中秋。”(卷十《崇寿契稠禅师》,585)

(29)师竖起扫帚曰:“是第几月?”吾便行。(卷五《云岩昙晟禅师》,274)

(30)师竖起拂子曰:“这个是第几种法界?”主沉吟。(卷三《盐官齐安国师》,143)

(31)曰:“和尚是第几句荐得?”师曰:“月落三更穿市过。”(卷一一《首山省念禅师》,681)

“第几”作宾语,仅出现2次。例如:

(32)书曰:“六朝翻译,此当第几?”师举起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卷四《睦州陈尊宿》,232)

二 “多少”“早晚/早暮”句

(一)“多少”句

疑问代词“多少”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太平经》(王海棻2001:84),由“多”“少”两个反义语素构成,用于询问数量。《五灯》中“多少”询问句共出现155次。句法功能比较完备,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宾语、主语。

1.作定语

出现73次。“多少”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例如:

(33)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时邪?”师曰:“春秋不涉。”(卷三《龙山和尚》,185)

(34)师曰:“踏破多少草鞋?”僧无对。(卷四《睦州陈尊宿》,232)

(35)沩曰:“田中多少人?”师插锹叉手。(卷九《仰山慧寂禅师》,528)

(36)翁曰:“多少众?”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卷九《无著文喜禅师》,545)

(37)僧问:“庵主在这里多少年也?”师曰:“只见冬凋夏长,年代总不记得。”(卷一一《虎溪庵主》,660)

2.作谓语

出现37次。其中用于“X年多少?”(询问人或动物的年龄)出现20次,“甲子多少?”(询问人的年龄)出现2次。例如:

(38)师曰:“年多少?”宗曰:“二十二。”(卷三《水塘和尚》,173)

(39)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卷六《亡名道婆》,367)

(40)师谓众曰:“此个水牯牛年多少?”众皆无对。(卷七《雪峰义存禅师》,381)

(41)后尝问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卷二《嵩岳慧安国师》,72)

“多少”用于询问两地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询问抽象意义上的距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多远”。常用格式有“X相去多少?”(10次)、“X去此多少?”(1次)、“此去多少?”(1次)。例如:

(42)师曰:“与此间相去多少?”曰:“不遥。”(卷七《雪峰义存禅师》,381)

(43)曰:“道与道中人相去多少?”师曰:“十万八千。”(卷一二《大乘慧果禅师》,717)

(44)师曰:“此去多少?”曰:“七百里。”(卷一五《洞山守初禅师》,941)

(45)问:“玉溪去此多少?”曰:“三十里。”(卷一八《丞相张商英居士》,1199)

“多少”作谓语的其他例子如下:

(46)祖问曰:“汝名谁邪?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卷一《十二祖马鸣尊者》,21)

(47)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曰:“会麽?”公曰:“不会。”师曰:“昼夜一百八。”(卷五《大颠宝通禅师》,265)

3.作补语

出现31次。“多少”紧接在形容词“深、重、高、长、阔、短”之后,用于询问事物的“深度、重量、高度、长度”等。例如:

(48)峰曰:“泥深多少?”师曰:“无丈数。”(卷二《扣冰澡先古佛》,124)

(49)师曰:“重多少?”峰曰:“尽大地人提不起。”(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781)

(50)师曰:“芭蕉高多少?”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卷一六《法云法秀禅师》,1038)

(51)禅曰:“思大鼻孔长多少?”师曰:“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卷一六《法昌倚遇禅师》,1022~1023)

(52)师指火炉曰:“火炉阔多少?”峰曰:“如古镜阔。”(卷七《玄沙师备禅师》,397)

(53)曰:“和尚短多少?”师却蹲身作短势。(卷七《保福从展禅师》,408)

4.作宾语

出现12次。可以询问数量,也可以询问距离(仅1次)。例如:

(54)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只看一字。”(卷四《赵州从谂禅师》,206)

(55)檗曰:“一顿吃多少?”头曰:“二石五。”(卷一一《临济义玄禅师》,644)

(56)师曰:“脚跟下到金刚水际是多少?”僧无语。(卷一五《洞山晓聪禅师》,985)

5.作主语

出现2次。用于询问事物的数量。如下:

(57)师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曰:“总是魔说。”(卷九《沩山灵祐禅师》,522)

(二)“早晚/早暮”句

疑问代词“早晚”由“早”“晚”两个反义语素构成,用于询问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时候”。丁声树曾指出“早晚”一词“自晋迄唐,人所习用”[7]。吕叔湘(1985:357)也认为“早晚”最早见于晋代文献,一直用到宋代。《五灯》中“早晚”询问句共出现5次,其中有4次作状语。例如:

(58)曰:“早晚却回?”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778)

“早晚”作谓语仅1次,句尾有语气词“也”辅助传达疑问语气。如下:

(59)山置经曰:“日头早晚也?”师曰:“正当午。”(卷五《百岩明哲禅师》,277)

此外,我们在《五灯》中还发现了1次“早暮”,单独作谓语,询问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时候”。如下:

(60)问侍僧曰:“早暮?”曰:“已夕矣。”(卷一七《石头怀志庵主》,1161)

小结

“几”系询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功能及频率具体情况见表2-4。

表2-4 “几”系疑问代词功能及使用频率

综上,“几”系疑问代词除“几”“几何”在上古汉语就已出现外,其他则是在中古或近代汉语中新兴的。疑问代词“多少”“早晚/早暮”等均由两个反义语素构成。

在出现频率方面,疑问代词“多少”位居第一;“几”居其次,它是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疑问代词,此时已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早晚/早暮”出现次数最少,出现6次。

在句法、语意功能方面,疑问代词“多少”最为丰富,“几”次之,“早晚/早暮”相对来说较为单一。由此也可以看出上述疑问代词的句法、语意功能与其出现频率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