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梦兴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 银川市兴庆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
- 4155字
- 2021-12-31 13:08:03
二、历史的见证
兴庆区作为地名出现是颇费思量的,银川市民政局曾以有奖征文的形式广泛征集民意,听取各个阶层的意见后确定。这种结果说是人为的有失客观,说是客观的又有违主观。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兴庆”一词有着极其响亮的“声音”,金戈铁马犹在面前,由此窥测到一个王朝的悲壮。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从银川古城的建设踪迹中去寻根,去考证。
兴庆区东南有闻名于世的河套人活动的水洞沟遗址。经过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几度发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和部分骨器、装饰品以及用火的遗迹,还有犀牛、羚羊、野驴、野牛、鸵鸟等多种化石。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遗物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水洞沟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居民聚落。黄河西岸也发现了类似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说明早在三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及毗邻的黄河东岸的横城堡、明长城、兵沟汉墓、黄沙古渡等全国乃至世界级独特旅游资源,使兴庆区的旅游业增加了怀古探幽的情调。
水洞沟2号地点出土文物
水洞沟遗址
兴庆区黄河东岸(兵沟汉墓附近)有浑怀障遗址。“浑怀障”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可断定其始建时间在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修建长城前后,距今已2200余年。浑怀障为秦长城防御体系在“河南地”的障城之一,秦亡后复为匈奴占据。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遣卫青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复缮秦故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以为固”(《汉书·匈奴传上》)。浑怀障是兴庆区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一直是边防要地,从秦朝至唐初,历经830多年,彻底衰败、废弃。今旅游开发者在其旧址重新修筑军城,建蒙恬展馆和古祭坛,边防围墙全长1200米,蔚为壮观,使此处成为中外游客穿越时空、拜访古人之地。
中华龙
夏代陶龙盘
贺兰山太阳神岩画
浑怀障河床农田(对影成三人博客)
据已故银川市地方志学者贺吉德考证,北典农城为银川建城之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现在的掌政镇洼路村兴建有北典农城(又称吕城,匈奴等游牧民族称之为饮汗城),是当时上河农都尉的驻地之一,是为管理银川平原驻军屯田所筑的小城。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朝廷重臣班况,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公元前21年)朝廷重臣冯参,先后担任过上河农都尉。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怀远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故城)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经测量换算,怀远古城在今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又据明弘治《宁夏新志》载,明代宁夏镇城东十五里有一座废城,称为“高台寺城”, “城(宁夏镇城)东十里有废城,台居其东,元时呼为下省”。又载“:高台寺,城东十五里,李夏废寺,台高三丈。……下有大湖万顷,水色山光,一望豁然。”这座被称作“高台寺城”的废城,即在今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境内。那座经明清逮及民国多次重修的高台寺,至今仍然坐落在洼路村一片地势较高的台地上。据口传,洼路村原名“瓦路村”,因曾经遍地砖瓦残块堆积而得名。据考证,这里就是唐代被黄河淹没的怀远古城,也即汉代北典农城的故址所在。如今,兴庆区人民政府在这里规划兴建了典农公园,以纪念银川古城之始建地。
海宝塔
兴庆区在魏晋南北朝前、后秦时,为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领地。义熙三年(407年),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自称天王大单于,立国号大夏,正式建立大夏割据政权,为十六国之一。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在朔方郡南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北),统治今宁夏大部分地区,辖高平城,置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水经注》),并将饮汗城改建为“丽子园”,使之成为大夏国驻兵屯粮重镇。相传海宝公园矗立的“赫宝塔”(俗称北塔)即为赫连勃勃重修,明代讹称为黑宝塔,清代称为海宝塔。这座用青砖砌筑的方形9层11级楼阁式建筑,高54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逾千年来,其经受战乱和地震的多次破坏,又多次重修。明清时期,“古塔凌霄”为宁夏八景之一。海宝塔结构严谨,古朴壮观,造型独特,在我国古塔中别具一格。据说上海浦东金融大厦的设计就借鉴了此塔的构造理念。
兴庆区地界上,县级建制肇始于北魏时期。约526年,在汉代北典农城的基础上置怀远县,隶灵州管辖。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又迁两万户于此,复置怀远县,并增设怀远郡治此,距今1444年。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历时100多年的旧怀远县因黄河河道西移而遭“泛损”。第二年,于故城以西15里唐徕渠东“更筑新城”,称“怀远新城”,即今兴庆区所在地,距今1340年。
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怀远镇兴建兴庆府,以武力称雄。其自立为帝,称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或称大白上国)。兴庆府城内有一座宫城,从出土的建筑材料看,有各种印纹的条砖、方砖、白瓷板瓦、酱釉脊筒,还有深蓝色和深绿色的琉璃瓦、琉璃花砖,用于屋顶装饰的琉璃鸱吻、龙头和兽头,以及龙形石柱、莲花形石雕等,可以想见宫殿的宏伟、壮丽。西夏还模仿唐长安城的兴庆宫和曲江池,建起以水景为主的避暑宫苑(又称元昊宫), “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西夏末年,宫城毁于兵燹,但元昊宫遗址直至明初尚存,后改为马营,民国时期称西马营。1938年辟为中山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屡加整修,全园面积800多亩。湖心鸣钟亭存有明代重铸的重3500余公斤的大铜钟,相传其前身得之于西夏废寺。
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到处修寺。高台寺不仅是京郊一大佛寺,而且控扼去辽、宋都城驿道的黄河渡口。李元昊死后,其子谅祚继位,生母没藏氏太后于天 垂圣元年(1050年)在城内偏西处建承天寺,历5年完工。承天寺与凉州(今武威)护国寺、甘州(今张掖)卧佛寺,同为西夏境内的佛教圣地。今承天寺塔(俗称西塔)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是一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11层,高64.5米。塔呈角锥形,挺拔秀丽,不减当年威风。
兴庆作为西夏国都,与当时北宋的东京(今开封)、辽国的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鼎足抗衡。兴庆府一跃成为地跨今宁、陕、甘、青、内蒙古辽阔地域的西夏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奠定了今天银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
西夏疆域地形图
蒙古灭西夏后,夏人非死即逃,中兴府城(兴庆府)空废长达34年。元中统二年(1261年),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及中兴府路(后根据民间的叫法改为宁夏府路),治所均在中兴府城。徙南宋随州、鄂州降民1107户近万余人于此屯垦,又迁塔塔里千户、甘州新附军千余人于此屯田。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的修复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宁夏”一词固定下来,也意味着西夏故地从此安宁下来。
历史上第五次大规模的移民,还是为了屯田戍边,但这一时期也是城市建设的忙碌期。明朝九边重镇的建设,使宁夏镇城成为兴庆区和银川城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西夏文、汉文天庆元宝
明灭元后设宁夏府,边关不宁,曾废宁夏府,“空其城”,“徙其民于陕西”。收缩后的边关仍然不安宁。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置宁夏卫,修缮城郭,徙齐(山东)、楚(湖南、湖北)、吴(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越(浙江东部)、秦(陕西、甘肃)五方之人到宁夏卫城定居。但蒙古鞑靼、瓦剌旧部势力犹猛,屡次侵扰,北方边患依然不断,逼迫明朝廷痛下决心,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边防线上修筑长城,并将长城沿线的战略要地划分为九个防区,分段防守,成为“九边”或“九镇”。宁夏卫城因此又被称为“宁夏镇城”,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明正统九年(1444年)7月,刑科右给事中侯亚从陕西回京受封,向明英宗疏陈沿途见闻,称宁夏故城原来周回十八里,现在仅九里,城中人口众多,应仍按旧址扩筑其城。当年10月,明英宗下令拓修宁夏镇城,将元末弃守的西半部城池修复,城墙高度仍然保留元代府城的三丈五尺,砌以砖石,且保存东北一角未加修整,存其元末旧制。修复扩建后,宁夏镇城仍高三丈五尺,基阔二丈。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二丈,阔十丈,水四时不竭,产鲜鱼、菰蒲。镇城有六座城门,东曰“清和”,西曰“镇远”,北曰“德胜”,南曰“南薰”,西南曰“光化”,西北曰“振武”。城门之上各建城楼,城墙四角均建有角楼。清和门、镇远门、光化门、振武门外建月城,南薰门、德胜门外建关楼,称为“南关”“北关”。南关门外曰“邵阳太平”,北关门外曰“平虏庆府”。另外还有85座悬楼,70座铺楼。整个城郭的门楼、角楼、悬楼、铺楼达171座,“以至炮铳具列,闸板飞悬,火器、神臂之属备制,极其工巧”,一显九边重镇之威武。明永乐二年(1404年),宁夏总兵何福“以城中地碱水咸,开窦引水入城灌园,周流汲饮”。城内开凿东南小渠引红花渠水,飞槽跨壕入东城区;开凿西南小渠引唐徕渠水,飞槽跨壕入西城区西南部;开凿西北小渠引唐徕渠水,飞槽跨壕入西城区西北部(见清乾隆《宁夏府志》)。
西夏铜牛
黄河龙
历史上的第六次移民,主要是满族人驻军,老银川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巡抚黄图安监修,人心思定。人烟辐辏,商贾并集四衢,分列门寰,南北蕃夷诸货并有,久称西边一都会,乾隆中后期,老银川城商贸逐渐兴起,因此有了“西陲都会”的称誉。清乾隆三年(1738年)冬,老银川城发生8级大地震,“官民房舍,瞬息之间一齐顷坍,而城桓亦俱倒塌,仅存基址”。第二年,工部采纳川陕总督鄂弥达关于“宁夏旧城身薄,址又近水,请照满城高厚之式,于旧址内收进二十丈建筑宁夏城”的建议,由宁夏道尹阿炳安负责重修,城垣规模较明代大为缩小,重建工程自乾隆五年(1740年)5月始,于第二年6月告竣。重修后的老银川城,周长2754余丈计15里,东西长4里5分,南北宽3里1分。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各城门皆沿袭明代称谓,建瓮城门6座。城内外耸立着形制迥异的石坊、牌楼50多座,构成清代老银川城的一大景观(见清乾隆《宁夏府志》)。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老银川城街道井然,四通八达,共有12条街巷。老银川城有山西人创办的敬义泰、天成西、隆泰裕、合盛恒、百川汇、广发隆、福新店、永盛福八大商号,新华街、柳树巷人头攒动,民生经济一时出现繁荣盛况。
兴建的满城驻地(老城的东北角,现满春中学所在地)在大地震中毁灭后,向西重建了新满城(现在的新城所在地),今日银川城市西移而不东扩,主要考虑的还是地质因素。首先要避开地震带,才能谈得上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