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史志编委会办公室 王富荣
姜自力老师是一位忠实的史志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初他由杨和镇副镇长调任永宁县史志办主任、主编,当时他刚刚三十出头,风华正茂,前途似锦,有很多升迁的机遇。但他不忘初心,坚持修志先修身,在编史修志这个清苦的岗位上一坐就是30多年。
难能可贵的是,他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勤奋钻研,离职不离岗,在职退休一个样。先后正式出版史志作品、理论专著、文学作品等30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获自治区及以上单位奖励。他坚持在基层编史修志,研究史志理论,发表各类文章,淡泊名利,一如既往,砥砺奋进,甘洒热血写春秋,时间之长,硕果之丰,在史志界确属罕见。
一、坚韧执着的敬业精神
姜自力老师退休后,我们称他姜老师,这不只是因为他刚参加工作时当过教师、校长,而是因为他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位名副其实的师长。他一生坚守于生他养他的永宁县,40多年奔忙于各地资料室、档案馆、图书馆,勘查遗址遗存,到老百姓中笔录口碑资料,风里来雨里去,勤奋笔耕忘我工作。他在职时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几乎每年大年三十都是家属打电话催他回家,而大年初一,他又到史志办埋头工作。因为他上班时间太早,下班时间太晚,县委大院门房破例专门给他配了进出门的钥匙。
姜老师退休后,本应好好休息,颐养天年,但他说,新来的同事有个熟悉业务的过程,对他们耐心指导,是他的责任。县史志办的工作人员遇到编纂中的困难和问题,都向他请教,他总是有理有据地进行辅导。他一生不会喝酒,不会打麻将,不会耍扑克,看书写字成了常态。他的大女儿在国外已经给他买了房子,但他不去住;他的儿子和小女儿在北京给他买了房子,他也不去住。儿女们说他把魂丢到永宁了。平日里伴随他的,除了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外,就是满屋的书,就是桌子上堆积的稿件。他的生活节俭而又简单,用的手机是十多年前的,只能打电话、接电话,一包香烟激思绪飞扬,一杯清茶品人生沉浮,一生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下不了情。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他的家简直就成了县地名办的资料查阅室。
有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一直不忘乡愁呢?他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他说知史才能爱乡爱国。研究人文历史,要先从家乡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说我们国家能发展到今天的状况,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有责任把这些写出来留给后世,使青少年真正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使他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知史爱党,敬业报国。
二、实事求是的史家风范
熟识姜老师,是在我接任永宁县史志办主任之后。在我的印象中,姜老师是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是司马迁秉笔直书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长期熏陶的结果。
《怎样编史修志》总结了作者40多年的史志工作,从史志机构与编写人员,到史志同异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论述了史志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作者在著作中提出了选拔专业史志工作者的基本条件,设专节《职业道德与秉笔直书》,专论史德、志德。引经据典,从古至今,论述职业道德是史志工作者的“天职天则”,指出史志作品中因种种原因出现的“一短二空三戴帽”的现象;指出史家记事,讲究笔法,以及直笔、曲笔、侧笔的记述要领;特别指出年鉴编纂质量下滑,设专章《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共列出7条,一针见血,不讲情面。对史志作品中有意回避敏感问题给予抨击,体现了史家法度。
三、一丝不苟的治学理念
永宁县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常劝姜老师要多休息,注意锻炼身体,但他常说忙,史志编写最耗费的是时间。他校对稿件,用尺子压着下一行字,校对上一行字,往往校对一行字,要翻阅几次资料。
《怎样编史修志》中专设了《修改送审》一篇,提出了史志稿件的自审、互审、史志办集体审查、请相关单位同志审查,设置审查程序、审查的主要内容、分篇评议、修改送审等章,用了18个节、目,详细讲述怎样审稿,怎样汇总修改意见,怎样再次修改上报等具体做法,不是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有本书出版社审核后,姜老师签字交到了印刷厂,书已经开始印了,他又发现了错处,就急忙给印刷厂打电话叫他们先停印,印刷厂要求赔偿几个版的损失费,他说怨他签了字,损失由他自己赔偿。为了彻底消灭错别字,有时他请来几位高中文科生帮他校对,找出一个错别字或错误的标点符号给5元钱。他在《怎样编史修志》中专列了一篇“出版印刷”,对出版社责任编辑提出了8条要求,对印刷厂提出了7条要求,姜老师说如果有关人员不在重要环节上把好关,怎么能出精品佳作?他列举的图书出厂后发生的退书、部分重印、打官司等事例令人震惊,同时也体现了姜老师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理念。
姜老师常说,出书是件遗憾的事,无论出书前怎么抠字眼,书出来后,读者总会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他冷静反思前志、精心编纂续志。他身上常装着一个小本子,每次书发行后,他总把读者的要求、意见收记在上面。
从《怎样编史修志》中的一篇篇修改、审查、评议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各单位的志稿都亲自写修改意见,对症下药。在各单位史志初稿的评议会上,在已成稿的送审会上,他不是简而空地下结论,而是全面指出史志稿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站着说话腰不疼”,而是详细地指出怎么修改、补充哪些资料,这些资料在哪里查。姜老师说,所谓史志专家,就是要能解决史志编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泛泛而谈,游离于实际编纂之外。他的这种思想贯穿于《怎样编史修志》的始终,他本人也被誉为“史志质量的卫士”。
四、不为名利的工作作风
姜老师在史志办当主任时,单位经费很少。当时有不少邻县或外地史志办的人员前来走访学习,还有上级部门规定订阅的有关报刊、书籍等,都是他自己出钱先垫支。他家当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相继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他的老伴做饭时没菜了,就到市场捡别人剩下的菜叶菜帮。
写史写人写历史,修志修心修学问。修史编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姜老师在漫长的编史修志工作中,一是编写时注重质量,二是发行后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利于再编史修志时引以为戒。他在《怎样编史修志》的最后一篇《史志出版发行后的工作》中,就提出了开展读史用志活动,提出将史志改编成小说、改编成故事等9条建议。他说到做到,2006年8月出版了长篇小说《小东方》,2017年4月出版了《给百姓讲故事》。他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人民的爱戴,一生只做一件事,用一本本书回报生他养他的故乡。
姜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仍然默默无闻地书写着、记录着。正如李克强总理讲的:“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姜老师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为国存史,为后人写志。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姜老师坚韧执着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史家风范,一丝不苟的治学理念,不为名利的工作作风对我的影响很深。眼观风云史,默默写春秋。他利用4年多的时间完成的《怎样编史修志》,是奉献给我们新史志工作者的精神食粮。我们从这本书中能学到家谱族谱、村史村志、乡镇志、部门志、厂(校)志、山河志、风景名胜志、岩画志、地名志、军事志、县市志及年鉴、党史、组织史、革命斗争史的编纂篇目、体例、方法,以及史志作品照片的选择与运用,表格的设计与编排,封面、封底、扉页、环衬、书脊的设计等,也能学到作品的修改、评议、送审、出版、印刷的基本知识与经验。这本书是他从事史志工作4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他对新编史志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全书语言通俗,见解独到,编排有序,章法严明,字里行间浸透了他的辛劳与汗水。在这里我要向姜自力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您辛苦了,您是我们修史编志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