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复杂的“男女关系”——《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汉末文人五言诗章法美、构思巧,确实是绝品。

前两句描述女子驾着船儿去江上采摘芙蓉,兰泽上布满芳草,环境优美,是谓起;三四句说女子采到芙蓉,想起意中人,忧伤绽放,是谓承;五六句从对方入笔,写遥想中意中人在远处凝望思念,愁情宛如阻隔之路漫漫浩浩,是谓转;最后两句恰如两人共语齐感,深沉凝重,是谓合。一篇之内波动转折,笔法精妙,意味深长。

更妙的是它的构思,这当中的“男女关系”非常有意思。网络上的赏析文字深合我心,所以就做个“文抄公”,摘录于此,就算“掠美”吧!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采莲,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 “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的返身回望家乡亲人的丈夫的身影!两者之间 ,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凝眸遥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