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的写作也是个技术活——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为了报道并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罕见的。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抱着“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的态度,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那么,这么一篇由来自国家通讯社的几位写手完成的短新闻稿究竟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它靠什么在数以万计的稿件中脱颖而出?

让我们在比较中来研究文本吧。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这是原作的导语部分。很显然,不是纯粹的事实再现,而是在文字应用上“别有用心”地“动了手脚”。谓予不信,我们改成这样的表达看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后,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修饰限制“英国米字旗”,把“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放在后面,文字的意味明显不同:时间概念作为修饰限定语进入后,这个时刻的历史性得到了彰显;而“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后置强调,造成了更加“郑重其事”的表达效果,也使得文字更有现场感。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代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再改动一下: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比较后,我们会发现,原作中那些描写性的语词如“在蒙蒙细雨中”“面色凝重”“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以及插叙的背景材料(“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和非常精简的评论性语句(“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使得港督府降旗仪式的报道不仅增添了现场气氛,而且在对比中有了历史感。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还是改写一下来比较: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原作中加入了对现场情景情境的描写:“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我们发现这是非常巧妙精明的遣词造句和内容截取,于看似客观的描述中使用了富有暗示性的语言,如“日落仪式”; “此时,雨越下越大”一句在文本的内部形成了连贯,营造了气氛,增强了现场感;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截取的讲话内容恰是最紧要的信息。

关于第二次升旗仪式的报道,原作这样写: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如果改成: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一比较,马上就能感知到加入历史背景材料和对比而造成的历史纵深感。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写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作者匠心独具采用了两相对举的写法和句式:“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作用、效果不言而喻。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结语一段的算计和表述,在貌似冷静客观的表述中真正实现了言简意赅,造成了耐人寻味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表达的精明。为什么把这笔历史的账目算得清清楚楚?稀里糊涂是不行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的表达特别精炼节制,然而这种把历史和现状有意识拉扯在一起的并存式叙述,却让人浮想联翩,报道者个人的情感倾向欲盖弥彰。

新闻工作者有着表达的追求,尤其是面临重大事件的时候,他希望写出一篇有分量的与事件相称的稿件,使自己的新闻稿成为独特而有文献价值的作品。当然记者也面临表达的困境,他必须接受及时和客观两个条件的约束。因此,记者只能在选取事实、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方面殚精竭虑;更要命的是,报道者本人内心是有倾向的,他无法面对事实不动心,但又不得触碰从业底线,这是非常考验表达功力的。这篇稿件的写作者们在这一方面无疑实现了成功的突围。所以,获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