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崇儒学,尊孔崇朱

要维护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要有凝聚社会成员的精神动力,即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清王朝的统治者也深谙此道,故在入关后不久就开始尊崇儒学,以维系当时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凝聚民心,笼络士人,同时借以减少及消除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激烈反抗。清王朝尊崇儒学有两个表现:一是尊孔,一是崇朱。

(一)尊孔

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令礼部崇祀孔子:“先师为万世道统之宗,理当崇祀,昭朝廷尊师重道至意。本内所开各款,俱应相延,期于优渥,以成盛典。”①且于同年,袭封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二年,清世祖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圣祖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

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

朕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摛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着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昭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日月无踰,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斯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御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①

康熙于1687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还亲至曲阜祭孔。雍正五年(1727年),清世宗御制《孔子诞辰告祭文》,祭祀孔子。除此之外,清王朝还以皇帝礼制尊孔,如雍正朝制定回避名讳,改“丘”为“邱”,在孔子生辰行大祀,庆贺规格依皇帝,对孔子五代先人逐一追加封号等。

在尊孔方面,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皇帝亲临国子监举行临雍释奠礼。从顺治到咸丰,共举行了12次临雍视学典礼。清代临雍典礼的典制之隆重,规模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是以往各代所不及的。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参加典礼的王、公、大学士及肄业观礼诸生就达3088人。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举行这等规模的典礼,自能轰动四方,声播千里,达到宣扬当政者尊孔崇儒的目的。

另外,除了国子监,全国各府、州、县学都建有孔庙,设孔子神位,依时祭奠。顺治元年(164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官员,每岁春秋仲月,必须按时行释奠先师礼,仪式依国子监丁祭样。这样,祭孔制度就在全国各地形成,尊孔蔚然成风,也达到了崇儒的目的。

(二)崇朱

明清时期,在儒学派别中,最流行的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清初,心学渐衰,不为士人所重,理学逐渐占上风。此外,心学成员大办书院,以书院为基地评议朝政,这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的思想颇有违背,因此自顺治初就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作为其统治思想,以维护其统治。

顺治九年(1652年),朝廷定科举考试“说书以宋儒传注为宗”①。顺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下诏以朱熹第十五世孙朱煌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在籍奉祀。康熙年间,朱熹受到更大的推崇。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下诏把朱熹列为十哲之一,且在大成殿配享孔子。另外,清圣祖还命人编辑《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并亲自为此书作序,其后继者也大力提倡理学。

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朱子之书为标准,理学由此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思想和道德标准。清统治者借此成功地收揽了人心,稳定了社会各阶层,促进了经济、文化等的恢复与发展。

清王朝的尊孔崇朱政策,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清代教育体系和具体制度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当时广大士人的思想,使其思想僵化顽固,给清王朝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越至清朝后期,其消极影响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