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对策建议

鲁忠慧

2019年4月,宁夏出台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试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作为志愿服务的载体和必要途径,就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展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农村基层百姓脑中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百姓中的知晓率、认可度、参与率的重要宣传载体、实践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成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群众能否很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到头脑的成效。

一、自治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关的活动项目资源概况

整合、盘活资源,使现有资源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应是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任务,全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关的各级各类活动项目很多,如何盘活这些活动项目资源,首先需要理清全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关的活动项目的资源情况,这关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做什么”的问题。

2008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央文明办牵头负责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开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教育、民政、体育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老龄办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志愿服务队伍由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组织化转变。

(一)宁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组织管理主体

2018年中宣部、中办出台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宁夏志愿服务是由自治区文明办统筹,自治区共青团与自治区民政厅协调,行政机关、工商企业、民间组织三种力量参与的管理构成体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呈现出以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格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一是团委或学校系统组织、管理的主要依托宁夏志愿者协会以青年人为核心,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以及社区老人为补充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二是民政部门组织、管理的主要以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各类基金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三是行政事业系统的各厅局、行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二)宁夏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类别及运行特点

1.类别情况

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内容来讲,无论是团委系统还是民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大致包括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邻里守望与为老服务、节水护水与水利公益、脱贫攻坚、恤病助医、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禁毒教育与法律服务、文化服务、植绿护绿、维护交通、教育服务、其他(如志愿导游、家政服务、大型赛会)。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对象来讲,可分为个体和公共两类。截至2019年7月中旬,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网站实时统计数据宁夏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23901项,志愿服务时长约为778万小时。

2.运行特点

现阶段,自治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组织运行主要依靠政府动员,依赖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宁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自治区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但通过对自治区现阶段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调研,我们发现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开展中,存在管理发展能力有限、活动松散且项目化不多、资源浪费、“重形式、轻效果”、可持续供给能力不足,以及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活动在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技能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规划,造成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顺,进而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影响力和有效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多头化,造成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低效运转

由于在组织管理层面上,自治区文明办主要以出台文件和督促来统筹管理,无暇、无力、无人专职负责统筹协调自治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没有一个统一协调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机构,致使自治区团委、自治区民政部门、自治区党政机关以及工商企业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各自为政,相互交流沟通不多,活动项目资源形成不了合力。从经济学角度讲,即投入大于产出,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力上的资源浪费。

(二)推动机制单一,致使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供需之间衔接度低,有效性差

长期以来,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展,由于是以政府动员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被服务者的诉求和需要被忽略了,供需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服务目标偏离,菜单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机制。

(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流于形式,影响了活动项目的实际效果

有些志愿服务活动对服务客体的实际诉求和服务实效并不十分关注,只注重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数量累计,忽略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长效性、效果和影响力、认可度。志愿服务活动短、平、快,临时性活动比较多,专业化品牌化的项目较少,以至于让人们感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似乎无处不在,虽在百姓身边,但似乎又远离百姓生活。

(四)网络管理运营平台缺少科学性和权威性,制约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发挥应有作用

目前,自治区民政厅已在推进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网的应用,自治区团委也有一个“宁夏志愿者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在运营之中,并开发应用了志愿宁夏手机APP,这不仅影响到志愿服务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影响全区志愿服务事业有效组织与管理。

(五)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展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根据自治区民政厅2019年第一季度的相关统计(宁民字〔2019〕 44号),全区五市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志愿服务时长分别为:银川市585个,244471.5个小时;石嘴山市2684个,709222个小时;吴忠市174个,7175.5个小时;固原市30个,909.5个小时;中卫市165个,23341.5个小时。五市中石嘴山市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开展最为突出,固原市明显滞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开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显而易见。

三、宁夏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程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对策建议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目前,自治区的试点工作才刚刚开始,作为实践中心建设的活动项目的开展,需要边思考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基于对宁夏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思考的基础,下面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升网络治理能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有效开展与精准对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年底增加1291万,年增长率为6.2%。2018年,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较2017年年底提高0.6个小时。由此可以看出,尽快协调好统筹好宁夏志愿服务现有的网络管理资源,以网络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有效开展与精准对接势在必行。一是尽快建立宁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网络平台,优化管理水平。具体可依托自治区团委志愿服务网络平台资源优势,委托自治区团委协调好相关方面的网络资源,管理、运营该平台。该平台要与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试点县、区所建融媒体联通,在统一的网络管理下组织、招募、开展志愿活动项目,实现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提升“互联网+”志愿服务活动在内容、资源、信息方面的管理水平,做好相关资源信息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实现快速匹配,实现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避免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资源浪费,达到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资源配置最佳化,服务效用最大化,使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更加精准,让服务与需求“零距离”。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整合统筹跨部门、跨行业资源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互联网+”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水平,提高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可借鉴学习中国文明网在宁夏文明网开辟相应的窗口,设置不同的主题,宣传报道自治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试点县、区相关的试点进程情况,特别是关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三是针对农村网民增量大、增速快,手机使用率高的特点,鼓励试点县、区建立“志愿服务微信+”,通过开设微信群,收集群众反馈留言等等,知群众所想,解群众之惑,让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并通过定期的微信推送,使志愿活动项目的影响长效化、面向人员普及化、社会影响扩大化。此外还能借助“志愿服务微信+”平台,时时宣传、传播、展示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有利于志愿活动的价值体现,以此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组织形式、服务能力的网络化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目前自治区所运营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推送的大多是自上而下组织实施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建议网络运营平台增设需求方、诉求方自身提出需要提供帮助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栏,增加服务方与诉求方的互动,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有效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实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村收集、镇发布、县统筹的制度,把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五是要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持续推送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好举措、好活动等。

(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内容设计既要政治站位高,还要切合当地实际,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内容的设计。首先,要与扶贫攻坚战的任务相结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脱贫富民工程作为三大战略之一,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指出,“未来3年,我区还有农村贫困人口23.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6%,其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占80.3%、病残老特殊贫困群体占27.6%”。原州区、同心县作为此次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同时又是自治区深度贫困县(区),志愿服务内容应该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探索以“外部引入+内部配合”的模式,重点开拓与扶贫相关联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如产业扶贫的培训、农业发展相关技能指导、针对病残老特殊贫困群体等),突出扶贫主题,实现志愿服务扶贫活动项目的品牌和经验,探索出在其他贫困县(区)可复制、可借鉴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模式。其次,要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自2018年1月在全国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要依托法院、检察院等,开展相关的“扫黑除恶文明乡风”主题法制法律宣传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加强农民群众法制教育、法治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扫黑除恶意识。提高农民群众同黑恶势力、邪教迷信、“黄赌毒”等作斗争的意识和勇气,营造浓厚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氛围,共同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推动全面建设文明乡风。再次,要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已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通过成立由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组建乡镇、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小分队来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制度化,助力乡村的有效治理。针对农村存在的赌博、迷信、邻里纠纷等突出问题,注重以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破旧立新,积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试点县(区)要以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制度化、长效化、规范化的发展,以志愿服务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爱心、培育美德、凝聚正能量,提升农民的道德素养,培育农村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其崇德力量,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坚持以党政领导干部、党员带头作表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农民群众能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高,促进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的持续增强,提升乡村善治度,推动乡村振兴。最后,要与生态立区战略相结合。把推动生态绿色发展作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内容,加强与“保护母亲河”“河长制”等相融合,围绕环保宣传、植树护绿、节水护水等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内容。

(三)通过以城带乡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使活动项目化

志愿服务发端于城市,城市志愿服务发展成效相对农村而言,尚显滞后。目前在农村的志愿活动明显少于城市,且更有着被动地作为接受者的重要特征,这显然影响了农村建设志愿服务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是以农村为主展开的,主要形式又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又要依托志愿活动项目的开展,为补上农村志愿服务这块短板,就必须坚持以城带乡,积极探索城乡志愿服务联动发展的路径。如试点县(区)可以探索与各县(区)志愿者协会联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等,以志愿者协会带动当地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展,让城市志愿服务经验尽快植根于农村,使志愿精神早日萌发。特别是利用好广大农村党政机关人员和教育领域的老师与学生,让知识能力、认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成为农村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引导者、示范者,逐步形成农村当代社会化、原子化、就地化的志愿服务特点,改变原有的“单向度”农村志愿服务之短板,促进乡村志愿服务与城市相向同步发展。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适应农村社区群众需求,不断提供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讲服务、惠民服务、助困服务、文化服务、生态服务等,实现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传播思想有魅力、开展服务有活力”的目标。

(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试点县(区)志愿服务活动向专业化、项目化、常态化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从志愿服务发展趋势看,志愿服务事业要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为统领,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由相对传统的活动型向全面而深刻的专业化、项目化、常态化的转变。

一是要以志愿服务项目化提升活动的专业化。志愿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专业化的项目运营实现社会资源的聚集,以常态化、可持续的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志愿服务需要突出项目的目标性,以及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能力。现阶段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把大量志愿服务活动当作项目,以“活动”为导向的志愿服务项目最大的问题是仅仅把“帮助了多少人”“组织了多少次活动”“拍了多少张现场活动的照片”等作为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没有从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导致社会各界都认为志愿服务是搞活动的,对于解决目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诸如养老、助残等问题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宁夏试点县(区)要从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特点出发,多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少开展一些大而化之的短平快的活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群体,在为这个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时,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逐步改变以往六一节、三八节、重阳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短平快且时效性差的传统模式的活动,加强与教育、民政、妇联以及团委、社工机构的通力合作,形成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常态化、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设计适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把“三留守”人员的关爱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让“三留守”群体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是以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目前大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存在临时性、活动性和一次性的问题,积极推动持续的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是确保志愿服务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志愿服务项目普遍需要一个过程才能产生效果,这个也是社会发展类项目的普遍规律。要以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社会化运作机制以及综合考评机制等的不断健全完善,形成志愿服务完整的机制体系和制度化运作的稳定状态,积极推动所开展的项目持续性、常态化运作,实现志愿服务的预期效果。

(五)自治区应阶段性开展各试点县(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大赛,激励和引导全区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

依托科学的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对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团队进行有效激励,这是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的重要举措,是弘扬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对试点县(区)探索实践的集中总结,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促进意义。

作者简介 鲁忠慧,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