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小镇移民与国家意志

打开中国贫困地区分布图,我们清晰地看到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这一片片广袤的山河,是撼人心魄的深度贫困区。它们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覆盖着大部分深度贫困群众,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今年65岁的张桂花,是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的一位脱贫农民。脱贫前的她,根本不敢想竟能治愈腿脚残疾,不再拄杖弯腰走路。如今,她确实治好了病,走起路来和正常人一样。四邻震惊,消息疯传:“跛瘸50年的张桂花的病治好了。”邻居的小伙子不可思议:“姨娘,迎面看着像你,背后看着像你,走起路来根本不像你。”张桂花听完,粲然一笑,青春和欢乐回来了。

笑中含泪,泪中带笑,是涌动于心的幸福。14年前,孙子刚过完满月,跑出租车的儿子在公路上罹难。失独之痛,悲伤欲绝,她给了年轻的儿媳妇一条出路,从此自己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弯腰挪步,用折成90度的身体带着孙子过生活。因灾返贫,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丈夫跟着福建来的菌草技术扶贫工作队管理菌草蘑菇大棚。张桂花居家不出,精于女红,能做漂亮的手工鞋垫。她在飞针走线中添补收入,顾主都是福建海边人。几年之后,这对失独老人倔强地实现了二次脱贫。有一天,镇卫生院的大夫盯着她的CT片子兴奋地叫起来:“姨娘,你的腿能治好!你能精精神神地把孙子拉扯大。”

建档立卡户张桂花家的喜悦一连串。她扔掉残疾证,在镇上买了崭新的商品房,祖孙三口搬进闽东风格的居民楼。帮扶干部见她状态好,鼓励她沿街从事个体经营。于是,她和丈夫租房开起商店。开店总得取店名,老两口挂出“如意商店”的牌匾。这是个吉祥的名字,是个闪烁着意志的名字。张桂花面色红润,衣着整洁,精神矍铄,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感慨地说:“我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福建和福建人,是福建人帮助我家种蘑菇增收,是福建人援建的卫生院治愈我的病,是福建人援建的中学让我孙子有书读。”国家的精准扶贫就是这样,让那些原本丧失生活希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能过上自尊惬意的生活。

张桂花的原住地在宁夏西海固,属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海固,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那天上午,我坐在她家如意商店二楼,白杨的细枝嫩叶伸进窗户,散发出春天沁人心脾的气息。透过树冠,就能看见不远处的闽宁镇大门牌。明媚的阳光给街巷涂上金黄色,稠密的草木闪耀着绿意,我听到了鸟雀悦耳的啁啾。

宁夏西海固分布着8个国家级贫困县。1972年,联合国粮食署专家考察认为,以西吉、海原、固原为核心的宁夏南部地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曾经的西海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种粮难、打工难,困难重叠交织,令干部群众心痛。张桂花出生在西海固,从记事起,就亲历贫困。她用大半生时光,见证了西海固人消灭贫困、拥抱小康的艰辛和喜悦。

张桂花身上有着一代西海固儿女的青春年华。张桂花没进过一天学堂,中年以前没有迈出过群山怀抱。15岁时,有一天她坐在窑洞门口纳鞋底,忽然站不起来了,父亲把她抱到土炕上。进城求医得走90里山路,从白天走到晚上,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举国踏上经济振兴的道路,跛瘸的张桂花结婚了。她被婆家背到另一座山头过生活,一间土坯房,一床破被子,一盏煤油灯,是全部家底。1982年,张桂花的儿子出生了,宁夏西海固与甘肃中部遭逢大旱,政府不得不送水进山。只是张桂花不知道,为解决200多万人口的用水问题,仅国家补助的运水费就高达数千万元之巨。同年年底,国家启动了“三西”建设计划,建设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甘肃河西三个极端缺水的贫困地区。此举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贫穷如同凶顽的病灶,挑衅着中华儿女的脱贫意志。20世纪90年代初,张桂花和很多西海固家庭仍不能解决温饱。1996年5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东西对口协作的新方案,确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此以后,福建、宁夏两省区合力挺进西海固,决心长期协作,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援宁干部、支教老师、医疗队员、科技人才以及大量闽商,背负使命,奔向瘠薄的西海固,奔向贫穷的西海固。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在银川倡设并命名建立闽宁村(今闽宁镇),两省区投资共建具有示范意义的移民区,以帮助更多的西海固人搬出大山,在宁夏北部平原重建家园,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几个月后,张桂花等很多西海固人,一动八百里,搬进闽宁村。在平原荒漠中成立的闽宁村,深刻影响到宁夏的人口分布格局。此后的20多年间,西海固陆续搬迁出各类移民101.48万人。大量西海固移民对宁夏北部平原荒漠进行改造,孕育出黄河两岸的新绿洲。分布于宁夏黄河两岸的移民区,承载着百万西海固移民命运的流转。

福建菌草蘑菇,在宁夏的万年荒滩上帮移民实现了脱贫的产业梦想。1998年,福建菌草技术扶贫工作队进驻闽宁村,以十年为期进行帮扶。他们肩负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帮助西海固移民发展菌草蘑菇,拓宽增收渠道。张桂花家建起蘑菇大棚,在福建技术员的指导下,当年就改变了经济窘迫的景况。菌草蘑菇是闽宁镇的第一项产业,具有特殊意义。此后,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镇融合,成为闽宁镇发展的主题词。

张桂花仍然记得那支像红军一样的福建技术扶贫工作队。“菇棚搭在庭院里,福建技术员进到菇棚就干活,不吃群众一顿饭,不拿一针一线。”20多年来,在闽宁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引领下,闽宁镇从扬黄灌溉入手,逐渐把荒漠戈壁变成沃野良田,配套教育、水利、卫生、电力、交通、文化等基本公共设施,形成六个村民委员会。胡风退去,穷荒不在,这里已是一座功能完备、宜居宜业、民族融合的特色小镇。

早已摆脱福建省的“输血式”扶贫,闽宁镇自我发展的力量日益强劲。2014年12月2日,闽宁第十八次对口扶贫协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发挥两省区合作优势,继续推进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角美镇与闽宁镇建立帮扶关系,角美镇所属六村与闽宁镇所辖六村建立互学互助的往来关系。闽宁协作发生重大变化——从原来的省市级结对帮扶,拓展延伸到县、镇、村,标志着闽宁两省区的对口协作从高层对话延伸到基层互助。转移东部企业到西部去,成为基层互助的重要内容。角美镇与闽宁镇两个镇的基层互助,仍然担负着先行先试的任务。张桂花明显感觉到,在家门口上班的移民越来越多。

西海固的百万移民在宁夏北部黄河沿岸扎根,实现了对平原荒漠的改造,感受到黄河文明的时代价值。闽宁镇移民示范区从福建菌草产业起步,逐渐探索培育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农业、劳务输出、旅游观光五大产业。2017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76元,比移民区创设时净增11400多元。2018年8月19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个纲领性文件的第六条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提出:“优化结对协作关系,实化细化县之间、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措施,推广‘闽宁示范村’模式。”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看望困难群众时提出精准扶贫。2016年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至此,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成为国家意志。

闽宁镇摆脱贫困、拥抱小康的历程,逐渐引起世界关注。在闽宁镇,我不仅遇到了欧美国家考察团,还遇到更多不远万里而来的非洲朋友。塞内加尔谢赫·安达·迪奥普大学的教授马马杜·法尔,用摄像机记录了在闽宁镇的见闻。马马杜·法尔长期从事中国扶贫政策的研究,他在观察比对后认为,闽宁镇是中国扶贫的最好案例,从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中国政府始终在领导全国人民通过奋斗实现自身发展,这种努力值得学习。中国政府不断改善民生,扶贫模式对非洲乃至全球都是榜样。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社会。即便在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尤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贫困依然笼罩着一些地区。中国,是世界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所取得的进步引起世界瞩目。闽宁镇作为移民搬迁的示范镇,是通过闽宁协作、改造荒漠、壮大产业而实现自身发展的。20多年来,这个从荒漠中崛起的小镇,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得出的理念和经验,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然,只有深入了解闽宁镇,人们才能体会到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西海固,所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

张桂花弯了的腰又直立起来了。挺起身板,就是西海固人今天的生存状态。20多年前,西海固人冲着“2亩庄院,6亩田地,还能灌上黄河水”,奔向闽宁村移民区。黄河的干渠水翻卷着浪花,阶梯上扬,润泽着移民的新家园,我能感受到汇聚其间的意志,这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愿景的高度统一。闽宁镇移民示范区儿女所要实现的目标,不仅仅是全面小康,而是要把移民区建设得更美好。两年多来,我行走在闽宁镇的村落人家与园区企业,能够观察到物质和文明以外的成就。马马杜·法尔先生以及更多的国际友人,只是把注意力停留在精准扶贫上。而现实中的闽宁镇移民示范区,回汉杂处,交错居住,移民生活复杂多样,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蕴。

闽宁镇以其沧桑之变为标尺,在细节之处度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又无言地讲述着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创举,激荡着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闻上说闽宁镇是中国扶贫攻坚事业的伟大缩影,是中国东西部协作的样本和典范。而我现在想要讲述给读者的,是与信念和青春有关的闽宁镇,是与帮扶和情感有关的闽宁镇——这些都是命运共同体凝结而成的关于意志的故事。

透过闽宁镇移民区,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努力,可以看到人们改造山河、重建家园、消灭贫困、拥抱小康、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的艰辛。从闽宁镇,我们甚至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