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识体系含金量


知识关系网络的质量

一支军队,如果士兵联系紧密配合协调,那么战斗力就强。


一个国家,如果区域之间交通网络密集、来往便捷、人流物流顺畅,往往就更发达。


在知识体系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如果各个知识点/案例之间关系密切,网络通畅,那么这个体系就更有价值。


最糟糕的军队,是一盘散沙,别说战斗力,本身军队能不能维持都是个问题。


这就是学渣的窘境:他们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例如哪怕看上去天天在上课,但完全不能把课堂内容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既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也很难保留,听到的内容就随风飘散。


学霸,相比学渣进了一大步,他们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局部联通」,例如这一章的知识点,大致能够联系起来。就像知识体系中分成了不同的割据政权,政权内部有比较好的联系,但整体比较分割。


而学神,则是有着更顺畅、全局性的知识体系。就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国家中各地交通发达来往频繁。


知识含金量等级

在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重要性和影响力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5个等级:


  • 一级知识(帅):跨领域(学科)的、通用的洞察力和组织力
  • 二级知识(将):特定领域(学科)中,全局的洞察力与组织力
  • 三级知识(官):特定领域(学科)中,局部的洞察力与组织力
  • 四级知识(兵):普通的知识
  • 五级知识(散兵):零散的、孤立的知识


三级知识(官)案例:进位概念理解

在小学数学阶段,一个难点,是从基于计数的加法,过渡到进位加法。


作为中学生或者成年人,我们对111这个数字中,三个1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应该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想想你作为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在最开始接触到数学进位制计数法时,会很容易搞清楚十位上的1还是个位上的1有什么区别吗?


上个世纪,有位全国特级教师马芯兰。针对这个难点,她创造性的构思了一个教学方案。这个方案如下:


  1. 她找到几个圆筒,把它们排成一行。最右边的筒的代表个位,然后是十位、百位。
  2. 她用竹签代表1,放到个位筒里。
  3. 当个位筒有10个竹签的时候,就把它们困成一扎,然后放到十位筒里。


在这个方案中,她用圆筒表达了「位」的概念,用竹签表达了「1」的概念。而当有10个竹签的时候,捆成一团并放到十位的筒中,首先直观的表示了新的「1」(一捆竹签)和旧的「1」的关系,然后直观的表达了进位操作。


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差异和关系,以及进位的意义。不用大量刷题,也就清晰的掌握了进位的概念,也就很容易掌握以此概念为基础的进位加法。


马芯兰的这个「竹筒竹签进位表示法」,就是在小学数学中,充满智慧三级知识点。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的进度就大幅度的提升了。


反过来,一直到今天,很多老师根本就没能把进位概念,给学生讲清楚,却让学生稀里糊涂的刷题。


这个知识,从组织性的角度,把学生已知的计数加法、生活中的圆筒、竹签等概念组织起来了,也联通了新的进位概念。这就像在几个地点之间,修建了新的交通线。那么这些老的地点(知识),也就变得更有价值了。


一级知识(帅)与通用智慧

马芯兰的教学,有很多智慧,并非这一个孤例。


那么,为什么马芯兰这样的人,可以持续产生、获取这样类型的洞察,从而大幅度提升学习生产力呢?


这就跟他们的通用智慧有很大关系。


所谓通用智慧,就是跨领域的认知、决策、学习的智慧。它包含两个核心主题:


  • 理解复杂事物
  • 设计高效策略


一级知识,就是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


例如在学习中,有两个基本的一级知识点:


1)一级知识:形象化原则(形象思维)


如果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也就很难理解。因此,学习抽象事物,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将它具象化,变成可见、可触摸的东西。


2)一级知识:建立新旧事物的联系(联系思维)


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要有效学习,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寻找、建立它与已有事物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这样的两个一级知识点,那么相对比较自然的,他遇到进位加法的教学,就会思考:


  • 如何让抽象的进位概念可视化
  • 如何建立跟已有事物的联系


而马芯兰的研究成果,正是符合这两个一级知识点的思路:


  • 让进位操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 跟圆筒、竹签、已经学过的计数加法这些事物建立了联系。


高阶知识的密度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临危受命,面临一个窘境,就是本来蜀汉集团的人才,相比曹魏就不多。而关羽和刘备的败仗,又导致大批人战死或者投降。留下了一个成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尽管诸葛亮用他的才智,打造了出色的军队。但高阶人才的短缺,一直是一个遗憾。


我们的知识体系也是如此。不仅仅要看知识的数量、知识之间的关系链接,也要看知识的含金量分布。尤其是统领全局的,一级知识的密度。


例如从战略层面,我们以孙子兵法的全胜思维为指导。它作为顶尖的战略思考框架,属于一级知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个高阶知识点,也就意味着他必然掌握一系列的低阶知识。因为高阶知识的掌握过程,必然有对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的体验、分析、实践等活动,调动各种具体的知识,才能掌握。


例如前面的案例,我们说马芯兰掌握了「可视化原则」这个一级知识点,必然的应该有实际的例子,说明她在现实中应用、实践这个知识点,例如前面的「竹筒竹签进位表示法」(涉及到进位概念、竹筒/容器、计数加法等知识),否则所谓掌握就是空谈。


从知识体系图的角度,这意味着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真正掌握的一级知识,必然的周围有一系列的关系链接,指向其他的知识点、案例。否则,就谈不上掌握。


例如「数形结合」,对于真正掌握的人,他们可以用来指导各种数学学习、解题活动,是二级知识点(数学领域的洞察力)。


然而对学生,可能尽管听老师说过「数形结合」,但实际却很少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那么这个对他们也就是一个低阶的知识点,甚至可能是五级,完全没有理解。


这样看起来,高阶知识就像组织的领导,必须有一系列的基层、中层甚至高层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否则就只是挂个空名。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高阶知识密集,几乎必然的,他的知识体系中,会有一系列的低阶知识(注意案例/题目也是知识),而且知识间有各种联系。


因此,我们说知识体系含金量,其实往往可以简化为,知识体系中高阶知识的数量和含金量。


高阶知识的建构能力

高阶知识,从定义来说,就是拥有高层次的洞察力和组织力。这方面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推导出其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方面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初中平面几何。


中学平面几何思想,来自于欧几里得的「原本」。


在「原本」一书中,一开始欧几里得就劈头盖脸的提出了23个定义、5条公理、5条公设。


这5条公设是:


  • 公设1: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
  • 公设2:一条有限线段可以继续延长
  • 公设3: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
  • 公设4: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 公设5: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和小于二直角的和,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5条公理是:


  • 公理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 公理2: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
  • 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仍相等
  • 公理4:彼此能够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 公理5:整体大于部分


23个定义我们不一一列举,举前面几个:


  • 点:点不可以再分割成部分
  • 线:线是无宽度的长度
  • 线的两端是点
  • 直线:直线是点沿着一定方向及其相反方向无限平铺


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说的「公设」,是在平面几何领域的几个本源规则;而「公理」,则是跨领域的本源规则。


这些作为「本源」的规则,是不需要证明,默认成立的,是一级知识。


而定义,则是对平面几何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明确。


接下来,在「原本」前面六章,欧几里得基于这些公理、公设和基本概念,使用演绎推理,推导出一系列的证明、产生了各种定理,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几何知识体系。


爱因斯坦说:


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是欧几里得几何。


他还说: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灌输知识与建构知识

我在读书时,发现有同学花了大量时间,去背各种几何定理公式。我就说这些为什么要背呢?理解了几个基本的公理、定理,这些要么很快就记住了,要么不行就基于基本公理定理现推一遍,也很快。


在我的眼中,这些定理、公理,他们是有层次的,有本源性因果性的。把握了层次,知道什么是本源,一层一层的推导展开,学起来就游刃有余。反过来很多人的问题是,他们没有把握本源,缺乏层次感和优先级,所有内容都觉得重要,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上去很努力,但是效果差。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尽管都在读书,但我是自己推导了那些定理,本质上是自己重新建构了一次几何知识体系。而很多同学,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推导过程,他们的知识并非是自己建构的,而是直接背诵课本。


这就像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差别。亲儿子自己生的自己带的,所以熟悉也有感情;干儿子没经过那个过程,陌生也缺乏情感。


应试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强行给学生塞一堆娃(知识点),就让他们有感情能够驾驭,真是勉为其难。


到底你是否掌握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呢?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给你一个笔记本,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让他们从几个一级、二级知识开始,推演出学科的核心知识网络。


学习能力档次

一个人最高能在什么层次上,持续发展,决定了他的学习能力档次。


  • 一级知识层次:高阶学神
  • 二级知识层次:低阶学神
  • 三级知识层次:学霸
  • 四级知识层次:普通学生
  • 五级知识层次:学渣


我们说学神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会产生/升级高阶知识,反过来用这些洞察推动学习。


反过来,为什么很多人努力没有效果呢?因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层次太低,老是在捡低阶的知识,不能形成更高的洞察力和组织力,于是就成了体力活。


知识领域的贫富分化

在社会中,有贫富分化现象。钱赚钱容易,人赚钱难。因此钱多的人,往往越容易赚钱。


从本质上讲,金钱是一种杠杆,可以放大人的力量。


类似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强大(知识众多、关系密切、高阶知识比例大),那么他就很容易消化、吸引新的知识,高效解决问题。反之,如果本身知识都不成体系,那什么新的东西都消化不了。


这就像学神为什么好像轻轻松松就理解了,学渣要学半天也未必有效果。


反思理科教学

今天理科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个人、组织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和落后的教育生产力的矛盾。


结合「治军与打仗」的主题,这里面教育生产力的落后表现在:


1)关注孤立的知识,不注重整体的联系


在教学中,各种经验、知识,本身是有机的整体。但是普遍的,教学更关注各个知识点、题目,忽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网络。


2)关注低含金量知识,忽略高含金量知识


学校的注意力,在讲解各种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如何设计策略、学科领域的洞察,这些高阶能力的形成关注很少。


3)关注刷题和考试,不关注知识体系的建设


普遍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日常行为更多的沦为刷题、考试。其实就是关注打仗,忽略治军。


然而天天打仗,并不代表就能训练出强大的军队


4)关注执行,忽略思考


在学习中,大量的时间分配用于刷题、上课,从战略上就没有给「思考」留下时间资源。


同时,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跟高阶知识关系密切。忽略对高阶知识的培养,也就没法高质量思考。


5)关注掌握具体知识,不关注升级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大量的时间分配用于刷题、上课,从战略上就没有给「升级学习能力」留下时间资源。


学习能力,跟整体知识网络质量,尤其是一级二级知识的密度关系密切。然而应试教育并不关注高阶知识,也就没有升级学习能力的基础。


以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

本章讨论了知识体系的含金量。


从学习的角度,知识体系既是学习的目标(学习需要实现知识体系的发展),又是学习的起点(学习需要以知识体系为基础)。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以成绩为中心,关注的就是能不能熟练解题、考多少分。


而高质量的理科学习,需要以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发展出强大的知识体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复制驱动的学习,转向研发驱动的学习,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