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

文|魏茹冰

想象力是照亮世界的光,而画家是人类的眼。和其他动物不同,我们的眼睛能朝外观,饱览大千世界;我们的眼睛也能朝内看,回应内心的呼唤。

0044

几万年前的原始人就会画画。不过,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当画家并不体面。农业社会中,大伙儿普遍没文化,也穷,不管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希腊、罗马,买画看画对老百姓来说基本不可能。想靠画画吃饭,就得给有权有势的阶层打工,也就是当画工,和木匠、铁匠、裁缝同等地位。

中国古代的画工主要负责两种活儿:

首先,给公家机构或富人画宣传画。佛道宗教画是一大类,将神佛圣贤、天国地狱的模样画在墙上,供群众围观学习,在八卦之余顺便接受教义熏陶。甘肃敦煌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保存了不少古代佛教壁画。世俗的政治宣传画是另一大类,东汉皇帝曾令画工将开国功臣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皇宫里,但由于战争频繁,宫室建了烧、烧了建,这类画儿能留到今天的很少。

0052

tt1 敦煌壁画主要由寺院或当地富人出钱请工匠绘制,有时甲方也会把自己画进去,就像这张图里的红衣女子

0054

tt1 东汉时期墓壁画里的人物就是典型的“行活儿”

其次,为有钱人的阴宅绘制墓壁画。那时有钱人普遍相信死后升仙,为了成全先人,孝子贤孙们要在墓室里准备好“升仙图”画。“升仙图”的内容大同小异,日月星辰、伏羲女娲、四大神兽,保佑升仙之路一路平安。交通工具是必需的,龙虎凤、小飞车、筋斗云,任由选择。生前喜欢吃什么、穿什么,有什么想带去“那边”的美好回忆,只要墓主级别到位,画工都能给弄上墙。

听起来没毛病,但这类画有个致命伤:

都是行活儿。

这门生意比较特殊:画得逼真,甲方不给加钱;画马虎点吧,也没听说甲方能半夜爬到乙方家里逼着修改的。于是乎,画工纷纷走上放飞自我的大道,所画人物面貌动作千篇一律,后来连标准侧脸都懒得画,画成了四分之三侧脸,一笔勾,省事!学者只好美其名曰“古画皆略”。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黄金年代开启,近代西方美术诞生。从13世纪的乔托开始,画家们得以冲破中世纪宗教画的条条框框,自由地观察和表现世界。

在中国,这一突破早在4世纪就到来了。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

顾恺之

0060

中国画家第一拨大牛共四位: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家四祖”,老顾占据首席。在他之前很多人都会画,可先辈们只是“画工”,顾恺之则是公认的第一位专业画家。

中国画坛不缺高手,但有一点很吃亏,就是中国画家的世界影响力普遍低于西方同行。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这些人名,全世界不管知不知道他们作品的人都听说过,但同时代的唐寅、仇英、沈周和文征明,中国之外知道他们名字的又有几人?

影响小,一个重要原因是国画存世少。古画多被画在丝绢或宣纸上,水淹火烧、盗贼偷抢、战争动荡,都会造成致命破坏,再加上有些奸商人为毁损,能保存至今的十中无一。

将北京、上海、台北三地顶级博物馆里唐寅的书法和绘画加一块,不过区区十几张。而跟“画家四祖”相比,老唐已经非常幸运,因为那四位爷传世真迹数量总计:0。

这是一件比较丧的事。

不幸中的万幸,顾恺之和吴道子的作品还有少量后人摹本。陆探微据说学的顾恺之,俩人画风一致。而张僧繇又是吴道子的偶像,这两位路子相近。所以我们虽然无缘得见陆、张真迹,但对大神的风范还是可以大体上把握一下的。

之前说过,画画这门技艺地位不高,不过到东晋,情况有点不同了。

220年东汉灭亡,三国鼎立。之后西晋短期统治了几十年,接着南北分裂,长江以南归东晋,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大混战。420年开始,历史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直到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天下重归统一。

顾恺之就出生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混乱时空里。

0065

tt1 宋 佚名 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东晋南朝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那么点像,

都是画家扎堆儿。

14世纪欧洲黑死病大暴发,死了两千五百万人,平均每三人中就挂掉一个。大家劫后余生,觉得不对呀,上帝咋不出来管管呢?合着平时拜神都白拜了?!神的光环逐渐褪色,人的觉醒开始。富人们看够了耶稣的苦瓜脸,想换换审美,于是画家的春天来了。

0073

tt1 宋 佚名 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而东晋加南朝宋、齐、梁、陈一共两百多年,基本在上演《权力的游戏》。皇帝换了几十个,平均每人干不到几年,别说独揽大权,连善终的都少。历史书有点像狗血连续剧,姓司马的搞姓司马的,姓王的和姓谢的搞姓司马的,姓王的姓谢的相互搞,其他人搞姓王的、姓谢的,最后大家一起玩儿完。

皇帝自顾不暇,没心思抓文宣。“升仙图”的市场急剧缩小。但是贵族阶层这边,大家忽然发现,画画儿好呀!

那年头混圈子标准高,要出身豪门、长得帅,还得气质出众。秀气质有很多方式,有整天旷工玩辩论赛的,有穿透视装、高跟鞋上朝的,有修仙的、酗酒的、裸奔的,少了皇权这个紧箍咒,大家随便嗨。不过,高级的玩法还是搞文艺。宫斗这么烧脑,业余时间总要放松放松。画画儿、赏画儿,养性又怡情,不错!诸多有钱有闲的聪明脑袋肯钻研绘画,整个行业的水平自然噌噌上涨。

像老顾,江苏无锡土著,官三代。那年头官僚子弟唯一的出路是进官场,好嘛,隔壁老王拉你一起搞老谢,去不?

去不去都比较危险。明智的选择是在家狂歌纵酒、泼墨挥毫,老王来了,给免费画个英俊潇洒的大头像。既不得罪老谢,老王还不好意思戳你脊梁骨,多有气质。

顾恺之号称“才绝、画绝、痴绝”,痴迷画画确实是爱好,也多少是为了保命。他一辈子跟过不少老板。桓温、殷仲堪,还有谢安,这些人都当过顾家座上客。这几位大佬之间的恩怨很复杂,桓温跟谢安是政敌,想弄死谢安,没成功;殷仲堪则被桓温的儿子桓玄弄死了;而顾恺之凭着出众的画技,居然跟各位老板都处得挺好,平安活到六十多。

大牛不是凭空蹦出来的,时势造英雄。

按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专著《历代名画记》的说法,从西晋到南朝,知名画家多达一百二十余位。顾恺之生前名气不算最大,但论后世影响,没人能超过他。别人埋头画就完事,唯独顾恺之自立山头,创立了密体画派。密体,顾名思义就是画面上线和线排列紧密、衔接自然。顾恺之笔下的每根线几乎都一样纤细柔长,连绵流畅、回环宛转,就像春蚕吐丝。后人给这样的画法起了个专用名:春蚕吐丝描,它又叫高古游丝描,是国画十八描中最古老的一种,由此诞生了中国工笔画。

0083
0085
0087

tt1 东晋《墓主人生活图》局部

对比一下,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画《墓主人生活图》,是跟顾恺之时代接近的画作。

墓主人端坐在画面中央,头戴冠帽,身穿长袍,手执团扇,好不悠闲自得。身边丫鬟侍立,后方女仆在灶间忙碌。墓主人左边有棵大树,树下马夫在备马,树上凤鸟栖息。画面上方,左右各一个圆圈,左边圆圈里画了只蟾蜍指代月亮,右边圆圈里的金乌象征太阳。这样看来,这位墓主人头顶日月,奴仆成群,真是富贵双全。

论年代和保存的完整性,这幅画无疑是珍品。论画面本身,人物形象 简洁、色彩明快、构图均衡,颇有返璞归真的趣味。但这位画家还没有控制线条的意识,只是像小朋友画的蜡笔画那样,用颜料将轮廓里的空白胡乱涂满完事。

与该画时代相近的欧洲画作也大同小异:

0098

稚拙朴素的古罗马壁画满满的呆萌气息。

当时光学、透视学、解剖学等跟绘画密切相关的学科都没产生,人们对世界的观察还停留在浅层。对多数画家来说,能大致画对人物姿势就不错了。至于构图和谐、表情生动、画面丰富等暂时没能力顾及。

顾恺之的画作却展示出了卓尔不群的气质。

《列女仁智图》里这位女士虽然站在地上,却仿佛即将御风而起。动态哪来的?靠线条。其实古人衣服下摆不像画里那么费布,顾恺之玩了点夸张。线和线平行环绕,像涟漪一圈圈扩展,表现出丝绸的细滑垂坠,也暗示人在动、风在吹。领口、袖口和裙摆相互呼应,整体趋势上飘,一位迎风而立的高贵淑女就这么呈现在观众眼前。

0096
0092
0103

tt1 宋 佚名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摹本局部

以静写动,这是顾恺之的首创。

出了个顾恺之,中国人才知道原来线条有这么多花活可以玩。在他的基础上,后辈画家创新层出不穷:要威武雄壮,有铁线描;要灵动多变,有兰叶描;画老头儿颤颤巍巍,战笔水纹描;画神仙奇奇怪怪,曹衣描……从此中国画就像被女娲吹了一口气的小泥人——活了。

老顾不只会画,还独创了一套绘画理论,浓缩成三句内功口诀:“传神 阿堵”“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传神”,只有形似不够,必须把画中人独特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而最能传神的地方,非眼睛莫属。

传说,有一次老顾给老板殷仲堪画像。殷仲堪是独眼,这背后有个感人的故事:殷家老爹患病多年,殷仲堪服侍病人,不小心用沾着药的手揩眼泪,这才瞎的。顾恺之有招,用飞白技法,落笔时通过控制力道、速度和蘸水量让线条自然留白,制造出“轻云蔽月”的效果,遮盖了眼疾!殷老板开心极了。

之前说过东晋南北朝是乱世,大家需要精神依托,信道教的不少。道教徒给孩子起名喜欢用“之”字,什么王羲之、王献之、刘牢之、祖冲之,当然,顾恺之也在其列。或许是受了道家修仙风潮影响,顾恺之从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中得到灵感,留下了《洛神赋图》。

据说,《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曹植为纪念自己嫂子,也就是曹丕的妻子甄氏而作。在历史上,甄氏美貌过人,却命运悲惨、不得善终。曹植为她作赋,是单纯地打抱不平,还是为抒发内心缥缈难言的情愫?我们已无从得知。

0107
0113
0109
0115

tt1 宋 佚名 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香艳的故事惹动了无数八卦党,闲人给甄氏编了个名儿叫甄宓,香港TVB还给她拍过电视剧。不过也有人质疑,中国人最讲礼义廉耻,曹植再奔放,也不敢昭告天下说爱慕自己的嫂子!也许人家只是继承了屈原以来的传统,托美人以言志,名为想嫂子,实为想皇帝,也就是他亲哥——简直越洗越黑。

0119

tt1 宋 佚名 《洛神赋图》摹本中的曹植

《洛神赋》原文比较长,大致意思是,曹植出了洛阳,要回山东自己的封地去,在洛水岸边遇到了美丽的洛神,虽然两心相许,但神和人身份相差太远,最终只能遗憾分手。

0125

画卷开头,男女主角初见面,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上。曹植写洛神“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翻译过来大致是:

窄肩细腰人苗条,

雪肤长脖素颜妙,

唇红齿白眼含情,

头发浓密气质好,

举止温柔嘴巴甜,

直男一见被迷倒。

如果说曹植奠定了千百年来男夸女的嘴炮套路,那么顾恺之则奠定了千百年来古典美人的形象。洛神是神灵,四海八荒哪儿也限制不了她。她可以带着侍女在云雾间悠游,可以在山间戏花逐鸟,也可以大胆地降临到情人眼前,向对方倾诉思念。

0127

遵循故事情节的推进,同一个角色在同一幅画中出现多次,这是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所以有人说,西方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国画则是时间的艺术。

0137

分别时刻来临,洛神乘着六龙云车,在侍从和神兽的护卫下遗憾离去,顾盼之际,展现出对诗人缱绻难舍的深情。

0135

男主曹植这边,失魂落魄地瘫坐在原地,对命运的残忍安排愤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最终只得登上马车,启程离开,将满腹惆怅留在身后。

0133
0135

曹植用浪漫笔法将甄氏写成洛水女神,是为了避忌现实政治压力。顾恺之自幼饱读诗书,不可能不知道史实,那他打算还原真相吗?并没有。他用更加瑰丽的想象赋予洛神形貌,让俗世中那个被丈夫背叛、抛弃以致含冤惨死的妻子上升到天庭,同诸佛贤圣比肩,获得了被世人缅怀和思慕的资格。

顾恺之当然不仅擅长传“神”,也同样擅长让普通人有神,《女史箴图》是经典代表。女史是宫中女官,负责教嫔妃礼仪规矩。画名“女史箴图”的意思大体可以理解成“听容嬷嬷教你怎么做女人”。目前这画有两个摹本,经专家考证,质量更高的一卷是唐朝人临摹的,另一卷大约画于南宋。宋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而唐摹本流落去了大英博物馆,时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背后的辛酸也就不言而明了。

原画多达十二段,每段一个小故事,可惜前三段已经遗失,现存只有九段,如果给这九段编个目录,大致如下:

一、史上妇德典范:冯婕妤、班婕妤

二、修德光荣,邀宠可耻

三、妇女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加强修养

picture

四、总结和课后作业

0149
0159
0151
0161

tt1 唐 佚名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

也就是说,

这其实是一部连环画版的宫廷妇女教材。

考虑到那时妇女识字的少,用连环画当教材也算是接地气了。按照唐摹本的大小,这张画宽二十五厘米,长三百四十九厘米,画在丝绢上,平时卷起收纳,想学习的话可以随时展开。

0153

tt1 唐 佚名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0155

tt1 宋 佚名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这是现存画卷的开头第一段,讲的是西汉“冯婕妤挡熊”的故事:汉元帝跑到皇家动物园看斗兽,没承想有头熊暴走,直接往大殿上冲。左右全吓跑了,唯独冯婕妤不躲闪,拿自己娇小的身躯当盾牌挡在熊面前。汉元帝十分感动,给小冯提了一级职称。

对比唐、宋两个摹本,前者富丽紧凑,后者清秀而构图松散,展现出时代审美变迁。顾恺之笔下真迹又该是怎样的光芒四射?只可惜,这个疑问我们再也无法找到答案了。

放大看宋摹本细节,画开头有四句题词:“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吝。”这是表彰小冯女士。

坐着的男子是汉元帝,身边两位妃嫔已经吓得起身躲藏,衣袂翻飞,暗示跑路速度飞快。皇帝本人勉强保持镇定,手按长剑,打算给这头毛茸茸的“反贼”一点颜色看看,但惊恐的小表情,以及两条严重违背牛顿定律、擅自腾空炸起的帽带已毫不留情地出卖了他的内心,似乎在狂喊:“谁来救救我呀!”

顺便说一句,妃子们头上大蛾子触角似的饰品叫步摇。不过在汉朝,这种首饰只有皇后能戴,晋朝后才在贵妇中流行开来。

女英雄华丽登场。她昂首挺胸屹立于“反贼”熊跟前,姿态优雅,仿佛自带鼓风机。两条衣带飘飘,发型却纹丝不乱,一看便知主角光环护体,收拾个把熊还不是小菜一碟?

0167
0169

tt1 宋 佚名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至于这头过于娇小的熊……为了突出女主角的高大形象,只好委屈它了。缩小配角,突出主角,这是古画惯用的手法,顾恺之单在《女史箴图》里就玩了不止一遍。

比如画面第三段:

0173

画面题词:“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这是教育女子盛极必衰,不要贪求荣宠。画左侧蹲着个武士,张弓搭箭,瞄准右边山中的老虎。跟人比起来,老虎有点像吃胖的橘猫,山形被不成比例地缩小,跟前边画熊的手法一模一样。

这是《女史箴图》第二段,叫“割欢同辇”。女主角变成了班婕妤,皇帝也换成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刘骜。刘骜想拉着班婕妤一块坐人力车玩耍,小班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理由是圣明天子应该跟贤臣、大学者这些在一起,和女人厮混体统何在?

0181
0183

来看看几位人物的表情:

0185

汉成帝

汉成帝贵为天子,顾恺之却只给了他花生米那么大点空间,勉强露出半张面孔,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

0187

班婕妤

女主角班婕妤直面帝王,身姿飘逸中内蕴坚韧,如迎风之竹。

0189

无名女配

皇帝身边的无名女配角将脸扭到一边,也许是有些羞涩,也许在掩饰尴尬?

《女史箴图》虽还未完全跳出道德说教的路子,但画中人已经有了个性。班婕妤面容温和、姿态坚定,同皇帝车辇保持距离,显示出强大的自信。成帝庸懦但不凶暴,面对拒绝也只是面露惋惜。画中人在顾恺之笔下有了鲜活的人气,这就是宗师范儿。

0195

第四段是《女史箴图》最为人熟知的片段,被选进了中学教材。左侧红衣少女身着高腰裙,显得腿长两米八。蛾眉入鬓、樱桃小口,衣袖高卷,格外干练灵动。右边女士面带微笑,对镜轻拢发鬓。镜里的侧颜角度刁钻,眉骨、眼角、下巴这些转折点一气呵成,倘若稍有停顿,美人便不够精致。再想想这一切都是用毛笔在更柔软的丝绢上画出来的,画家落笔的精确和魄力令人称奇。

难道别人就不会画美丽的女子吗?再来对比一下前代作品。

0199

tt1 西安出土的西汉墓壁画

0201

tt1 郑州出土的东汉墓壁画

0203

tt1 西安出土的西汉墓壁画

在顾恺之以前,画者很少会注意观察女子的日常生活,更别说在梳头、洗脸这些小动作里发掘出东方女性的柔美。

而在顾恺之的画里,夫妻坐床头闲话家常,连帷帐的立体感也细心地用浓淡墨色渲染。男人盘腿作抠脚状,一脚悬空踩在鞋上。女人头发随便拢着,胳膊大大咧咧地架在床头。老夫老妻,神态宛然,让千年后的观众会心一笑:老顾呀老顾,平日您在家莫非也是如此?

0207

《女史箴图》中还有这样的场景:老妈断然出手一把揪住熊孩子头发,叫你小子皮!作业写完没?小朋友嘛,熊归熊,打扮可不含糊,瞧这大红背带裤,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潮童一枚。

0205

本是宣讲封建妇德,都怪老顾画得太好,品德课变成了美术课。直到如今,画里想宣扬的思想早跟帝国时代一起进了故纸堆锦灰堆,画中人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出人意料吗?或许这正是顾恺之的“阴谋”。身为官场中人,画什么他未必能全做主,可怎么画,他说了算。用自己的手画出自己的心,才够得上“画家”二字。

就算生逢乱世,只要有一支笔,画家可以上天入地,在自己一手打造的梦幻里欢笑、哭泣、歌唱,将现实中难以成真的愿望尽情挥洒。从此,手艺活脱胎换骨,成了艺术。“传神”二字,辉映千古。

这就是“画坛四祖”之首——顾恺之。

0211

顾恺之

348—409

顾恺之画人,有时画好后几年都不点眼睛。为佛像点睛收参观费,几天内筹集到百万钱。

他跟朋友月下隔墙对诗,朋友中途溜走,他竟没有发觉,独自激情吟诵到天亮。

老板儿子偷他画,他说“一定是我水平太高,画自己成精飞走了”,一笑了之。

喜欢倒啃甘蔗,自称“渐入佳境”。

文采出众,桓温重金修缮江陵城,让宾客点评,顾恺之应声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大获赞赏。

顾恺之小名“虎头”,后人以“虎头”作为他的代名词。

吴道子

约680—759

吴道子是“画家四祖”中出生最晚的一位,笃信佛道,擅长道教神仙图和佛教地狱变相。据说他喜欢把权贵的像画在地狱里,吓得观众毛发倒立。今天大家熟知的观音像和钟馗捉鬼像,都是他首创的。

唐玄宗让他在皇宫里画嘉陵江风景,三百里山水,他只用一天就画好了。

吴道子在顾恺之和张僧繇的技法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线描法,兰叶描。利用行笔的轻重缓急,表现线条的粗细节奏变化,这是国画技法的又一次飞跃。

0219

tt1 佚名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摹本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