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

“沙漠之舟”,是骆驼的美誉。

骆驼,是陆上丝路的主要交通工具,代表着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

驼铃阵阵,羌笛悠扬。说起古丝绸之路,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西域戈壁穿梭的骆驼运输队,那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道繁荣的风景。一群群骆驼背驮货物,陪伴着商旅跋涉沙漠,横穿戈壁,踏出了一条贯通中西方文明的经济文化之路。

史载,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驯养骆驼。骆驼对人非常忠诚,作为役畜,它常常帮助人类驮运和被骑乘,许多国家都有依赖骆驼为生的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骆驼可以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阿拉伯半岛的单峰骆驼耐渴、耐旱、耐饿,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用于商旅运输。双峰骆驼紧跟其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中国是双峰驼主要分布国家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地。

欧亚大陆腹地,土地肥沃,草原广阔,游牧民族和商队随时随地补给水、食物和燃料,十分适合牲畜运输。在苍茫寂静的荒漠,悠扬的驼铃声成为历史的回响。早在两千多年前,骆驼已是中国与西域友好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西域沙漠中,长长的骆驼队,像凌波劈涛的航船,承受人类的使命,用坚毅的脚掌踏出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孕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汉唐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马可·波罗在罗布荒原所见,商人们利用骆驼,是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连接欧亚海上贸易的苏伊士地峡,长达160余公里,沿途全是沙漠地带,货物运输只能靠骆驼。适应这里天气和地理情况的阿拉伯骆驼,在最佳状况下能驮运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能行60多公里。“丝绸之路”沿途地形复杂,行程遥远而艰苦,骆驼是人类运输最忠诚的伙伴。

时至今日,骆驼仍然是人类在沙漠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

采访途中,我曾在库姆塔格沙漠体验骆驼队的生活。那庞大的骆驼队,以及那背上矗立着的驼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勾起了许多怀旧情思。遥望漫长的丝路,踩着细细的黄沙,踏着悠扬的铃声,一种“诗与远方”的情愫,由我的心底缓缓延伸到大沙漠的深处。

据新闻报道,2013年5月,有一个叫阿里夫·阿斯的土耳其人,从中国古都西安出发,用了一年的时间徒步走完了连接土耳其与中国的古丝路。他以作家兼摄影师的身份,如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一样,行程12000公里。他唯一的装备,就是一支骆驼队。

千百年的流光岁月,冲洗掉了很多,也保留下来了很多。尽管如今世道平安,徒步穿越古丝路依然充满危险。这似乎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这位异国的旅行者,依靠忠实的中国骆驼,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了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沿途的风土人情。

一路上,唯有骆驼忠实地陪伴着他。他有时在牧羊人的棚屋里过夜,有时则露宿在沿途商队旅店的废墟上。沿着古丝路,有着数以千计的古代商队旅店遗址,大约每20公里或30公里一个,但今天绝大多数已经找不到痕迹了。阿里夫·阿斯只能在对历史的追忆和想象中,在脑海中重建昔日丝路的盛景。

2014年10月22日上午,我采访来到宝鸡,行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清脆的驼铃声。一条长长的骆驼队,在身着明代服饰男子的引领下,正大摇大摆地穿过宝鸡街市,给平静的宝鸡平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细打听,原来是这位行人在体验重新踏上古丝路的感觉。

据悉,此次活动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携手的大型文化项目,由泾阳县政府、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等联合举办。这支队伍从古丝路的起点西安出发,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目的地是中亚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和江布尔州的东干人陕西村。整个行程大约15000公里。

听驼队总指挥赵德升介绍,之所以选择用骆驼来走这么长的路,主要考虑到古人走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虽然选择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却少了古丝路的历史韵味。他们就是希望借这次行程,通过重走古丝路,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宣传出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骆驼总数已经下降到不足25万峰,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然而,在沙漠戈壁地区,车辆还不可能完全取代骆驼,骆驼还将长期活跃在让人望而生畏的戈壁沙漠。人类还需要骆驼,草原不能没有骆驼,不能让清脆的驼铃声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中。骆驼的载人、运输用途仍在继续。

踏着骆驼的足迹,我不由得联想到,骆驼还具有一种被人崇尚、喜爱的艺术形象。骆驼形象彰显出一种磅礴、奔放的风格,象征着社会前进途中的艰难曲折和美好理想。唐墓中就曾出土过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不仅是艺术精品,而且也是“丝绸之路”的文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