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控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扶风县在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不再保留1994年5月更名的扶风县计划生育局。新组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为县政府主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二、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1993年2月,县编委通知将1983年9月县政府成立的扶风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更名为扶风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归扶风县计生委管理;2010年归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管理;编制15人,属乡镇级事业单位。内设三股一室、即宣教股、科技股、药具股、办公室,共有工作人员26人,开设床位13张。

三、县计划生育协会

1988年3月经县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扶风县计划生育协会,并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1993年4月、1998年8月和2001年4月分别召开扶风县计划生育协会第二次和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人选。

2002年8月,扶风县编委正式通知,成立扶风县计划生育协会,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2名,隶属县计生局管理。2003年12月,经县编委确定县计划生育协会为正科级建置,并被县民政局注册为社会团体组织。2010年,隶属县人口计划生育局管理。

全县共有计划生育协会组织207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12个、村(社区)协会194个,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计生协会4个,全县共有会员4.6万人。

扶风县计划生育协会是宝鸡市计划生育协会的团体组织。接受上级计划生育协会和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业务指导,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全县各级计生协会进行指导,支持开展工作和活动。

四、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1997年6月,扶风县编委通知,成立“扶风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站”和扶风县人口抽查办公室。一套人员,两块牌子,为股组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隶属县计划生育局管理。2001年7月,县编委通知,将原“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站”和“县人口抽查办公室”更名为“扶风县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原编制、隶属关系、经费形式不变。2003年12月,县编委通知,“扶风县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级别为副科级。2004年6月,扶风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划入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991年,扶风县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人口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放在首位,并常抓不懈,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宣传教育融入生殖健康系列服务之中、融入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建设之中、融入群众致富奔小康之中。全县205个村,村村建起村级计生广播宣传网。

1997年,全县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与农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帮助计生家庭早日脱贫致富。2000年,在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座谈会之后,扶风县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传播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为目标,在全县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文化文物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文明办等5个部门联合制订下发《扶风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用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电化教育村,发放电视机、放像机、VCD播放机160多台,购买计划生育方面的方针政策、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科技资料、录像带和碟片1600多盘。在全县5个民间演出公司增加婚育新风进万家节目内容,作为重点节目下乡演出。

2002年4月11日,以“计划生育的春天”为主题,县计生系统在县城举行大型宣传游演活动。在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活动中,全县把学习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作为创建工作的动力,全县12个乡镇组装宣传车在205个村进行巡回宣传,乡村学校开展人口国情教育,县委党校开设人口理论课程,对科级干部进行不定期轮训。全县印制下发各类学习宣传彩页15万份,在全县主要交通要道制作大型喷绘彩图58幅,刷写大型标语1050条。全县村级以上计生干部听取“关爱女孩三秦行”事迹报告会,并参观“关爱女孩”摄影展。县电视台举办“关爱女孩”专题节目,开展“关爱女孩”主题演讲赛、文艺汇演等活动。

1996年扶风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三为主”先进县;2002年被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局授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 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第三节 制度措施

20世纪90年代,扶风县相继向社会公布违反超生处罚标准和各种证件工本费标准,严格查假治假、严格查处违纪超生,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一、在全县实行生育指标,计划外生育查处,落实节育措施三公开;二、重点检查基层干部和计生人员优亲厚友、处罚不到位和巧立名目、擅自降低处罚标准的问题以及假证明、假手术。

2000年4月27日,太白乡二十里铺村发生一起在计生工作中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张某服毒案。县委、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果断采取6条措施:一、解散全县各乡镇组织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平茬队30多个;二、清退各乡镇临时雇佣的无执法资格人员50多名;三、各乡镇退回抵押超生费粮食3.5万多千克、物品300多件;四、重新明确县乡两级的执法权限,制止乡村两级乱收费行为;五、重新明确各类收费、处罚标准,在县电视台向全县群众宣传,欢迎监督举报。并利用1个月时间,清理已往收取的“3种押金”;六、撤换太白乡党委书记、乡长、主管副乡长及全县30名基层计生干部。

2001~2008年,扶风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法六规”,全面落实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坚持“以现居住地为主,两地协调配合,市民化服务”的原则,保证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权同责,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管理、优质服务、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理机制。

2009~2010年,扶风县开展计划生育帮扶活动,以奖励扶助为主体,以养老储蓄为补充,以一次性奖励为辐射,以助教助医为纽带,以减免援补为辅助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对244名国家奖扶对象落实奖励扶助金43.9万元,对46名独女户奖扶对象落实奖励扶助金4.96万元。对2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5户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3人落实补助金1.5万元,对80户放弃二孩生育家庭落实一次性奖金16万元,对124户“双女结扎户”办理养老储蓄金12.4万元,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参合的3329户9240人落实参合费14.2万元,对4160人兑现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24.96万元。同时,开展“生育关怀——爱心助学”“春光助残”“优生优育援助”等活动,为20名生育关怀对象每人发放救助金500元。对11名考上大学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家庭子女给予援助,使9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手术治疗,对55名不孕不育夫妇免费进行检查治疗。

第四节 制度落实

1991~2010年,扶风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93年,全县出生总人数为6330人,1999年,全县出生总人数下降到4089人,计划生育率为94.35%。截至2010年,全县出生总人数再次下降到3039人,计划生育率为99.61%。1993年全县多胎率为0.37%, 2002年全县多胎率为0.19%,到2010年,全县多胎率下降为0.16%。

扶风县1991~2010年生育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来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扶风县1991~2010年计划生育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来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扶风县1991~2010年节育措施落实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来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扶风县1991~2010年晚婚情况统计表

第五节 服务网络

20世纪90年代,是扶风县计划生育大转变、大提升阶段,其间,先后开展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活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2001年,全县大力推广绛帐镇罗家村开展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经验,突出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公约、制度的制定,合同管理,优质服务,村务公开,民主监督五个关键环节,形成以村党支部、村委会、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计划生育工作以村为主、以人为本的目标。

2003~2010年,全县在开展优质服务中,突出优质服务到基层,为育龄人群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一、关注群众意愿,广泛征求各界和育龄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二、关注贫困群体,开展“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三、关注妇女群众,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四、关注男性健康,利用每年份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以提高男性健康的服务理念;五、关注流动人员,拓展服务项目,以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需求。

在建立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中,扶风县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口计生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1998~2004年7年内,全县投入45万元,分批为县、乡两级配备计算机,建立全县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中心,配备2名专管人员,搭建起全县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平台。2010年又投入24万元,为县、乡两级更新23台计算机,完善办公局域网,组建计生广域专网,为创建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甲级县活动年内达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开通64KX.25数据专线,实现市、县联网,与各乡镇利用点对点实现互联,联网率达到100%,并建成人口计生公众信息网,开通扶风人口网站。

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中,扶风县注重计划生育队伍建设。一、强化社区工作力量,为五个社区各增设一名计生协管员;二、优化村级计生干部队伍,按照“年龄轻、知识化、女性化”的标准,对村级计生专干实行“县聘、乡管、村用”;三、改善村级计生专干待遇,规定由计生专干兼任村妇联主任、共青团书记职务的每月可增加60元的报酬,由财政按人员直接发放到人;四、公开、公正、择优选拔乡镇计生服务站站长,在全县事业单位中择优选任8名乡镇计生服务站站长;五、加强协会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协会组织,落实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