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1]蝉声唱,南冠[2]客思深。

那堪玄鬓[3]影,来对白头[4]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5],谁为表予心[6]。

【作者】

骆宾王(约626—约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享年约五十九岁。曾任长安主簿、侍御史,谪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之,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格律谨严,气象雄阔,七言歌行《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后世广为传诵的是他的《在狱咏蝉》。有《骆宾王集》传世。

【题解】

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此诗是作者身陷囹圄之作。诗前原有“序”,本书略去了原序。此诗标题的意思是:在牢狱中吟咏寒蝉。

【注释】

[1]西陆:指秋天。[2]南冠(guān):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后来即以此代指囚徒。[3]那堪:现代写作“哪堪”,一本作“不堪”。玄鬓:指蝉黑色的双翼,这里指蝉。[4]白头:诗人自称。[5]高洁:指蝉,也指自己居高食洁。[6]谁为(wèi):即为谁,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要前置。予心:我的心意。予:我。

【译文】

深秋里寒蝉在哀婉地鸣叫,触动了我在狱中深切思念家乡的愁绪。哪里经得起乌黑的秋蝉,对着我这白发之人高声悲鸣。秋露浓重,寒蝉有翼也难以向前飞进;秋风萧瑟,蝉的鸣唱也容易被淹没。无人相信我的高尚廉洁,我向谁表明我的心迹呢?

【解析】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含冤入狱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首联点题。在句法上用对仗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感情。

颔联两句,上句说蝉,下句说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与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致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仍是两鬓乌黑,人与蝉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这里,诗人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尾联用问句的方式直抒胸臆。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纯洁无瑕的诚心。正是这裂帛的一问,才使此作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此诗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格律】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此诗的平仄格式为首句仄起仄收式。

此诗的韵脚分别为下平声十二侵韵中的“深、吟、沉、心”。

此诗的首联和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有人把律诗中这种对仗形式称为“偷春体”(也叫“偷春格”。是律诗写作中对偶的一种特殊运用,本来应该是第二联对仗的,提前把第一联对仗了,第二联就不用对仗了。这种格式就像冬天的梅花,把春色偷来率先开放,故名“偷春格”)。

“思”古音属平仄两读字,分别属上平声四支韵和去声四置韵,此处应为去声。“白”古音属入声十一陌韵,“洁”古音属入声九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