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

银烛[1]吐青烟,金樽对绮筵[2]。

离堂思琴瑟[3],别路[4]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5]。

悠悠洛阳道[6],此会[7]在何年。

【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享年四十二岁。少任侠。高宗开耀年间(681—682)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

【题解】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他年方二十六岁,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第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首诗向友人坦露心胸,倾吐其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这里介绍第一首诗。此诗标题的意思是:在春天的一个夜晚告别友人。

【注释】

[1]银烛:白色的蜡烛。[2]金樽:精美的酒杯。绮(qǐ)筵:华丽丰盛的酒席。[3]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两种弦乐器,此喻朋友、宾客。《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后人引申以“琴瑟”比喻朋友。[4]别路:离别的征程。[5]“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没(mò):隐藏,消失。[6]悠悠:漫长。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7]此会:这样的聚会。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精美的酒杯对着丰盛的夜宴。在离堂上思念着故友的情谊,想象着分别后,我的眼前山川层叠,路途曲折遥远。高森的树荫隐蔽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消失在晨曦的长空。前往洛阳的道路十分漫长,这样的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解析】

此诗写眼前景、心中情,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精心布局,回环曲折。在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

首联采用工对形式,写宴会的情景。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沉静的环境撩人心绪。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而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上句的“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下句的“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语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迢遥情缠绵。“琴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承接上文,写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写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之中。这里的“隐”字和“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尾联以问句作结,写诗人即将奔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想到自己将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

【格律】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的平仄格式为首句仄起平收式。第五句为小拗句,其中第三字“隐”为拗字。第六句对第五句的小拗未予补救。

此诗的韵脚分别为下平声一先韵中的“烟、筵、川、天、年”。

此诗前三联的对仗均工整。

“烛”古音属入声二沃韵。“思”古音属平仄两读字,分别属上平声四支韵和去声四置韵,此处可看作借读,按照字意应为平声,为避免平仄失替而借用去声的读音。“别”古音属入声九屑韵。

【作法】

这首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到了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全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表达了幽深的情思。

这首诗语言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全诗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唐诗矩》评此诗:“全篇直叙格。拈著便起兴,体极佳。明月已隐高树,长河又没晓天,别思之急可知。”

送东莱学士无竞[1]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2]。

怀君[3]万里别,持赠结交亲[4]。

孤松宜晚岁[5],众木爱芳春[6]。

已矣将何道[7],无令白发新[8]。

【题解】

武后垂拱二年(686),陈子昂将千金宝剑赠予挚友王无竞,并作此诗为之送行。此诗标题的意思是:东莱郡的学士王无竞将要远行,我送别他,并赠给他一把千金宝剑。

【注释】

[1]东莱(lái):西汉郡名,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学士:官名,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无竞:王无竞,字仲烈,东莱人,性情刚烈耿直,不肯奉迎权贵,仕途坎坷,屡遭贬谪。[2]未许人:没有答应送给别人。未:没有。许:应允,认可,答应。[3]怀君:想到您。怀:想到,想念。君:引申为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4]结交亲:结交亲密。[5]晚岁:一年将尽的时候,此指寒冷的天气。[6]芳春:春天、春季。[7]已矣:算了吧。将何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8]无:通“毋”“勿”,意思是“不要”。白发(fà)新:新添白发。

【译文】

这把宝剑异常珍贵,是我花费一千两黄金买来的。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我把它赠给你,以表示结交情深。峰顶的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生活在当今的世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你千万不要就此消沉,因愁而增添白发。

【解析】

宝剑是杀敌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业的象征。作者在临别时,把千金宝剑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并写了这首诗送给友人,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鼓励与期望。前四句写赠物,后四句写赠言。

首联写千金买来的宝剑非常珍贵,多年来还未找到可送之人。诗人想挑选一个配得上佩带它的主人。诗人借宝剑来写人:写王无竞的才能,也写他们之间的友情。好马需要名将骑,好剑也需要有才能的人佩带。作者以衬垫的方式,来表现友人超群的才志和品格,也表现出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颔联写分别时赠剑。友人就要启程去遥远之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诗人把宝剑赠送给友人时,表达出惜别之情,也庆幸为宝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主人。借宝剑的千金之贵,写出王无竞的非凡之才;借平生的无限珍惜,突出相互之间的友情之深。

颈联写对友人进行勉励。作者借“孤松”勉励王无竞,希望他像松树一样,不避风刀霜剑,坚持与严寒搏斗,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保持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诗人指出: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孤松宜晚岁”一句似从此化出。诗人语重心长地勉励友人:要像绝顶孤松那样傲霜斗雪,常绿不凋;不要像一般草木那样,只能争艳于春暖时节,一遇风霜严寒,便枯萎凋谢。“晚岁”,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是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里面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当像“岁寒不凋”的孤松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这里巧妙地运用“众木”和“孤松”的比喻,是寓有深意的。众木喜欢春天的芳华,孤松却傲岸不屈,晚岁在与冰雪抗争中显出铮铮铁骨。对比之下,孤松品格与节操之美就更加突出。诗人以这样的比喻来赞扬王无竞,显得更加形象、有力。这两句对比强烈,在赞赏和勉励的同时,对一般小人给予了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鞭挞,语意含蓄,韵味深广。

尾联鼓励友人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尽管友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已成事实,诗人对此表示了愤慨。但他还是鼓励友人不能就此消沉下去,应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莫待满头白发而徒自悲伤。在劝勉和鼓励友人的同时,亦借此警醒自身不可沉沦,要奋发有为。此联流露出“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虽然生不逢时,也不要空老岁月,虚度年华。从此联的意思看,王无竞的这次远行,可能是因为政治上不得意而出走的。

全诗慷慨深沉,悲壮苍凉,体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奋发有为的精神。

【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此诗的平仄格式为首句仄起仄收式。第五句与第四句平仄未粘。因为此诗第五句与第四句的平仄未粘,所以可以看作律诗中平仄结构的折腰体。所谓律诗平仄结构的折腰体,即“中失粘而意不断”。就是说:第一,平仄要从四联中间失粘。第二,虽平仄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第三,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此诗虽然颈联与颔联的平仄失粘,而前四句和后四句的平仄分别都符合粘对的规定,全诗的语意浑然一体,毫无中断之迹。故此诗的平仄结构可看作折腰体。

此诗的韵脚分别为上平声十一真韵中的“人、亲、春、新”。首联中,第二句的“平”与“生”同属下平声八庚韵,为犯小韵。颔联中,第三句的“别”与第四句的“结”同属入声九屑韵,亦为犯小韵。

此诗的颔联不对仗,颈联对仗。

“令”古音属平仄两读字,分别属下平声八庚韵和去声二十四敬韵,此处应为平声。“白”古音属入声十一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