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全世界关于文化有2000多种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文化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当然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更多地将从狭义角度理解文化,也就是强调文化的精神属性。我们说某一个人特别有文化,实际上是讲他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学历比较高,知识比较丰富,比较有见地。换句话说,这种精神性的文化的概念,更多地跟观念、价值、理论、思想和我们的社会心理联系在一起。
一、为什么要谈文化创新
我们高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南方科技大学应改革而立,应创新而生,作为科技类大学,我们也很重视她的文化建设。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媒体采访团来校采访,我们介绍了南科大的“六大创新”,其中一个创新就是大学文化创新。大学文化是无形的,但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为什么文化创新在今天的中国显得特别重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到2016年密集地召开了四次关于文化方面的座谈会,包括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加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显示出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文化创新工作特别重视,将其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升为国家总体安全的组成部分。我2017年策划了一个画展,叫“为人民的艺术”,邀请了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画家阎文喜先生,他80多岁了,拿出一生创作出的好多作品供展览,包括《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转战陕北》等。这个展览为什么叫“为人民的艺术”?实际上就是想纪念和回应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和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两次文艺座谈会,思考“为谁而艺术”的问题。2018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总书记在这个会上专门讲,说十八大以来的5年,宣传思想工作主要是“正本清源”,因为过去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有不少错误的观点和认识。大家意识到这几年对于舆论领域国家有很多规范行动,包括对一些劣迹演艺人员。这就是对宣传思想领域一种正本清源的行动,既要保持百花齐放,同时也要强调规范有序。习总书记讲,从2017年十九大以后,接下来5年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守正创新”,既要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又要创当代文化之新。所以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五大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为什么要谈文化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很大的成就,文化领域也不例外。我们一年生产国产电影七八百部,但真正上映的不到300部。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品供给从数量上讲已非常丰富,一些传统文化也进入了当下生活,比如故宫文创。我两次去台北故宫,当时非常感慨,台北故宫有很多宝贝,更让我称奇的是台北故宫有很多衍生产品。比如翠玉白菜做成系列衍生产品,一个掏耳耙我买了几把,这个小物件过去售价只要40台币(约相当于10元人民币),但现在标价160台币,就因为一根红绳子穿了一个翠玉白菜的塑料坠子在上面,提升了文化附加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当时觉得北京故宫文创不如台北故宫的文创,但经过几年努力,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现在已有一万多件衍生产品,比台北故宫还多,销售额超过了故宫每年的门票,更重要的是大家通过这个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回家,这就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是一种软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发明的一个词。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同化性的权力,具有使他国心甘情愿去做本国希望做的事情的力量,即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别人来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的能力。”
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地提升软实力,但是跟美国比还有不小差距。我把美国的软实力界定为“三片”:薯片、芯片、大片。首先是薯片。大家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它是美国快乐自由的生活文化的象征。有一个鼓吹“和平演变”的美国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说不要跟中国年轻人去谈“和平演变”,只要在中国的城市多开麦当劳和肯德基店,把美国的生活、文化渗透到年轻人当中,就行了。为什么?因为食品代表生活方式,承载着文化、传递着价值。
芯片代表着美国的高科技。去年(2019年)美国人大力打压中兴、华为,派出高级别政府代表团专门游说欧洲不要订购华为5G产品。一个国家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来阻止一个企业的世界化发展,什么原因?高科技竞争。美国是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却不允许他国发展高新科技,这令人警惕和深思。有人说,现在美国在全面遏制中国:“经济上打压、科技上封锁、政治上颠覆、文化上渗透、教育上忽悠。”我觉得不无道理。
大片,主要指好莱坞电影。2013年12月26日,那一天是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奥巴马在好莱坞梦工厂发表了一场演讲。他说,梦工厂是美国的经济引擎之一,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我过去不相信,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不是波音飞机吗?但我后来算了一下,比如说《阿凡达》电影,拍摄花了2.3亿美金,算成人民币是大约17亿人民币;但《阿凡达》在全世界票房是27亿美金,相当于190多亿人民币,超过10倍的投资回报。哪一架波音飞机能够卖到190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奥巴马另外一句话:“不管你是否认可,娱乐是我们美国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且正是这个部分让我们显得特别。”美国就是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向全世界输出价值观,打造美国形象的。其实这些年来,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什么叫文化创新?按我的理解,文化创新,就是以一种发展论的立场,通过观念、立场、手段、方法的变革,形成文化自身的革新与突破,进而为创新战略实施与软实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什么叫发展论?实际上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坚持发展论。比如20世纪初国故派和新文化派的论战,就代表了面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立场。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应保持原样,一成不变。可能吗?如果昆曲永远是那个样子,一曲《牡丹亭》要演一个星期,我问问在座各位,有多少同学能够花一个星期坐在那里看?做不到!所以白先勇先生做了青春版《牡丹亭》。发展的眼光就是要理解、知晓文化是随着社会技术发展不断地开放向前流动的。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正在向文化强国迈进,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世界图景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历时5年,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东,采访了电影、电视、音乐、传媒、出版、商业戏剧、动漫、电子游戏等创意产业的1250位行业大咖,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写成一本书《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如果对文化创新感兴趣,同学们可以找来看看。前几年,我们受深圳市政府委托,承担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资源全球分布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对全球各国文化创新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看看美国。美国在20世纪进行了两次争夺文化话语权的努力: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派艺术,20世纪下半叶的娱乐文化。美国20世纪上半叶经济很强,军事很强,但是在文化上没有地位,欧洲人瞧不起他。于是美国人大力推行“现代派战略”,搞现代艺术,颠覆解构欧洲的古典艺术。巴尔扎克很好,莎士比亚很好,但我都不稀罕。我搞我的现代派:音乐、美术、小说、诗歌……大家看艾略特、奥尼尔、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的作品,百老汇的音乐剧,好莱坞的电影,美国文化自此走向世界,美国第一次确立了文化主角的地位。第二次是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美国通过发展电视、娱乐、体育产业,以当代媒体、娱乐文化占据全球文化消费舞台。美国很少人谈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这个词,美国叫版权产业。版权是核心,所以美国特别重视版权保护。美国文化产业,从大口径统计占GDP的20%,美国的文化产品占据世界40%的市场,其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动画的产值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30%;电影产量虽只占全球的6.7%,却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放映时间;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3000亿美元,约占GDP的2.3%,仅NBA一项就达到了100亿美元。这还是多年前的统计数据。
加拿大坚持内外兼修多元文化发展战略,我认为这是因为加拿大国土面积非常大,但是只有3000多万人,而且主要是移民。加拿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视,全社会都广泛参与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加拿大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文化市场运作方式和文化管理分权制,以总督名义建立的奖有“视觉与传媒艺术奖”“总督文学奖”“总督建筑奖”“公爵和公爵夫人摄影总督奖”,为推动文化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看看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意德。英国是非常厉害的文化创意产业国家,在文化领域最早明确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概念。1997年布莱尔当首相,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他亲自担任主席,意欲“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将英国传统的“世界工厂”变成现代的“世界创意中心”。布莱尔敏锐地意识到创意产业会变成一个世界性产业,英国等老牌工业国需要实现转型,于是推出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正是对创意产业的重视和推广,这些年英国电影、时装、设计等在世界上大行其道。英国已把自己的艺术博物馆V&A展览开到深圳蛇口,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经常有V&A的展览。
法国政府中央权力比较集中,在政府强势支持下逐步形成完善的文化支撑体系。举个例子,世界上电影几大制作中心: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第三个就是法国。法国艺术电影在全世界非常有名,法国人实际上看不起好莱坞电影,你看戛纳那么小的镇子能举办全世界第一流以艺术为定位的电影节,是不是非常了不起?法国政府对电影产业非常支持,采取了税收、补贴等资助政策。比如从电影中收上来的税又返还给电影编剧、导演,去激励他们创作。而且法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叫《文化例外法案》,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金融、经济、生产、工业……这些都可以走全球化之路,但是有一个东西法国不会去全球化,就是法兰西文化。
意大利、德国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大家如果去过意大利,到过罗马、佛罗伦萨,就可以看到处处是文化。在德国,沿着莱茵河北上,当你看到莱茵河那么宽阔的水面、对面山上的古堡,你会觉得这是天堂一样的地方。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今天的文化产业,比如德国的出版业、会展业和意大利的时尚业。意大利的时尚城市米兰50%的生产总值是由时尚产业贡献的。
日本把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之一,致力于将“酷日本”国家品牌推广和植入日本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向海外受众宣传日本文化,扩大日本软实力的影响。现在有许多人喜欢日本的动漫,比如宫崎骏的作品。
韩国也将文化兴国作为重要战略,韩国的电视剧不仅席卷中国,也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欢迎,韩国的游戏出口甚至超过了现代汽车的出口。这些文化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不仅赚了外汇,还传播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
再来看看新加坡。我2018年率队访问了新加坡,回来后市政协举行“提升深圳文化品牌”的议政会,我就是以新加坡为例作汇报。新加坡其实跟深圳很相似:滨海风光,移民社会,历史短暂,以高科技产业、金融、航运等为主导产业。但是新加坡怎么忽然变成了全世界著名的文化城市?这跟新加坡对文化创意的重视有关。新加坡在海滨地带集中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请国际大师来设计。所以我给深圳市提的建议,就是深圳十大文化设施应相对集聚,最好在滨海长廊上多布局一些,同时还要注意营造国际化的文化创意氛围。
印度电影的产量全球第一,这些年中国进口了很多部印度电影,比如大家看过的《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印度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其巨大的消费能力刺激着文化娱乐与消费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新西兰则非常重视依托自然资源来发展文化,《指环王》《纳尼亚传奇》《霍比特人》等电影就是在新西兰取景拍摄的。
总体来看,我们会发现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各个国家转型发展、提升软实力的一个渠道。同时我们注意到,今天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依托传统资源,更要靠现代科技。有人统计说今天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今天的文化产业发展,科技走在文化前面,实践走在理论前面。所以我们南方科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也一定要走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新路。今天,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虚拟化、体验化、跨界化、国际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我们南科大有这么好的条件,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深圳、国家提供的条件到全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把先进的科技、理念带回学校,带回中国。
三、文化创新的中国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工作。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何要用一次中央全会来研究文化发展问题?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一是文化安全面临挑战。我们的孩子很多人不会写毛笔字,但会跳街舞;很多人繁体字不认识几个,但是说英文非常流利。我们南科大是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英文一定要说得好,但是我们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呢?二是文化创新不足。我们文化资源很多,但是我们创新较少。美国人拍了《花木兰》电影,拍了3部《功夫熊猫》,每一部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票房。《功夫熊猫》里面说,“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这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精髓,说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较深,形式上却做了许多创新。三是我们的文化消费未得到充分满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四是文化体制改革还需深化,一些制约文化创新的障碍仍未清除。五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有待创新,软实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正是在这个背景上,文化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成为各省区市发展的重点,因为文化创新可以创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文化名片。
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杭州、成都、长沙、西安、武汉、兰州、常州、芜湖,这些城市近年来都做了许多文化创新的探索,可以说各有定位、各有奇招、各有建树。比如过去一提到芜湖,大家会想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他驻扎在芜湖,芜湖也是中国造船的重要基地之一。然而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芜湖却步履维艰。好在芜湖市委、市政府非常聪明,引进了深圳华强方特,建了4个不同主题的方特乐园,把一个重工业城市变成华东地区著名的主题公园旅游城市,成为城市转型的代表。再比如常州,只有三四百万城市人口,是一个中小型城市。但大家知道来常州的旅游人口一年有多少吗?号称有6000万,超过本地人口的10倍。江苏省历史上未出现过恐龙,常州却建设了一个开放型的恐龙博物馆——中华恐龙园,它实际上是一个恐龙主题公园,全世界都到这里来看恐龙。相比之下,恐龙之乡自贡却没有做这件事,显示出文化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可以“无中生有”。这些城市只是中国各地文化创新的代表。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四、文化创新的深圳路径
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在文化创新方面也表现亮眼。广东省政协主席、深圳原市委书记王荣同志曾经说:“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大家知道深圳是一个文化资源并不丰厚的地区,但深圳却借助于理念创新和科技支撑,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创新实践。
2016年,深圳做了两件有意思的事:评选深圳礼物和评选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这两件事表明,年轻的深圳正逐步形成自身的文化自觉。
事实上,深圳这些年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取得了突出成就。深圳连续四次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正是文化体制的改革激发出市场活力,推动了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有很多品牌:自助图书馆、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读书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每个都很了不起。像自助图书馆,有300多个,遍布全市,方便市民借阅图书。2018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1亿元人民币,占市生产总值的10%;深圳文博会成为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展会,加上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些平台推动深圳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尤其是深圳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模式,诞生了一批引领性的新兴文化业态。就文化交流而言,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也是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的入选城市。“深圳十大观念”成为深圳人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集中表达。
近年来,深圳的文化创新有了新的开拓,尤其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建立五个体系,方向更加明确了。一是城市精神体系。一个城市发展靠什么?靠干劲、靠精神,蓬勃向上的精神,一个学校发展也是这样。这方面,深圳将通过打造“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等一系列行动,提升城市精神面貌。二是文化品牌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好,一定要有品牌。当品牌建立以后,往往能够产生无尽的价值。深圳将在继续办好文博会、高交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和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国际标准舞世界杯公开赛、深圳青年影像节、国际魔术节等知名品牌活动基础上,积极申办“世界合唱比赛”,论证筹办“国际科技影视节”“一带一路”国家音乐节和“深圳国际摄影大赛”等新的国际化品牌文化活动。三是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你有了好的品牌还要传播出去,所以,深圳在推动建立融媒体平台,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在深化改革,同时充分发挥腾讯这种大型网络平台的优势来推动文化传播。四是公共文化体系。深圳正大力推进“十大文体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并加快“互联网+公共文化”建设进程,可以说,深圳市民很幸福,正充分享受“十分钟文化圈”“一公里文化圈”带来的文化福利。五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圳文化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场机制、科技支撑、金融支持、政策保障、跨界融合,诞生了腾讯、华为等一批文化领军企业,而且这些文化领军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将来也能利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创办自己的文化科技企业。
五、文化创新的南科实践
南科大也在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虽然南科大是科技类大学,但是我们不仅开始建设自己的特色文科,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文化创新举动。2018年,学校出台了《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提出思想文化引领行动、大学精神塑造行动、新型育人体系打造行动、师德师风建设行动、制度文化构建行动、学术文化营造行动、艺术体育繁荣行动、空间环境提升行动、大学礼仪养成行动、大学影响力拓展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我们觉得推出这样一个系统的文化育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育人是全方位的,既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当然我们也提倡同学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为大家都成人了,都有法律责任了。
按照这个计划,2018年,南科大重点推进了10件思想文化建设实事,2019年,又推出了15件实事,包括开展南科大VI标识推广使用、设置“朗读亭”、打造“学习书坊”、编制文科建设规划、策划南科大四季主题艺术活动、设立大学体育文化节等。我们举办了南科大空间(湖、山、路、桥、园)的命名征集活动,并邀请了许多文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我们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张凯先生来作钱学森精神的报告,因为南科大的建立就是要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还请了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讲故宫,请了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讲敦煌,也请了罗援将军讲国家安全,等等。这个学期我们还会继续请一系列文化名家来到我们大学,跟我们交流,欢迎同学们踊跃参与。
我们的目标是:一流科技大学要有一流文化!
六、关于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从世界到中国,到深圳,到南科大,我们一直在文化创新的路上努力。但是文化创新不是盲人摸象,不能误打误撞,它有自己的规律、逻辑、路径。在这里,我讲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是文化创新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陈十一校长提出一句口号,叫“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我们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但不是要建成中国的哈佛、MIT(麻省理工学院),而是扎根中国大地来建设。文化创新也是如此,要处理好古今和中外的关系。在关于文化创新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他讲传统文化,讲的是“双创”,一个叫创造性转化,一个叫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通过广纳博取、守正创新,我们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骨的新文化。
二是文化创新要进一步突出文化自觉。什么叫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讲过一句话,他说,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文化自觉非常重要,没有文化自觉很可能坠入文化虚无主义里面去。像深圳这么一个新兴城市,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同时不断加大文化投入,知道城市未来真正竞争力不只在科技、经济、管理,还在于文化,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觉。我们每个同学也要有文化自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扎根中国大地,铸牢家国情怀。
三是文化创新要坚持价值引领。创新是有方向、有导向的,不能创偏。价值观非常重要,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战略性资源。为什么?因为它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体系。总书记在谈到文艺时这样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这些话对于纠正当前文艺界的一些怪现象,是多么地有针对性啊!每个人也是这样,要有主脑,思想上要有价值引领。
四是文化创新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有手机。十年之前,智能手机、商务手机还是一个奢侈品的概念,今天同学们的手机更换得很快。手机在今天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更是一个文化消费的载体和平台,是一个科技产品。科技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它推动文化产品更新,助力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文化企业转型。今天很多文化创新是由科技推动的,这些科技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仿真技术等。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科技大学的同学在文化创新上有独特的优势。
五是文化创造应该找准方向、寻求突破、创出特色。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还是一个学校,文化创新都要找到自己的突破点。我们要从大视野当中找准方向。深圳确立了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的定位,南科大希望打造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我们的文化创新就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品位国际化大学的大学文化。我们要用大改革精神寻求突破。深圳在这方面从来都是走在全球的前列,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也要走出新路。我们开这样的“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思政课,就是要把专家、教授的力量集合起来,跟大家进行思想交流。我们还要在跨界发展当中创造特色。今天是一个“文化+”“互联网+”“创客+”的文化融合的时代,敢于跨界、善于融合,我们才能走向更加广阔的文化创新空间。
最后我想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国梦!希望我们南方科技大学的同学们,都能够加入这样一个文化创新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