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工程设计与研究丛书: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研究与处理措施
-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研究与处理措施》编委会编著
- 3696字
- 2021-04-16 21:39:59
4 燕麦地水库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除险加固任务
4.1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概述
根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原大坝安全检测中心)的安全鉴定复核意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防洪能力不满足规范规定的防洪标准要求;②大坝坝体填筑质量差、渗漏严重、上游块石护坡损坏;③输水涵洞浆砌石洞身裂缝、砂浆脱落、渗漏;④闸门及启门机破损老化;⑤溢洪道破坏严重,不能正常运用;⑥安全检测设备和设施老化。
4.1.2 防洪标准及防洪能力
水库总库容269.9万m3(本次复核值),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要求,工程规模为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其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962.76m,最大下泄流量45.9m3/s;校核洪水位2779.71m,最大下泄流量73.3m3/s;坝顶高程复核结果为2781.20m,比现状坝顶高程1.20m。水库防洪能力不满足300年一遇的校核洪水、30年一遇设计洪水的坝顶超高要求。
4.1.3 大坝
燕麦地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0m,坝顶宽3.5~5.0m,左边宽,右边窄,长185m。水库建成后,存在严重的沉陷、变形及裂缝等险情,自水库竣工蓄水至今,一直带病运行,大部分年份不能达到正常蓄水位,给灌区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主要问题为:
(1)坝基未进行处理。据钻孔资料ZK2、ZK3、ZK4揭露,大坝坝基河床底部残留第四系含砾质黏土夹砂卵砾石冲洪积厚1.0~1.8m,下伏基岩为强—弱风化岩体,岩石透水率q=1.89~58.57Lu,属弱—中等透水层。
滑坡、蠕动变形体:右岸玄武岩风化剧烈,全风化下限达33m;岩层流面产状:N30°~40°E,SE∠8°~15°,为顺层坡,发育两组节理。钻孔揭露第二层凝灰岩厚2.5~2.7m,埋深16~30m;第三层凝灰岩厚3.0m;凝灰岩易风化、泥化,浸水后力学性质差,属顺层的软弱结构面。地下水活动强烈,高程2761.00~2781.50m见泉水点5个,泉水流量0.2~1.0L/s。分析由上述地质原因及地震综合作用形成右岸滑坡体。滑坡范围:前缘高程2760.00~2775.00m,宽度自坝上游冲沟至坝下游冲沟间,后缘至高程2820.00m,面积约0.12km2;滑面大致以第二层凝灰岩为底界,滑面倾角15°;物质包含地表土及部分全至强风化玄武岩,深度16~30m,滑向SE。但水库建成至今,除1974年4月发生地震,滑体中部产生两条地裂缝,宽5~20cm外,经历水库蓄水以及1993年、1995年鲁甸发生多次地震,滑坡体无明显滑动迹象,说明滑坡体现状基本稳定。但存在较严重的绕坝渗漏问题。
由于清基不彻底,坝肩未开挖结合槽,也未作灌浆处理,加之施工质量较差,故大坝存在层间、坝体与坝肩结合部渗漏、绕坝渗漏及坝端结合部渗漏的问题。大坝后坡出现大面积潮湿。
(2)坝体填筑质量差。坝体填筑时,全系人工完成,技术力量薄弱,填筑中土料性质、铺土厚度和碾压遍数控制不规范,对土体压实度、干容重、含水量这些衡量土坝压实的主要指标无相关技术参数控制,铺土厚度普遍大于40cm,各段填土厚薄不均匀,碾压密实度不够,坝体层间结合部处理不到位,坝体施工质量较差。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坝土由砾质、粉质黏土组成,颗粒组成:砾粒6.7%~24.6%,均值14.7%,砂砾14.5%~27.1%,均值20.7%,粉粒16.4%~43.1%,均值36.8%,黏粒14.8%~52.0%,均值27.9%。不均匀系数为14.5~20.0,曲率系数为0.53~1.25,级配不良。总体看小于0.075mm的细颗粒平均含量达76.8%,体现出细粒土的高含水率,高液限,低强度等特性。坝体土料粗颗粒含量普遍较多,局部有粗颗粒集中架空现象。
对坝体扰动土样作标准击实实验,最优含水量为31.1%,最大干密度γd为 1.566g/cm3。从坝土钻孔中所取15组原状样进行测试,干密度为1.15~1.45g/cm3,压实度为73.2%~92.4%,平均值为82.9%,未达到规范96%~98%要求,坝体碾压不密实。坝体土料的天然含水量平均值为42.6%,孔隙比为0.99~1.55。
(3)坝体变形大。水库自运行以来,变形较大,目前坝体形态不规整。
1)上游坝坡:上游坝坡护坡块石全被风化为碎石,风化后块径5~20cm,坝坡起伏不平,起伏度20~40cm。
2)坝顶:坝顶高程2779.60~2780.00m,两边高中间低,最大起伏达40cm。坝顶宽度3.5~5.0m,整个坝顶向上游倾斜,高差40cm。
3)下游坝坡:坝面无排水系统,两坝肩与岸坡接合处形成冲沟;坝坡变形、雨水冲刷后形成小土坎和小塌陷区较多;下游坝脚排水棱体形状不规整,左侧向下游突出,下游第三马道到排水棱体之间存在隆起现象,最高达20cm。排水棱体为玄武岩块石,表面已被风化为碎石,结构松散,局部存在塌陷、变形、堵塞等现象,说明排水棱体已失效。下游坝坡主要变形情况见表4.1-1。
表4.1-1 下游坝坡主要变形及浸润面统计表
续表
(4)渗漏严重。燕麦地水库自下闸蓄水后,未进行过系统的观测。1976年每到库水位蓄至24m时,水库总的渗漏量与进水流量相平衡,无法使库水位再提高。据1973年鲁甸县水利局蓄水观测,水库蓄水至20m时,大坝浸润面积约800m2,渗漏量约40L/s;输水道进口至中段渗水严重,输水道漏水量约为50L/s,渗漏量随着水库蓄水水位的升降而增减变化。
1976年7月16日当库水位为13m时,实测到滤脚渗水为35L/s。坝坡中部渗水1.48L/s,顺流右坝端利用滑坡体(长33m)部分作坝体,右坝端渗漏2.18L/s。据水库管理人员介绍,每到库水位蓄至24m时,坝体渗漏总量达40L/s,顺流左岸绕坝渗漏达0.15L/s,再加上输水涵洞的漏水量后,渗漏总量为50L/s,无法使库水位再提高。随后于1976年、1978~1979年先后分别对输水涵洞及坝体进行灌浆。灌浆后,渗漏略有减少,但仍存在渗漏问题。
1981年1月当蓄水位26m时,右坝端产生绕坝渗漏,最大的渗漏量约达2L/s。坝体中部第三平台浸润面18m2;左岸绕坝渗漏及坝身渗漏严重,有数处漏水点,估计最大渗漏为4~5L/s。
2007年4月现场巡视时,水库无蓄水。据调查从1994年以来就一直限制蓄水。
右坝肩溢洪道右岸小山包有泉水出露,高程2781.50m见泉水点,流量1.0L/s;右坝肩高程2775.00m以下大面积渗水,总宽度78.0m,面积达2700m2,集中有3处出水点,出水量分别为1.5L/s、1.0L/s、0.03L/s。
(5)上游块石护坡裂缝、下滑、沉陷,抗风化能力差。
(6)根据安全鉴定报告,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均不能满足要求。
(7)根据安全鉴定报告,大坝下游坡脚存在渗透破坏。
(8)坝顶高程不能满足要求。
(9)大坝原型观测设施不全。
4.1.4 输水涵洞
输水涵洞布置在左岸坝体内,断面为1.6m×1.8m圆拱直墙式石灰砂浆砌块石结构,其进口段与坝轴线斜交,出口段与坝轴线正交,属坝下埋管式无压输水涵洞。全长164.0m,底坡i=1/100,进口底板高程2759.00m,出口底板高程2757.68m。在坝前闸室内安设0.8m×0.8m平板钢闸门及螺杆式启闭机一套。最大输水能力5.2m3/s。存在的主要问题:
(1)裂缝及砂浆脱落。经现场检查:
1)进口段:进口段前沿八字墙长2m,左右岸均断裂、坍塌;由于泥沙淤积,现边墙在淤积以上只有0.4m,边墙和拱高均有砌缝砂浆脱落,裂缝宽3cm。
2)出口段:后段明渠左岸边墙出口处有1.5m长垮塌;两侧墙底面高0.3~0.5m浆砌石被冲蚀,深度为5cm;砂浆裂缝被冲蚀,深度为5cm。
3)洞身段:在渐变段进口处两边边墙均有孔洞,右侧孔洞长0.5m,宽0.2m,深0.08m,左侧孔洞:长0.3m,宽0.3m,深0.06m;渐变段后涵洞右边墙断裂长3.0m,出口左边墙断裂长5.0m,均为边墙突出,裂缝宽3cm且有点滴状漏水;从出口算起在19m处拱顶有一孔洞:长0.15m,宽0.15m,深0.05m;从出口19m处至闸室段均有渗水,拱顶部分有脱落现象;两侧墙底板高0.3~0.5m被冲蚀,深度为5cm,砂浆裂缝被冲蚀,深度为5cm;洞身和明渠段底板均有淤积且浆砌石底板被冲蚀且凸凹不平。
输水涵洞进口淤积严重,闸门井出口渐变段两侧结构被破坏,拱顶和边墙均有渗水现象,底板和两侧墙底部冲蚀严重。
(2)渗漏严重。输水涵洞据记载,顶拱及边墙一直出现漏水,特别是前段及中段,当库水位达17m时,涵洞的渗漏量为23L/s,且漏水时带走坝土,对坝体稳定不利。于1975年对输水涵洞进行灌浆处理,1976年库水为蓄到24m时,输水涵洞漏水0.01m3/s,1976年对输水涵洞又进行了灌浆处理,渗漏量略有减少,但仍存在渗漏问题。现经巡视检查,侧墙及顶拱勾缝砂浆脱落,顶拱及侧墙上布满钟乳石,该钟乳石是由于砌石体长期受渗漏水侵蚀的作用产生的;在渐变收缩段后发生变形断裂破坏的洞身段,有渗漏通道,通道缝宽3cm。
(3)洞身结构不满足要求。由于洞身侧墙及顶拱沟缝砂浆脱落,两边墙砌石被冲刷侵蚀破坏,渐变收缩段两边墙及顶板被闸后的高速水流冲刷破坏,紧接渐变收缩段后长1.5~3m的洞身两侧墙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破坏。故涵洞不能满足结构安全稳定要求。输水能力因涵洞表面被冲刷侵蚀破坏,糙率增大,经复核允许最大过流量Q=4.71 m3/s,加之进口被淤积高0.8m,过水能力比此值还要低,小于所需过流量5.2m3/s的要求,不能满足大坝正常运行要求。
(4)闸门及启门机破损老化。燕麦地水库金属结构为布置于左坝段输水涵洞中部闸门井内,包括平板钢闸门一道,手摇螺杆式启闭机1台。
经现场检查,闸门启闭困难,门叶锈蚀面为100%,锈蚀达3~5mm。
启门中心线偏离,顺水流右门槽上面比下面宽3mm,左门槽上面比下面宽4mm,止水铜片凸凹不平,最大凸起4mm,最大凹陷3mm,关闭不严,漏水严重。
钢闸门采用手摇螺杆式启闭机启闭,启闭机及拉杆锈蚀严重,锈蚀达3~5mm,机座老化,现转动启闭困难。
4.1.5 溢洪道
溢洪道位于右坝肩,为开敞式溢洪道,堰顶底板高程2776.50m,宽11.4m,实有长度147.56m(原设计长度260m,已冲毁112.44m),为浆砌石结构,整个溢洪道边坡及基础均置于滑坡体内,工程运行以来年久失修,溢洪道当时只作临时支砌。经现场检查:①底板浆砌石凸凹不平;②第一个斜坡下游8m处有泉水从边墙渗漏,长10m;③溢洪道出口第二个斜坡有0.5m的跌坎,跌坎后两侧边墙垮塌,底板浆砌石被冲毁,陡坡只余下一些碎石;④溢洪道出口尾段被冲毁;⑤尾段处于蠕动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