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郑州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实现不可或缺的历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城市化不单单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表现在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快速提升和表现传统劳动与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概括之为“人类生境重构,资源聚集,生产力提升”。

2.3.1 郑州古代城市化及其城市化资源

郑州位于黄河之畔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不仅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中国的发达古都之一,是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早在3500多年前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城,之后有5个政权建都于郑州,8个朝代设州府于郑州,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地形条件使郑州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京广、陇海两条国家干线铁路,京珠、连霍两条高速公路,310和107两条国道主干线在此呈“十”字形交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便利的交通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郑州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之一。

2.3.2 郑州城市化过程特点和驱动力

由于黄河泛滥和战争等原因,郑州经历几次繁荣衰败再繁荣的发展过程。在1948年郑州解放时,人口16.4万人,城区面积仅5.23km2,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交叉附近,以二七塔为中心形成的繁华的商业区,只有0.7km的水泥路面,城市房屋建筑面积111万m2[29],虽然城市摆脱了城墙向外拓展,但是城市面貌破旧,基础设施简陋,是座凋敝的县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州城市化发展才算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停滞发展阶段,但是总的趋势是在曲折和反复中保持了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稳定、快速发展成为郑州城市化发展的主趋势,郑州城市化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果把1949年前算作郑州城市化雏形期,那么1949—1978年是郑州城市化迂回发展期,1978—1999年是郑州城市化稳定发展期,2000年至今是郑州城市化快速发展期。

2.3.2.1 城市化雏形期

民国时期,郑州城市化发展主要受铁路和火车的影响,交通是郑州城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交通条件便利推动了商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人口向这里聚集。城区不再局限于城墙之内,新城区在交通和商业带动下向城墙之外扩张。旧城之西与火车站(郑州老火车站)之间形成商区,以长春桥为中心的二七商业圈雏形显现。这一时期郑州城市化驱动力主要是铁路交通,城市化特点是城市点状中心、团块状发展。20世纪20年代郑州城市规划示意如图2.2所示。

图2.2 20世纪20年代郑州城市规划示意图

2.3.2.2 城市化迂回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建设如火如荼,郑州市工商业得到快速恢复。1953年开始,全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特别是工业迅猛发展,郑州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新建了一批重点大型项目,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同时,基于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性,国家设立郑州铁路局,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落户郑州,数万铁路职工和科研单位进驻郑州。郑州城市化有了良好的发展。特别是在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不仅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郑州城市建设主要以住宅和基础设施为主,并对原有工业厂房进行恢复和扩建。为满足发展的需要,解放路等主要道路不断修建,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这个时期,郑州市空间格局以京广铁路为界,陇海铁路为轴,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整个市区道路形成了以“二七广场”为中心,“放射十环形”的单中心道路结构,郑州市的框架和空间结构基本确立,到1960年,郑州城区面积扩大至71.0km2,市区人口达到67.3万人。1961—1977年,郑州城市化发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出现停滞状态,城市服务功能受损,工业用地失衡,城市扩展几近停止。这一时期郑州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国家政策、工商业和铁路交通,城市化特点是以二七为中心、以京广和陇海铁路为主经,城市主干道为辅经,同心圆向外扩展。20世纪50年代郑州城市规划示意如图2.3所示。

图2.3 20世纪50年代郑州城市规划示意图

2.3.2.3 城市化稳定发展期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给郑州城市化干渴的幼苗播撒了甘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郑州不仅内涵式改造原有工业,而且引进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发展了新兴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末,郑州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多门类、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交通优势更加显现,郑州商贸业如鱼得水,第二产业迅猛拓展,城市对外交通出口附近集中形成数个商业批发市场区,市区内形成二七广场和紫荆山广场等几个集中商业区,在二环以内新建了数个居住小区,人均居住用地达7.5m2,文化、体育、商业、天然气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1991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0km2,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到118.0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22]。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明确提出,从独特的交通、区位、资源及城市发展基础等比较优势出发,河南省领导作出把郑州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郑州凭借良好基础,短期内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形成4个市级商业中心。通过绕城公路、滨河公园、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的实施,郑州人居环境、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初步显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1995—1999年教育理念的更新促发了郑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郑州高校不仅扩招,而且出现新校区建设热潮,出现西大学城和南大学城。到1999年底,郑州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4.5km2,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到151.54万人。这一时期郑州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国家政策、工商业、道路交通和教育。此阶段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发展轴线之间的联系加强,发展轴线间用地被填满,城市边界不断被扩展,呈现轴间填充和“摊大饼”蔓延式发展态势;同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得城市分别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形成“飞地型”城市空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郑州城市空间现状分别如图2.4和图2.5所示。

图2.4 20世纪80年代郑州城市空间现状图

图2.5 20世纪90年代郑州城市空间现状图

2.3.2.4 城市化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等重大举措,郑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大都会逐渐崛起。2000年以来,随着郑州市工业化进程加快,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2000年“五普”时,郑州市总人口为665.89万人,城镇人口为336.7万人,中心城区人口251.41万人,建成区面积133.2km2;到2010年,郑州市总人口增加至866万人,城镇人口增加至551万人,中心城区人口333.1万人,建成区面积316.1km2。据统计,2000—2010年郑州市外来流动人口增加了250多万人。2000年郑州的经济总量为728.4亿元,2006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3.5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3.9亿元;2010年郑州经济总量达4040.9亿元。2000年后,郑州市房地产总体上处于加速发展时期:2000年郑州市房地产总投资额和住宅投资额分别为34.2亿元和27.6亿元,2010年增长为775.2亿元和555.7亿元;据统计,2000年郑州房地产总施工面积610.7万m2,住宅施工面积459.5万m2,2010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255.5万m2、4582.8万m2,分别为2000年的6.5倍和7.8倍。截至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38所,招生13.1万人,在校学生39.3万人,而2006年,招生17.8万人,在校学生48.4万人,2007年招生18.5万人。随着全市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纷纷到近郊兴建新的校区,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的划定,郑州4座大学城的占地规模在13km2以上[29]。这一时期郑州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国家政策、工商业、道路交通、教育和人口增长带动的房地产快速发展。此阶段城市化的特点是郑东新区规划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大城市框架实现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双核多中心放射圈层结构逐渐形成。2005年郑州城市空间现状如图2.6所示。根据国家战略和郑州发展需求,郑州城市发展新规划已在2008年得到国务院批准,21世纪初(2010—2020年)郑州城市规划如图2.7所示。

2.3.3 郑州城市化土地利用特征

郑州城市化发展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由稳定发展到快速发展,郑州城市化发展可谓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城市化的缩影。郑州城市化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表现出来的城市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特征。

图2.6 2005年郑州城市空间现状图

图2.7 2010—2020年郑州城市规划图

2.3.3.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变化

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渐增大,特别在国家、河南省战略性规划与政策出台后,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产生了突飞猛进的扩展,各类建设用地随时代主题而发生动态变化。通过查阅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991—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网、郑州统计年鉴网等,1983—2010年关键年份郑州建设用地构成动态变化见表2.1。

表2.1 1983—2010年郑州建设用地构成动态变化

从表2.1可以看出,郑州建设用地数量以数倍增长,由20世纪80年代的2km2/a的增长速度增加到90年代的42km2/a,再到21世纪初的20km2/a,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的不足70km2,扩展到2010年的316km2。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调整,郑州城市战略发展定位目标更为明确,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发生改变。1990年后郑州加大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其他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合理性越来越强,如公共设施、公园广场、市政设施及绿地的用地比例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同时,郑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的工业、居住、仓储等用地比重下降,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等用地比重上升,同时有些时段某种用地比重波动。结合郑州城市发展实际进行分析,发现其波动原因是:城市发展建成区扩展过程中有新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某些种类用地面积剧增。从表2.1中2010年各类用地比例来看,目前郑州城市总的用地结构特征是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可见,目前郑州城市人口增长是居住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

2.3.3.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目前,城市土地扩展强度和人口—城市扩展强度是学术界常用的表达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指标。本研究也选用这两个指标来分析郑州近30多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城市扩展强度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年际城市面积增长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P——研究阶段末期城市扩展强度;

sb——研究阶段末期城市用地面积;

sa——研究阶段初期城市用地面积;

T——研究时段长。

通过分析郑州1980—2010年城市化建成面积数据,得到1980—2010年郑州城市扩展强度,如图2.8所示。

图2.8 1980—2010年郑州城市扩展强度图

从郑州城市发展实际来看,城市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突变期:第一次是1980—1992年前的快速扩张突变期,其原因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其城市功能亟待加强,建设步伐必须加快,到1991年郑州城市用地面积达到90km2,非农业人口达到118.0万人;第二次是1992—2001年的稳定内涵发展加强期,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给郑州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郑州市凭借国家政策和战略春风,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向现代商贸城和区域中心城市发起攻坚。第三次是2001年至今,2001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和“高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路,郑州抓住机遇把旧城改造和新区扩展作为抓手,为实现中原崛起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郑东新区规划建设,2001年通过郑东新区规划方案,2002年首批工程开工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郑东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它把郑州的城市化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

人口—城市扩展指数是指城市扩展的紧密程度,其值越小城市扩展越为紧密;反之,城市用地扩展表现为稀疏模式,城市用地扩展快于人口增长,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e——研究阶段末期城市扩展指数;

sb——研究阶段末期城市用地面积;

sa——研究阶段初期城市用地面积;

Pb——研究阶段末期人口;

Pa——研究阶段初期人口。

根据郑州1980—2010年建设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查得郑州城市建成用地和人口数据,由式(2.2)可计算得出郑州人口—城市扩展指数,如图2.9所示。

图2.9 1980—2010年郑州人口—城市扩展指数

郑州人口—城市扩展指数基本在1上下波动,这说明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用地扩展基本呈同步发展,但是2001年以后,人口—城市扩展指数陡升。其原因是:郑东新区建设使得建成区面积陡然增大130多km2,以及城市向北、向东的大范围发展。扩展指数陡然变大,说明城市用地的增长快于城市人口增长。

由此可见,郑州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与郑州社会人口、工商业和交通迅猛发展以及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因此,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不稳定性和阶段性特征。

2.3.4 郑州城市化主要表现

郑州城市化表现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人口增多、工业产值增加、居民住宅面积增加、城市道路长度和宽度增加、私家车增多、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级住宅面积增加、信息化技术、政府政策、城市发展规划等内容。这些表现可以归为4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增加、社会经济迅猛增长、城区建成面积急剧扩张和城市化率不断提升。

2.3.4.1 城市非农业人口表现

城市非农业人口急剧增加,是郑州城市化最显著的表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市区人口仅有16.4万人,1978年郑州市区人口为68.9万人,1987年郑州市区人口为102万人,2000年郑州市区人口为251.47万人,2005年郑州市区人口为290.337万人,2010年郑州市区人口为333.10万人。此外,郑州市流动人口不可小觑,郑州市公安局统计2000年郑州市登记暂住流动人口为51万人,到2010年激增至306万人,其年际变化和城市化率如图2.10所示。

图2.10 郑州市区常住人口年际变化和城市化率图

从图2.10可以看出,郑州市区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与城市化率随着城市化进入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后,郑州市区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与城市化率都发生了飞跃式上升。

2.3.4.2 社会经济表现

社会经济迅猛增长是郑州城市化又一高含金量表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郑州不仅是全省经济的领头羊,而且是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头排兵,2010年郑州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22位。郑州经济动态变化见表2.2。

表2.2 2000—2010年郑州经济动态变化表

注 根据2001—2011年郑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从表2.2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郑州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左右。2000年郑州的GDP为728.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005万元;2006年GDP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3.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072万元;2008年GDP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3.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4930万元;2010年GDP达4040.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6794万元。从经济发展态势来看,郑州经济发展稳中有增,人均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总投资都呈现出加快增长势头。

2.3.4.3 城区建成面积和城市化率表现

城区建成面积急剧扩张和城市化率不断显著提升是郑州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随着郑州城化建设的加快,城区建成面积迅速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升。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已有文献,得到1978—2010年郑州城区建成面积和城市化率变化,见表2.3。其中,城市化率是非农业人口数与城市总人口数之比。

表2.3 1978—2010年郑州建成区面积和城市化率

从表2.3中可以看出,1990—1996年、2000—2005年是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时期,这两次大的变化分别在郑州城市化的稳定发展期后期和快速发展期前期,都是与国家对郑州战略定位有关。城市化率在2000—2005年有个飞跃期,这一变化与郑东新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有关。

2.3.4.4 城市化演变空间信息图像展现

郑州城市化过程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代际交叉式的土地扩展过程,难以直观清晰展现。本研究采用空间信息叠加的方法更能直观地显示城市用地的演变。在同一张图上把不同时期城区范围进行叠加,反映郑州不同阶段城市扩展的轮廓范围,并进行土地扩展的空间演变分析。鉴于遥感数据获取的限制,利用具有代表三大突变期特性的三张遥感图反映郑州建成区的发展范围[1988年5月14日、1994年5月12日和2002年5月10日,用ARCGIS统计的三张遥感图的城区面积分别为72.71km2、86.83km2和141.65km2(截取的面积与实际建成区面积有误差,但在允许范围之内)]。然后把三张不同时期的郑州城区范围图进行叠加,展现1980—2010年的城区土地利用范围变化,如图2.11所示。

从图2.11中可以看出,1988—1994年郑州建成区范围扩张的较小,属于填补式扩张,相对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家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郑州内涵式发展观念的影响;1994年后,郑州建成区不仅扩张范围大,而且快速向东边、北边和南边三个方向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郑州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非农人口的集聚增加、社会经济迅猛增长、城区建成面积急剧扩张和城市化率不断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