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报告
- 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项目组编著
- 688字
- 2021-04-16 19:30:40
一、汛期调度
2008—2012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期间,长江上游发生多次较大洪水,根据长江中下游地方防汛部门的要求,利用实时水雨情预测预报,在确保防洪安全、风险可控、泥沙淤积许可的前提下,进行水库滞洪调度。
2009年汛期是三峡工程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以来的首次防洪运用,将最大入库洪峰流量55000m3/s削减为出库流量39000m3/s,削减洪峰流量16000m3/s。
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多次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先后3次对入库大于50000m3/s的洪水实施拦蓄调度,累计拦蓄水量260多亿m3。其中对最大入库流量70000m3/s的洪水,控制出库流量为40000m3/s,削减洪峰流量40%以上,拦蓄水量约80亿m3。
2012年汛期,先后4次对大于50000m3/s洪水实施拦蓄调度,累计拦蓄水量200.5亿m3。其中对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71200m3/s的洪水,控制出库流量为45000m3/s,削减洪峰流量比例达38%,拦蓄水量51.75亿m3。
2012年7月,在中小洪水调度期间实施了沙峰调度,利用三峡水库沙峰滞后洪峰3天左右的特点,在洪峰到来时拦蓄洪水,沙峰到达坝前时加大下泄流量,提高水库排沙比。2012年7月排沙比达28%,远超过试验性蓄水前几年同期,取得了较好的排沙效果。
通过滞洪调度使洪水流量较大的2009年、2010年和2012年汛期荆江河段沙市水位控制在警戒水位以下,有效地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和大大减少了抗洪抢险的费用;避免了中下游干流重点站接近或超过保证水位及部分洲滩民垸扒口行洪的局面;减少了主汛期防汛人员上堤人数和时间,节省了大量防汛经费。同时,适时将水库下泄流量减少至满足部分船舶通航要求,缓解了大洪水碍航的压力;使得一部分洪水得到资源化利用,抬高了电站发电水头,增加了三峡电站的发电量;改变了水体理化环境,对控制库区支流藻类水华有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