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冰凌观测

2.1 观测站网

一般由水文站开展冰情观测项目,而不专门设站,所以冰情观测站网是随着水文站网的完善而逐步完善的(蔡琳,2008)。据史料记载,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就有黄河下游凌汛决口的记录:“冬十二月河决东郡(今利津河段)。”但是系统进行冰凌观测是从1921年开始的。观测站网的增设情况如下:

首先在黄河下游泺口和十里铺两站开始,1930—1934年,先后增设姚旗营、潼关、龙门、包头、兰州等处。1935年在黄河中下游增加陕县、秦厂、赵口、黑岗口、高村、陶城铺、姜庄、于家寨、济阳、利津等10处。1936年在黄河下游增加东坝头、董庄、纪庄等3处。1939年在上游增加青铜峡。20世纪40年代先后新增冰凌观测的站有循化、河嘴子、靖远(黄河)、新墩、枣园堡、石嘴山、磴口、渡口堂、塔儿湾、乌家河、花园口、柳园口、北店子、张肖堂、小高家等。

民国时期,先后开展冰凌观测的水文站和水位站合计有37处,其中上游有13处,中游4处,下游20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凌工作的需要,开展冰凌观测的站明显增多,如1950年全河进行冰凌观测的站有34处,1955年增加为200处,全河最多达到400处,其中省(区)219处,黄委181处。1961—1966年,冰凌观测站稳定在340处左右。从1967年开始,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河冰凌观测站急剧减少,1969年减少为70处。从1970年开始起站数又逐渐回升,1970年恢复到178处,1972—1975年平均为260处。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基本稳定在300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