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内研究进展

水环境安全研究是随着环境安全研究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赵庆建,2007)。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环境安全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樊彦芳,2005)。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侧重从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水环境安全进行研究,如夏军(2004)认为水安全问题通常是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水的危害问题,而水资源安全问题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又如洪阳(1999)、陈家琦(1996)、王星桥(2000)等从水量、水质方面考虑水资源安全。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水资源与水环境是水安全的两个方面,应综合考虑。水资源主要是指可供人类和生态系统利用的可更新和恢复的一小部分陆地淡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方红松等,2002)。而水环境不单指与水有关的水体或一定的水域,它是一个水、水生生物和水从陆地上挟带进入水体的泥沙、矿物质、营养物甚至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物理、化学和生态特性的复杂综合体,是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方子云等,2001)。由于水资源与水环境都具有一定的质和量,又易受其他自然因素、人类的资源开发活动与经济行为影响的特点,使得两个概念产生大量的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因此,许多水环境问题研究均是以水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张文国等,2003)。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水环境安全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不同学科的学者试图通过结合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水环境安全的内涵,而随着研究方面的增多,水环境安全的外延不断扩大,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熊正为,2000;李琳,2010)。

一些学者对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环境承载力所进行的研究对水环境安全定义的提出大有裨益。早期在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过程中,汪恕诚(2001)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他认为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利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那么,既然有最大限度,水环境也就存在安全问题了。不少学者认为水环境安全就是指水质污染问题,也有将生态需水纳入水环境安全研究中的,认为环境生态需水是最低环境安全容限。综合各学者的观点(陈治伟,1989;彭盛华等,2001;方子云等,2001;谢忠岩等,2003;姜文来等,2005),我们可以看出,水环境安全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虽然水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也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它更强调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水量与水质的统一体。同时,不仅考虑水质、水量因素,而且也把水资源开发、水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考虑进来。因此,结合上述观点,水环境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流域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水体保持一定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以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保障水生生物的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使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同时能较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

结合曾畅云、李贵宝(2004)等人关于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型水环境安全(如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和人为型水环境安全(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其外延指的是由水环境安全引发的其他安全,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洪阳,1999)。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等水环境问题已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涉及几乎所有国家和全人类的安全,并且不可避免的融入了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因此,水环境安全具有全球性、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以及两重性等特性。

近些年来,国内对于风景名胜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方面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大大加强,而且也在水环境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但都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没有把水量、水质、生态系统、水资源开发统一考虑。这一时期尽管出现了涉及水环境安全的许多新的领域,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够(段勇,2008)。

关于水安全或水质量评价方法很多,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数评级法、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法、物元模型、基于GIS技术的评价方法等。但是针对风景名胜区的水安全或水质量评价的研究比较少,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有杨俊义,郭建强利用已监测的数据资料构建的九寨沟水环境灰色系统动态预测模型,对该区水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评价。万金保,朱邦辉采用物元模型对庐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进行了评价。黄恢柏,王建国,唐振华等(2002)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科级生物指数对庐山区水体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石强等(2002)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已有的水体质量评价模型及聚类权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确定了最优水质评价模型。谢君和刘俐(1996)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选取8个评价指标对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各采样带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黄恢柏等依据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对庐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9个主要水体进行了水质评价,同时利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科级生物指数法进行评价。卜跃先和柴铭(2001)运用水污染损失率法,对洞庭湖水体使用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价。彭瑞琦等(2001)采取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等评价镜泊湖水质。

国内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水资源的管理,已经有初步研究,如张吉海,张剑等(2008)针对庐山风景名胜区水资源管理提出进行集水区管理保护措施,即以集水区为基本单元进行生态系统的保护,将水源地域敏感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作为水源保护的重要手段,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理念纳入保护、利用、开发水资源的全过程,并提出在管理过程方面综合化、集成化、多元化是水源保护工作的趋势。邓文君,杨建华对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开发与水源保护,建议从源头做起,加大治理污染力度,加强水质监测工作,确保景区环境质量和水源清洁。赵瑞祥认为杭州风景名胜区要对已开发的资源进行保护,如在杭州湾要注意科学捕捞,在钱塘江自然转弯处修建珊瑚沙水库,在西湖不断挖掘湖底淤泥,并防止部分疗养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等。董铁林、张树民、金凯忠针对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提出水体资源周围附近的农田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并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开发五大连池水上游览新景区,消除矿泉水水源被污染的一切危害;除禁止开采原生矿泉水外,对次生矿泉水日采用量控制在再生量110t以下,并改进当前矿泉水治疗法。陈威,李娟文认为要保护武汉东湖水质,需尽快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张玉,李灵等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水资源的可持续规划建议加强环境治理、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合理规划旅游线路。

在已有研究中,绝大部分没有进行日常监测。在仅有的进行检测了的研究中,监测也不连续,没有对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进行检测,而且没有对监测项目进行细致分类,如没有考虑径流,或者没有对地下水与地表水分别进行监测。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水环境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环境安全基本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水环境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

尽管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和成果,但针对风景名胜区水环境及可持续管理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应用上都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此外,不同风景名胜区具有各自特点。

针对风景名胜区水环境的研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环境,提出适合当地的资源环境管理建议,以期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在风景名胜区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