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京都方面与武家方面

一、京都与武家各自的动机

参与倒幕行动的人分为京都和武家两派,他们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在行动时难以形成一致的决议。其中京都派大多是素来与朝廷亲近之人,包括神社寺院的僧人和神官、本所领家的庄官等。除此以外,也有很多幕府的家臣参与其中。他们之中有人以京都守护、内里大番和院厅武士(西面武士、北面武士和武者所武者所,守卫太上皇御所的武士,也指武士的守卫室。)的身份在朝中任职,深受朝廷的恩赐,积极响应朝廷号召;也有人与幕府积怨已久,他们憎恨北条义时,所以心怀鬼胎,期望借此机会报复幕府。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因为某些政治原因或家族原因失去了领地,或者被剥夺了官职,处于失意潦倒的境地。他们都希望趁此兵乱挽回颓势,便加入了倒幕的阵营。

二、家族制度

根据当时的家族制度,家族继承人由父母自行决定,不需遵循长幼之序。父母既可根据聪慧程度进行选择,也可依据个人喜好随意决定。因此,无论是长兄的庶子或是幼弟的嫡子都可能继承家族。同样,对子女财产的分配也完全由父母的意志决定,即使父母将来改变主意,子女也不得反抗。只要父母尚在人世,纵使颇有微词,子女也必须服从。然而,一旦父母过世,他们就急不可耐地诉诸法庭。为了维持家族的秩序,幕府命令族人必须谨遵家主的指示。建仁二年(1202年)五月,为了化解兄弟争端,幕府颁布法令。建仁二年十二月,幕府再次下令,规定族人任官必须由族长推荐,不得自行申请,这进一步助长了家族的专制之风。

三、领地的得失与家族的兴衰

个人领地是当时最重要的财产。如果领地的所有者违背民心,在诉讼中败诉,或者犯下罪行,幕府将会剥夺他们的领地,他们只能失意地度过下半生,几乎没有再次崛起的希望。源平之战以后,有很多身处逆境之人怀抱家族宗谱,翘首等待翻身之日。倒幕行动给他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从政治角度来看,承久之乱固然是朝廷与幕府之间的根本性冲突,但它同时是家族专制带来的反抗行为。在此次战乱中,很多家族四分五裂,兵戎相向,这都是此种家族制度造成的后果。

四、御家人的想法

源实朝去世以后,源氏的正统血脉彻底断绝。但北条政子始终掌管幕府,她遵循源赖朝的遗志统领所有御家人。此时,很多幕府豪族相继衰败,而北条氏开始崛起并凌驾于众家臣之上,唯有三浦氏可以与之抗衡。从此前的和田氏叛乱和公晓之变来看,三浦氏对北条氏似乎没有敌意。对于幕府而言,源实朝遇难的确是一个重大打击,但与之后的政变相比,此事给御家人带来的心理刺激尚且可以承受。在御家人看来,幕府的统治一如既往,拥立藤原赖经也只是一种无奈的变通行为,无须特别重视。然而,在源实朝去世以后,幕府的武将家族逐渐衰败,幕府官员中只剩下随波逐流的武士,征夷大将军之位也由摄政家族继承,虽然看似实现了公武合体的局面,但这种想法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切实际。当时,多数御家人满足于幕府的现状,即使有不满之人,他们也顺应形势,放弃野心,甘心为源氏家族继续拥立幕府,维持现状。源实朝之死使公家联想到了幕府的灭亡,加之摄政家族继任征夷大将军,他们认为御家人一定会因此藐视幕府,排斥北条义时,而幕府内部一定会发生争斗。由此看来,公家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因此,朝廷征募御家人参与倒幕行动,无论是参与的人数或是参与者的地位,都难以达到他们预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