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之振传(桐乡历史文化丛书)
- 郁震宏 潘诗雨
- 18字
- 2021-04-13 15:46:40
第一章 八百祇园千年吴,风雨江山叹摇曳
一
桐乡市洲泉镇,是浙西地区的文化名区。洲泉有一个古地名,叫“洲钱”,唐朝末年即已出现,一直到元朝的《至元嘉禾志》里,写的还是“洲钱”。钱,本义是一种农具,相当于桐乡人说的“铁镈”。因为钱、泉两字古代音同通用,所以后来慢慢写成了“洲泉”,大概始于明代,一直通用至今。洲泉,又名“相洲”“相州”,因南宋丞相赵汝愚出生于此得名,故又雅称“相溪”“湘溪”。
洲泉,地处桐乡西北部,老底子是归安、德清、崇德三县交界之区,境内荡漾丛杂,又无官塘大道,距新市、大麻两地的运河都有一定距离,环境偏僻,交通不便,易于藏污纳垢,孳生盗匪。因此地方上有“走到天边,难到洲泉。到了洲泉,苦如黄连”的老古话,堪与安徽黄山俗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并称于世。
洲泉一带,在人文方面,有一句老古话非常有名,叫“八百祇园,千年吴氏”,其重心在后一句,显示了吴氏家族定居洲泉的悠久历史。这句话的来源非常古老,明末吴沛然(1542—1612)《南吴谱序》中即已出现。
那么,吴氏家族定居洲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要从祇园寺说起。按《至元嘉禾志》记载,洲泉祇园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即公元六世纪之初。下推八百年,“八百祇园,千年吴氏”这句老古话,其形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公元十四世纪,也即元朝初年。倘若这句老古话可信,则吴氏家族定居洲泉至少不会晚于公元四世纪,甚至更早。
洲泉吴氏,地方上至今还叫“千年吴”,相传始祖是西汉的河南守吴公。吴公,是西汉文学巨匠贾谊的恩人,又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学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从这段记载可见,吴公与李斯同邑,而且又是他的学生。李斯是上蔡人,吴公当然也是上蔡(今属河南省)人了。
吴公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有关他的记载,也只有《史记》里的这一段。洲泉吴氏的家谱,说吴公是洲泉人,墓也在洲泉,不知从何而来?这样的说法,开始是口耳相传,慢慢进入了家族谱牒、文人集部。明清两代有关洲泉吴氏名人的墓志铭、墓表之类,大多采用了这种说法,吴之振就有“汉廷尉吴公后裔”的印章。看起来似乎凿凿有据,其实这种说法缺少史料佐证,不足采信,甚至连吴氏族人也并不一定相信,比如吴人杰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续修族谱序》中就说:
汉文时有吴廷尉者,治平号称第一,说者以为家于是,茔于是,今岂其苗裔欤?然亦不可考。
“然亦不可考”,这种阙疑的态度非常好,不滥攀名贤,是一般家谱中少见的现象,值得点赞!明清两代的谱牒,大多有攀附名贤以见其遥遥华胄的毛病,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能够像吴人杰这样提出疑问的,反而不多见。
洲泉吴氏,宋朝、明朝时候都发生过重大的家难,所以早期的家谱已经遗失不全。从明末所修的家谱,到清末的《洲钱吴氏宗谱》,都以南宋时期的吴绳翁为第一世祖,绳翁以上,世系不可考,一概不记;绳翁以下,世系清晰,事迹亦多表表可见,确实是一部家族信史。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严肃可靠的。《洲钱吴氏宗谱》堪称非常优秀的谱牒。
从宗谱来看,洲泉吴家走上仕途,是在南宋末期。吴家有一句老古话,叫“十一主簿,十三作县”,这两个人,都是吴绳翁的五世孙,一个排行十一,官主簿;一个排行十三,官至知县。
“十一主簿”,名字失传,他的后代非常兴旺,到了明清两代,出过很多名人,比如吴之屏、吴尔埙、吴自牧、吴之振、吴震方、吴伯滔、吴待秋等皆是。十一主簿的二儿子,名字也失传,因为在元朝初年做司令一职,家谱上便叫他“二司令”。
“十三作县”,名叫吴林(1226—1298),字德夫,号南隐,仕承节郎,监宜兴县事。去世后,葬在南庄。南庄,是吴家的祖坟地,吴林的先世即葬于此,至今还有“坟桥头”的小地名。
南庄,至今还在用,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地名,其名义跟洲泉吴家有关。吴林别号“南隐”,或即隐居南庄的意思。洲泉一带,按《洲钱吴氏宗谱·见闻记》记载:“自汉历唐宋间,多显达者,田宅浸广,饶园林池馆之胜。”诸如花园村、吴家田塍、吴家浜、吴家横头、南庄、北庄、西庄、东田、大吴村等,本来都是吴家的庄园,其地名都因此而起。尽管洲泉吴氏家族出自西汉吴公的说法并不可信,但这个家族确实是南宋以来的地方大族,当自可信。
洲泉吴家最为鼎盛的时期,当属明末清初,出了吴之屏(1591—1665)、吴尔埙(1621—1644)、吴震方祖孙父子三代进士。吴之屏官至都御史、福建巡抚,明朝灭亡后退隐家乡。吴尔埙佐史可法守扬州,誓与扬州同存亡,用刀砍断了一个指头,请朋友海宁祝开美带回洲泉埋葬,这就是洲泉人熟知的“一指坟”的由来,他本人则牺牲在扬州之难中。关于吴尔埙的事迹,下面再说。
吴震方是吴尔埙的小儿子,康熙年间的进士,著有《晚树楼诗稿》《读书正音》。又刻有《说铃》一书。吴震方的《读书正音》是一本小学音韵之作,虽不十分精审,却是桐乡地区音韵学研究的先驱。吴震方是吴之振的侄孙,但两人年龄相仿,关系特别要好。
明末清初,吴家在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毫无疑问是本书的主角——吴之振(1640—1717)。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吴之振的上代及其姻亲网络,从中可见吴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吴之振能够成为清初一代诗宗,与他的家族是密不可分的。
吴氏族谱
吴之振的祖父吴沛然,娶安丘(今崇福镇民利村)劳氏,劳夫人(1541—1576)生了一子一女,年纪轻轻便去世了。劳夫人的女儿嫁给芝村郑仲卿;儿子吴尚伦(1561—1627),在传统社会来说,是一个特别有福气的人,他的儿子吴之屏、孙子吴尔埙、曾孙吴震方,三代都考中进士。
吴尚伦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劳俶昭,劳俶昭是山东巡抚劳永嘉的亲侄子。次女嫁给安丘陆之纪。陆之纪的祖父陆典,字以建,号仰峰,万历二十九年(1601),与劳永嘉同榜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副使。陆典是许敬庵的学生,与刘宗周同学,是明代哲学“阳明学派”的重要人物。
劳夫人去世后,吴沛然又续娶费夫人(1558—1617),这便是吴之振的嫡亲祖母。费夫人是羔羊人,她的叔叔费洵、弟弟费彦方都是举人老爷。费夫人生了三子一女,女儿嫁给沈如璋,沈如璋的父亲沈宏,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
费夫人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吴尚德(1581—1642)、吴尚思(1599—1649)、吴尚履(1606—1671)。这三位以及他们的子女,都与当时地方名门望族结亲,构筑了一张特别强大的姻亲网络。其中,吴尚德的女儿,也就是吴之振的堂姐,嫁给嘉兴沈思孝的孙子。沈思孝,是明代名臣,《明史》有传。
吴之振的父亲吴尚思,字稚勤,号斯可,庠生,他的年纪,已经比他的大哥吴尚伦小了三十八岁。他先娶石门镇贡生张洪儒之女张氏(1598—1627),张氏一连生了四个女儿,三十岁即去世了。吴尚思续娶青石人范氏,生了一女、一子。这个儿子,就是吴之振。吴尚思去世时,五十一岁,吴之振只有十岁。早年失父的经历,对吴之振的一生有着特殊的影响。
吴之振一生,功名仅至贡生,官衔也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但因诗、书、画三绝,又兼一县首富,乐善好施,闻名海内。又与吕留良选刻《宋诗钞》,对清初诗风转移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其影响一直至清末。综其一生,真的是一个大玩家,玩一行像一行,叫人钦佩不已。他与张履祥、吕留良堪称明末清初桐乡文坛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