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门风雅

清末风云

19世纪末期,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内部的腐败统治是症结所在,同时也和它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一个王朝的命运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个体的成长更无法遗世而独立。到底是什么,促使徐自华,一个江南小城的大家闺秀竟会走出深宅大院,最终成为奋战在民主革命第一线的巾帼斗士?不可否认,这个故事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这一切还得从她所处的年代和她的家乡、亲人讲起。

19世纪30年代,距离乾隆皇帝将大权交给儿子才不过几十年。“康雍乾”三代的盛世荣光好像尚在眼前,道光皇帝却渐渐发现,他治理的国家正在被一种叫鸦片的东西“蚕食”。他虽然不如开疆拓土的祖辈那般踌躇满志,却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圣旨一封,派林则徐前往贸易中心广州禁烟。然而,虎门销烟的余热还未完全消退,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便攻进了这个曾经令欧洲人向往的东方国度。清廷空虚的国库养不起精兵强将,在这场战争中很快就败下阵来。1842年8月29日,英军的船舰停在了南京下关江面上,在建造得十分华丽的船舱里,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从这天开始,中国在清王朝腐败的统治之下,开始了不断向那些贪婪的侵略者妥协的耻辱岁月。割地、赔款,纸上的短短几句文字,却充满了血与泪。

那时的中国,在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谁也不知道哪一个会突然扑上来咬你一口;在内,那已在风雨飘摇的清廷内部,争权夺利没有一天停止过。无力攘外,也不能安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已由同治皇帝继位,但这位才亲政一年就驾崩的皇帝,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多少足迹,倒是他的生母成了清王朝最后岁月里风头最劲的人物,她就是慈禧太后。在慈禧掌权初期,也并非没有尝试过改变现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似乎令人看到了一点曙光,但那些食髓知味、饿兽一般的侵略者,怎会好心地给清廷留下喘息的机会?一次次野蛮的入侵,一张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王朝的命运早已轮不到自己来主宰。

后来,连那个小小邻国日本,也要来和西方侵略者分一杯羹。一场海战,将洋务运动带来的希望彻底击碎。而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权,也让戊戌变法这场政治改革运动成了空。此后,清王朝每况愈下,越来越无力招架。眼见如此情形,侵略者变本加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一向威风凛凛的老太太竟然带着被自己软禁的皇帝狼狈出逃。之后,更被迫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狠狠地将中国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此时,时间已走到20世纪开端,曾经试图变法却失败的仁人志士又重新提出改革方案。这一次,慈禧一改往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向主张立宪的一派投了赞同票。尽管慈禧有意推行新政,却没能取得所有人的信任。清廷一贯腐败的统治作风早已令一些人心灰意冷,他们不愿再寄希望于封建王朝,而是主张另一套改革纲领,为了共和的理想,奉献自己的生命和热情。他们中有一些人的名字家喻户晓,而本书的主人公徐自华与战友们,同样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

任何革命的路程都不易。从历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些人经历了家国被践踏的痛苦,最终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那都是后话了。关于这些,我们将用一部书的时间,慢慢地讲给大家听。

现在,让我们再把历史的时钟往回拨,回到1873年。那一年,对同治帝来说像是做梦一般,母亲慈禧太后终于松了口,把大权让给了他。时年十八岁的同治帝,自然无法预测到自己亲政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更无法预知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他只知道,自己接手的摊子并不好对付,一大堆乱局需要平定自不必说,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仍未完全消停。不过,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紫禁城里当权者的纷争,自然不至于波及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城。乍暖还寒的春日里,石门县城的书香门第徐家正沉浸在弄瓦之喜中。彼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女子将来会在民主革命年代写下属于她的传奇。

徐自华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