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机——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要想写一篇能够在情境中发挥作用的文章,就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带着目的去写。写之前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写?”对于结果,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我自己之所以能够带着目的去写文章是因为某个小小的契机。
临近考试的某一天,考生们问了我一些关于考试议论文的问题。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考前感到焦虑的考生来找我问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是关于作文纸用法的问题。如果实在没法修改,时间也不够了,一行的最后一个空格可以只写括号的前一半吗?还是说,要把括号的前一半和文字一起写在一个空格里?写错了会扣分吗?”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会让他们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把前面的话删减一下,或者加个逗号适当进行调整。但是,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我觉得两种方法都可以,老师不会扣分的。
但是,因为是在考试前夕,还是要慎重一些为好。于是我就给那个孩子报考的大学的考试中心打电话咨询。但是得到的回复却是“我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我特地去问了一位议论文指导老师。老师给我的回答是“一般来说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不会扣分”,但他也说了不能100%保证今年这所大学不扣分。
虽然我很想说就是100%,但是凡事总有例外。一旦发生什么,不仅会给那个孩子带来麻烦,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信誉问题。但这都只是表面上的。事实上是因为我真的很害怕,不敢轻易下结论。只要涉及考试,我整个人就紧张兮兮的。
然后我打算给孩子回信,“我综合了编辑部的想法、校方的回复和专家的建议,得出的结论是‘不能100%保证’”。就像写报告一样认真地回答了她的问题。或许我也想告诉她“我已经好好地调查过了”。
正在这时,编辑部的老师打来了电话。因为是很熟的朋友,我就跟他说了这件事。他接下来的话让我吃了一惊。
“这个孩子真正想要的,无非是安心。”
是这样吗……啊!啊!确实是这样。我才注意到我的疏漏。我居然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要写?”
为什么?为了证明我有多辛苦?为了把所有事情按顺序原原本本复述一遍?还是为了规避企业责任?
都不是。
如果只是一个字的空缺,大可用逗号补上。为什么那个孩子会特意来问我这种几乎不会出现的问题呢?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入学考试,所以心里很不安。无论多么小的问题,如果答案不明确,都可能成为不安的因素。她一定是希望问出来之后彻底解除内心的不安。
如果她得到是“不能保证100%”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会怎么样呢?
这个孩子就会带着这一丝不安,去参加考试。尽管和整场考试相比,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话虽如此,如果她收到了一封长长的很详细的回复,会不会突然惊觉“这件事原来这么重要啊”。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写得很仔细,反而会给对方造成压力。
让孩子能够安心参加考试
我的目标就是这个。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回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最重要的东西清楚了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了。不是一板一眼的解释,而是要如何消除孩子的不安。
首先,要明确地给出结论。反馈意见里,没有人明确表明会因为这个扣分。无法想象会因为一个标点符号而影响考试结果。不可思议的是,原本是想让对方放心,没想到就连自己也冷静下来了。
然后,提供可以作为依据的能让孩子安心的素材。考试中心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当天所有的考生都不知道会不会被扣分,在这一点上绝对公平。
另外,要减轻这个问题本身的“重量”。放在整场考试中,这个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千万要分清轻重缓急。
于是我决定打电话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有任何问题都能立刻得到解答,把她的不安当场全部粉碎。
我特意用一种轻快的语气告诉她:“无论哪种写法都不会影响考试结果,放心吧!”最后她兴奋地对我说:“我明白了!这下终于能安心考试了!”
“安心。”
这才是我最想听到的!只是单纯的回答问题,我也不至于会这么开心吧?
因为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为此,我在内容和表达上下足了功夫,把不需要的删得干干净净。然后,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听到了我想要的回答!
这不是简简单单回答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提供能够让对方“安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