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禅机
舍得、舍得,聪明人懂得“舍”,笨人只想“得”。要想“得”,先需“舍”;没有“舍”,何来“得”。舍不得“舍”,得不到“得”。
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消弭了自我与外物的区分,因而在当下间便可妙用无穷;如明灯,驱散内心的蒙昧;像甘霖,滋润干涸的心田;似妙音,抚慰躁动的思绪;是醍醐,开启无穷的智慧。它不离方寸之间,却又可横超三界;可以摧伏魔军,却又如坐看蓝天白云一般自在和逍遥。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古时候,有个粗壮而个性鲁莽的侠士和一位温文儒雅的读书人打赌。读书人说,只要这位侠士能一个人在一间暗房里待上5年,他愿意把自己所有家产全都赠送给他,侠士爽快地答应了。
第一年因为寂寞难耐,孤独异常,侠士不断地吼叫、摔东西,脾气坏得吓人,但是他仍坚持着不愿放弃。第二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侠士向这位读书人借了一些书,从此他便以阅读消磨时间。没想到侠士从此沉醉于经书的研读,独自感觉经书的博大精深。到了第五年,他开始静坐,思考人生的哲理。到了第五年的最后一晚,已经大彻大悟的侠士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万贯家产,只留了一张条在屋子里,上面写着“进去出来”,随后不辞而别,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最大的障碍,谁要是敢舍,舍掉自我,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的道理。因为在你“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你就会悟到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大机趣。
人生的得与失
“舍”就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也是放弃,“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也是拥有“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人生中有所得必会有所失,失中也会有得,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其中自有奥妙与智慧待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从前,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差点儿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就会挨饿受冻;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要想过上不挨饿受冻的日子,就必须养猫舍鸡,付出代价才能有回报,这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取之,不想予之,只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舍是得的前提,敢大舍的人才能大得。
“得”有鱼和熊掌之分,有利与义之别。追求“鱼”还是“熊掌”、“利”还是“义”,决定“舍”的性质是舍得其所、舍得崇高,还是舍得不值或舍得让人不齿。比如,某些人为了牟取不正当的利益,不惜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有的甚至不惜以个人前途、人身自由甚至身家性命为筹码。这样的“舍”哪怕舍的再多、再惨,这样的“得”哪怕得的再少、再亏,也只能让人觉得不值;而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乐于奉献,他们舍的是个人利益,得到的却是人民的拥戴与怀念,这种“舍”与“得”自然是崇高与伟大的。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时,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几经磋商后,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组织。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蓦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买一块地皮吧,刚刚成立的组织机构还身无分文。让世界各国筹资吧,牌子刚刚挂起,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负面影响太大,况且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浩劫,各国都财库空虚,甚至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金寸土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便马上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了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送给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亦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委靡的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相赠,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
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要10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种结果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们目瞪口呆。
其实在许多时候,赠与也是一种经营之道。有舍有得,只有舍去,才能得到。就像对待生活,过去的,我们总是无限回忆、无限追思,却不知前面的风景更加美好。向前看,才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2000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欲、自私的弱点,告诫世人千万要注意,不要争名逐利,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顺应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导致重大的损失,盛极而衰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在名与利、得与失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声、利益才可以长久。
有太多的舍不得,就会很痛苦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体,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
仔细咀嚼这段话就会发现,我们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下已经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追求……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
现代人都精于算计投资回报率,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而我们却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捞不回来。
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放下功名利禄,放下恩怨情仇,放下一切要放下的东西。
有一幅漫画,一只瘦狐狸从篱笆上的小洞钻进了葡萄园。它大吃了3天,吃光了葡萄园里的葡萄,身体也变得臃肿不堪,已经无法从来时的小洞钻出去。聪明的狐狸饿了3天,才从小洞逃出。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对土地贪得无厌的帕霍姆,最终在用脚丈量土地的贪婪中吐血而死。他的仆人发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懂得生命和世事的无常,便会舍得;能够舍得,才不会被物欲所驱使,才能够看得清生命的本质,抛得开功名利禄,找到生命快乐的源泉。
放下,是美好生活的必需。放下心中的仇恨,放下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放下对功名利禄的刻意追求,才能给生命留一片绿荫,给心灵种一棵忘忧草。
冤冤相报何时了。当一个人的心被仇恨充盈,那么,快乐已离他远去。且不说,仇恨会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挡住了人生的成功之路;即便是大仇得报,也必定是两败俱伤,身心疲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抓起泥巴扔向对方时,首先弄脏的却是自己的手。
只有放下琐事的烦扰,才能常常保持心灵的快乐。不必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更不必把别人无心伤到自己的话放在心上而耿耿于怀。
人生所谓的得与失,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失意的坏心情,却可以使人丧失对整个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这种因心情引起的得与失,比起物质上的得与失,更加致命。
一个人的快乐,不在于他得到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广的拥有。
舍得是春风,放下是秋雨。有了春风秋雨的浇灌,我们的心灵就能长出参天大树,就能够不被外在的一切所迷惑、迷乱、迷失,就能坚守生命中最宝贵的尊严、操守、信仰,就能够拥有宁静、闲适而又幸福的人生。
什么都舍得,就会得到一切
舍得舍得,大舍大得,懂得放弃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历史上永州人都特别善于游泳。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涨,有几个永州人正乘坐一条小船。结果刚到江中心,船就漏水了。船上的人只好跳到水里往岸上游。其中最会游泳的一个人也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还是没有平常游得快。他的同伴很疑惑,于是问他为什么今天这么吃力?那个人回答说:“我腰里缠着太多的钱,现在重得不行,所以今天特别吃力。”于是同伴劝他快把钱扔掉,但是这个人说什么也不肯。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更加没有力气了。那些已经到了岸上的同伴又大声劝说他扔掉钱,他摇了摇头,最后沉入水中淹死了。
为了达到目标,就必须扔掉很多累赘。这些累赘很多时候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扔掉。舍不得自然得不到。
人要舍掉生活的惰性。生活中一旦形成惰性,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有激情。即使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一遇到困难就想退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之中。这就是如果想毁掉一个人就只需要让他安逸起来的原因。
人还应该舍掉目标以外的东西。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上,才能够确保取得最大的成功。每一个人定然有很多目标,但最后必须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将这个目标实现。但许多人常常会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总想着为了逃避风险,便多确定几个目标,这样即使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另外一个目标也有可能实现。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最致命的,树立多个目标自然分散精力,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很容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部倒下。
人在面临多个目标时往往不会全力以赴,而是以为这个不行,下个可以补充,以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实现目标呢?
最后,人应该舍掉的是以成功者自居的心态。也就是说人要有一种归零心态。不管以前多么成功,既然选择了从事新的事业,那么,以前的成功都要一概抹掉,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再来。很久以前成功的经验并不符合今天的实际,但人们往往容易抱残守缺,容易相信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切,于是不相信理性的判断,不相信别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地按照原来的办法来做,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人在得失心重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得到了又怎么样?失去了又怎么样?如果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心态自然会平和起来。
鱼与熊掌不兼得,舍鱼取熊掌
有些人为了得到某些东西,不惜费尽心机去争取,有时甚至会不择手段。可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许多无法计算的东西,得到的东西远不能弥补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一点,也许直到最后才会被他发现。
真正的强者,应该学会放弃,放弃了才可能重新再来,才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样的放弃是要开始新的进取,是要有所获得。如果拿得起却放不下,那么就无法令自己生活得更好,甚至丧失生命。
有两个渔夫在海底找到了两大袋金条,在返航的途中,他们的船遭到了台风的袭击,被海浪打翻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一人拖着一袋金条往岸上游。其中一个渔夫为了保存自己的体力,放弃了属于他的那袋金条。没有袋子的累赘,他马上感到轻松多了。被放手的那袋金条,也渐渐地沉入了海底。另一个渔夫看见后,忙潜到水里,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袋金条拽起来。他拖着两个沉重的袋子吃力地游着。终于,他耗尽了自己的体力,随着他的金条沉到了海底。而放弃金条的渔夫,最后安全地游上了岸,回到了家。当他看到妻子和儿子时,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在失去一袋有价的财富的同时,他赚回了无价的财富——生命和亲情。
一生中,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太多了。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只有学会了放弃,才能拥有更多,才活得充实。
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如果我们付出后,到头来却发现我们失去的东西比得到的更珍贵时,我们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当我们喜欢一样东西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不要太执著,放弃它,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做人有时候要学着放弃。放弃不是退缩,也不意味着失败。其实,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白云放弃蓝天,化作雨水洒落大地是为了哺育生灵;落叶放弃大树,融入泥土是为了滋养万物。
放弃是为了获得,放弃城市,是为了获得宁静;放弃黄昏,是为了获得黎明;放弃小利,是为了获得一身正气。
不再顾虑小过失,就会很轻松
有些人在面临大事时能稳住阵脚,但在面对一些小事情时却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们可以经受住生死的考验,却被小事所烦忧。也有的人在大事上可以潇洒地放手,却对一些小事念念不忘。比如,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他们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这些小事情上,而不是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去想一些应该思考的问题。其实,生活有时正是因为我们太看重小事,反而过得很累。所以,如果想要让自己过得惬意,就不要揪住一些小事不放手。
约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过40000多件令人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叹地说:“大部分婚姻生活不美满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还有一名地方检察官也说道:“在我们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里说话侮辱别人,行为粗鲁不讲礼貌,最后才导致伤害的。许多犯了错的人,都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伤害,就控制不住自己,结果酿成了大错。”
我们不该为这些小事情忧虑、上心。如果我们能对一些小事耸耸肩,那说明我们已经变得成熟。因为只有当一个人不再顾虑身边发生的一些小过失时,那他才有了一种可以轻松过生活的资本。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扰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改变一下就可以了。让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开心的东西,做一些能令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这样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才不会因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伤心后悔。就如吉布林所说:“生命是这样的短暂,不能再顾及小事。”
有位智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约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力放在这90%的好事情上面;如果你想担忧、操劳,就把精力放在那10%的坏事情上面。”的确,如果我们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我们就能过得舒心!
有人曾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事都能如愿以偿。”快乐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来自于事物,而是来自于个人所产生的态度和观念。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如果放弃不快乐的来源——过度的自尊,当你遇到发生交通堵塞或被踩脚指头这类小事时就能避免火冒三丈。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说,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初发芽时,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它长到成年的一半时,第一批移民刚刚到美国。400多年来,它无数次地被狂风暴雨袭击过,被闪电击中过,但它战胜了它们,存活了下来。不幸的是,它最后被一小队甲虫击倒了。那些甲虫从它的根部开始咬。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击下,这个森林中的巨人终于倒下了。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中,狂风暴雨不曾使它动摇,但小甲虫却使它倾倒了。
有些人就如同这棵大树,经历了生命中许多风暴的冲击,都挺过来了,结果却让一些小事给打败了。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命之树不遭受这种“小虫”的咬噬,就要让自己的心学会宽待他人和他事,就要学会放下一些小事情。
当我们在放下的那一刹那,我们可能发现头顶上充满了耀眼的光彩,我们收获了一片光明。为了使我们的事业更加成功,为了使我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体现,我们不妨放弃人生道路上的琐琐碎碎,去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
看破得与失的玄机
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也许,你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永远不是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东西,也许追求的东西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但它却照亮了你人生遥远的希望。人们在寻找得到的同时,总要付出一种代价,正面认识得与失,人就会在得到的时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也会在失落的时候,懂得如何从失落中找回自我。
哲人说,不为贫困而苦恼有两个方式:增加你的收入或减少你的欲望。大千世界,五彩缤纷。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太容易左顾右盼,迷失方向,往往会花很多时间了解别人,却忽视了自身的价值。
也有的人透支生命去换取财富,却忘了财富买不回生命。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对生活的状况及别人的行为要求越少,你就越容易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许多人总是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穷其一生,还是与成功无缘。拥有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人应该学会习惯于失去,并善于从失去中有所得。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便加深一层,从而做到举得起,放得下。
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人类的智慧不是埋藏在前人的经验里,而是潜伏在自己的心灵中。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眺望远处,风景迷人,走进风景,自己也是风景……
从得到中失去,就能从失去中获得
人的一生,有得有失,有盈有亏。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
一本书中这样描述过,一位旅客去某地旅游,站在船尾观赏两岸景色时,不小心将手包掉落在江中,包中有不少钞票,当即不假思索地跃身投水捞包,虽然包抓到了手中,可人再也没有出来。这位旅客如果学会习惯失去,就不至于连生命也赔进去。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手握空拳地离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一个人获得生命后,先是童年,接着是青年、壮年、老年。然而这一切又都在不断地失去,在你得到的同时,你其实也在失去。所以说人生获得的本身就是一种失去。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人说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声誉,同时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额财产,同时就失去了淡泊清贫的欢愉;你得到了事业成功的满足,同时就失去了眼前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个人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就会发现,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一个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失去什么的人,不是一个聪明人。
法国的军队从莫斯科撤走后,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而贪婪的商人却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缓慢前行。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器,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突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变卖了银器,过起了富足的生活。
学会习惯于失去,往往能从失去中获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挫折,多有收获。人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贪婪走向博大。
智慧小背囊
一个对所得到的一切、对周围的人和事心存感恩的人,一个虚怀若谷、大度能忍的人,一个凡事看得开、放得下的人,会把“舍”当做一种必然,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舍得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与成事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