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切可行——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
- 砍柴人
- 18877字
- 2021-04-15 18:03:12
引言
穷人和富人,在骨子里就根本不同,而不仅仅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饭,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
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选择上。富人往往选择最好的,做最好的选择。有时他的选择看起来不近情理,有时他的选择看起来不可思议。
其实人生就是选择的结果,命运就是选择的结果。
穷人的选择,就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做出的选择,也是最容易的选择。他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聪明的,现实的,但对他的人生来说,却是错误的。
有一个真正的富人,他就是选择的高手,他的人生每一步选择几乎都准确无误,也都与众不同。
这个人,14岁时可能是世界华人中最穷的,而在他60岁的时候,就是世界华人中最富的。
60年,是一个既漫长又短暂的时间距离,无论是好是坏,每个人都能走过来。李嘉诚就是用60年时间,用他的脚步,为所有人丈量了从穷人到富人的距离。
1.穷人学习为了饭碗,富人学习为了力量
香港首富李嘉诚,1928年7月19日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座古宅里。李嘉诚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刻苦学习,国学扎实,深厚的学识素养造就了他一生的优秀品德。
李嘉诚的祖父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迁至福建蒲田,后又因战火连绵不断,而由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从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
李氏家族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庭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嘉诚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5岁时祭孔圣人,进潮州北门观海寺小学读书。
李嘉诚从小就酷爱读书,一有时间就独自躲在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思考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是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聪慧努力去领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无论是什么样的富人,只要他是真正的富人,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思考,对富人来说,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财富。
思考,应该是来自自己通过观察后的领悟和总结,也正是通过思考,对全局和细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自己最佳的判断。
真正的富人,往往都有他过人之处,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目光锐利,判断准确。这些,都来自他的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人,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也就永远落后于人,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富人。
穷人,只要是真正的穷人,他是不会思考的,他不仅不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能变成富人,更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是一个穷人。他把自己的穷,都简单地归咎于社会和他人,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穷人肯于付出自己的力气,但他不舍得动自己的大脑,他认为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穷人因为不善于思考,所以就不能做出改变。
思考,是一种习惯。既然是习惯,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成长与成熟,经过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和感悟,而慢慢培养起来的好习惯。
爱思考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富人,但富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思考是让一切做出改变的开始,也只有通过思考,才可以让一切改变。
思考,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力量。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日本的飞机都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宁和而美丽的潮州成了一片废墟。李嘉诚一家在父亲李云经的带领下,冒着随时可能丧命的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了香港。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嘉诚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学《三字经》,尊孔夫子。可自从到了香港,满腹经纶的李云经看清了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中世态炎凉,人情冷漠,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李云经认识到以前对李嘉诚的那套教育理论是完全不适应香港社会现实的,于是他果断地把李嘉诚从象牙塔里拉出来,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教育儿子,也不再按四书五经的理论要求儿子。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学做香港人”,从而适应并融入香港社会。
父亲认为儿子要想真正地融入香港这片土地,就得先过语言关。如果语言关都过不了,在香港生活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做大事立大业了。过香港的语言关就是要会熟练地讲广州话和英语。
李嘉诚生长在潮州,只会说潮州话,潮州话属闽南方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与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可是在香港不会说广州话几乎寸步难行,所以是一定要学的。另外,英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也不容忽视。
当然,年幼的李嘉诚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他认识到,想继续留在香港,就必须要适应香港社会,学说广州话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对李嘉诚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想学会可想而知存在着多么大的困难,但也要知难而进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经过几年的苦心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广州话和英语这两门语言,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受益匪浅。
语言和经商绝对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试想,如果李嘉诚不懂广州话,不要说难以在商场自由驰骋,就是生存质量也要大打折扣,赚钱又从何谈起呢?
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的创业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时李嘉诚完全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进行商务洽谈的,从而为长江塑胶厂赢得了不少客户,接收了不少订单,把李嘉诚推上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塑胶花大王”的宝座。至于说后来李嘉诚所经营的跨国规模商务,更是无一离得开英语。
再退一步想,如果说李嘉诚自始至终都不懂广州话和英语,只会说潮州话,那么他的商业活动是根本无法达到今日的辉煌的,而只会局限于潮州籍的商人们,就是他同样也取得了成绩,那有限的成功,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
想要获得就必须要付出。李嘉诚煞费苦心学习广州话和英语,让自己适应了香港社会,从而为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嘉诚是一个真正的富人,那么他就具有真正富人的特点——爱学习。学习他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就是真正富人的特点。
富人爱学习,不是盲目地爱,也不是盲目地学。他到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学这些东西干什么用。比如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和技能。
富人学东西,都是为自己学,都是主动地学,哪怕是学的东西当时看起来可有可无。无论所学的东西如何地难以掌握,他都把这件事当成快乐,还能发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窍门。
富人无论选择学什么,都是用心来学,能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精髓,并能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他能把所学的东西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变成自己真正的财富。
有的穷人是不爱学习的,他们只能掌握生存必要的技能,或者接受祖宗遗传下来的、落后的生存哲学和生存理念。他们不知道那些东西对自己有害还是有益,只知道继承而不知道发展。
穷人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当然,穷人是最能吃苦的,但他们只能吃透支体力之苦,绝受不了由学习而带来的枯燥之苦。他们能吃得被别人盘剥欺诈之苦,但吃不了为夺回别人手中的皮鞭而进行修炼之苦。
有的穷人也爱学习,他们愿意学习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他们之所以学,是因为别人在学,或者是大家都在学。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这东西自己做什么用。他们甚至爱学有害的东西,比如吃喝嫖赌。他们只学富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学富人生存的方法。
穷人学的东西永远是百无一用的。因为穷人的习惯是见到佛才准备供品,也就是说,他们真正想学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看见所学的东西能给自己带来眼前利益,所以就盲目地学,学其皮毛而不学其精髓,学其形式而不学其根本。
因为不是有准备有目的而学,而是不切合实际地学,所以学的东西往往是用不上的。学,只能给穷人带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甚至是伤害。
2.穷人把责任当作累赘,富人把责任看作动力
由于长年劳累、贫困、忧愤,父亲李云经不幸染上了肺病,于1943年冬天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李嘉诚在未来更需要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但同时他也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所以在临终时给李嘉诚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贫穷志不移,做人需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李云经去世的那一年,李嘉诚才14岁。14岁还只能说是一个孩子,是该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呵护、疼爱,脑子里充满天真烂漫想法的美好时代。可李嘉诚却不同,父亲早逝,弟妹年龄尚小,而母亲又是一个柔弱的家庭主妇。
“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面对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父亲临终前的遗训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使年仅14岁的李嘉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承担本不是他这一年龄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辍学养家糊口。
李嘉诚谢绝了舅父庄静庵想继续资助他念中学的好意。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不是求学的问题,而是比求学更重要的求生问题。身为长子,他知道自己只有辍学,才能找到一份职业,才能赚到钱,也只有赚到了钱,才能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弟妹。李嘉诚特别想继续学业,而舅父也应允资助他,到最后他为什么还是辍学呢?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责任感的问题。父亲李云经去世以后,李嘉诚就成了家中的小小男子汉。他觉得自己应该顶替父亲支撑这个家,这既是对母亲和弟妹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感,也便有了使命感,在这两者的支持和驱使下,人往往能够生出一股力量朝着想要实现的目标努力。这其中可能会经历许多挫折、痛苦和磨难,但一想到要尽一份责任,也就显得无所畏惧了。李嘉诚正是肩负着这样的一份责任,明知辍学后的种种艰辛,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迈入了社会,开始接受痛苦和磨难的洗礼。
真正的富人,是有责任感的。大到对社会的责任,小到对自己和家人。因为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所以对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会有仔细的考虑,不计较个人的一点得失,也不计较个人一时的成败。
也正是因为责任,使富人在什么时候也不会选择放弃,也不为自己的弱势寻找任何借口。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说苦,也不说累,总是以饱满的态度面对人生旅途上的每一个“不”。
富人,把责任看作是使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包袱。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就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就一定会有社会和家庭赋予这个人的责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
富人,在任何时候,无论自己的身体如何,压力怎样,都会很乐观地面对与应对,不会有丝毫的抱怨。
责任也是富人为人处世的标尺。有这把尺子存在,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真正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穷人认为,一个人如若有了责任感,想对自己或他人负责,那么他一定会活得很累。相反没有责任一身轻的人,活得可能就很自在。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自在是暂时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且可能是很沉重、惨痛的代价。因一时的痛快、愉悦而荒废了自己的生活,留下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痛苦和阴影,这责任卸得就好像有点得不偿失。
穷人因为害怕要负责任,所以对自己要做的一件事情就多方位、多角度地来考虑,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样必定要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宁可选择毫无出路的老路,也不选择带有责任的新路,结果就是在老路上穷死、饿死。
穷人因为没有责任感,宁可重复也不去改变。时代在改变,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改变而做出改变,就是最大限度的不负责。对穷人自己而言,是一种慢性自杀;对社会而言,则是一种累赘。
穷人也正是没有责任感,总是毫无原则地做一些事情,杀鸡取卵,去伤害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终他们不仅要遭到惩罚,输得一无所有,甚至搭上自家的性命。
3.穷人靠断自己的脊梁,富人走出自己的前途
把该背负的责任背负起来。背负着责任感,李嘉诚一步步地走向了自己辉煌的事业。要想成为真正富人的年轻人,也应该把责任放在心上,背在肩上。不要看别人怎么样,就是为了对自己负责,也不能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李嘉诚自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文化,对古代圣贤的箴言早就熟记在心。父亲逝世后,他担起家庭重担,开始独立谋生,这些话更成为他时刻鼓励自己努力前进的动力。历经千辛万苦却败而不馁,最后终于走向辉煌的成功。
“香港少寒冬,亦有冷死麻雀冻死翁。”
1943年,也就是李嘉诚命运发生大转折这一年的冬天,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国的风,翻越南岭,掠过珠江平原,直扑香港。日本侵占香港时期,本就萧条的市景,因寒冷,街上的行人更加稀落。
在这样的日子里,李嘉诚跟随着母亲庄氏沿街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可他们这样整整找了一天,还是一无所获。
夜幕早已降临,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灯火之中,泛出一丝丝暖意。从街边的酒楼饭铺里,不时地飘过来一阵又一阵的酒饭香。李嘉诚饿了一整天的肠胃在饭菜香的刺激下一阵阵地痉挛。早上他们吃的是菜叶煮稀饭,这仅有的一点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早已在行走中消耗殆尽,现在饿得已是前心贴后背了。
母亲庄氏看着幼小的儿子实在心疼,想要去给他买一些吃的,但被李嘉诚坚决地拒绝了。李嘉诚非常清楚他们的处境,更知道现实的残酷。母亲身上只有几块钱,如果用来买吃的,而他的工作又没有着落,那么全家人可能就连一日两顿的稀饭都吃不上了。
饥寒交迫,李嘉诚惨白的脸坚定的眼神深深地震撼着母亲的心,她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稍稍偏过了头。
母子二人步履蹒跚地回到家里,李嘉诚躺到床上就再也不想动一动了,他累得连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而母亲则把在路上捡回来的烂菜叶用水洗净,开始生火煮粥了。
第二天天刚亮,李嘉诚又开始外出找工作了。但这一次是独自一人,他实在不忍心让母亲再陪着他去吃那份辛苦了。
李嘉诚靠一双脚走遍了港岛的大街小巷,走过了每一个铺子,但仍旧是求职无门,双脚走出的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白眼冷语更是挫伤了他年少的自尊。14岁的李嘉诚初涉社会,就遭受到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他的舅父是香港的富商,他若进了舅父的公司,不仅不会再吃苦受累,招人白眼,而且家庭生活也还可以得到改善。可李嘉诚拒绝了,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自己找工作。这个独立的信念战胜了人性的依赖,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李嘉诚以超出常人的魄力超越常理,可见与众不同,这与他日后的成功是息息相关的。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李嘉诚义无反顾地进了舅父的公司,那么若干年以后,他会是什么样子呢?谁也不能说他不可能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成功是有限的,是无法与今日相比的。他可能是一个高级白领,做个部门主管,也可能是某家公司的老总,但绝对不是个人拥有资产达126亿美元,位列世界富豪第十八位的香港首富和亚洲首富。
接受磨炼,接受打击,养成坚强的独立精神和奋斗力量,这样才可能走向成功。
母亲庄氏也好,舅父庄静庵也罢,他们无一不心疼李嘉诚小小年纪就要经受这样的苦难,但看到李嘉诚有如此自强自立的思想,又无一不感到欣慰。他们最后决定同意李嘉诚自己出去找工作,但规定了限期,如果三天以后还是没有找到,就去舅父的公司工作。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天的下午,李嘉诚就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就在于,穷人的依赖性很强,而富人的独立性很强。这在穷人和富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穷人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个简单的“靠”字,就永远改变不了穷人受穷的命运。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家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和某些下岗的工人。那些企业,本来就拥有一些民营企业不具备的设备和实力以及财力,但是原有的体制养成了一等二靠三要的恶习,习惯了国家的控制、安排,而那些管理者们也习惯了等指示,善于做听话的领导,而不是做擅长自救的企业家。
等,只能是错过了大好时机,等来的是惨遭淘汰;靠,靠断了自己本来很硬的脊梁,靠坏了年久失修的椅背;要,习惯了要饭的人就会忘掉种粮食,忘记做饭的方式方法,最后也就要了自己的命。
有一些下岗工人,现在成了城市里生活相当困难的人,仅能靠国家的一点救济和补贴度日。因为他们在就业形势很严峻的情况下,似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他们有这样的命运悲剧,也是他们喝了自酿的依赖苦酒。他们当初认为单位就是他们的终身依靠,单位赏给他们的铁饭碗能保证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住房找单位,子女上学找单位。而单位是国家的,只要国家在,单位就在,单位在,那么自己所需的东西就在。
本着这样的思想,他们在单位一混就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不思考,不学习,不是要饭的胜过要饭的,除了发牢骚以外什么都不会。最后单位不在了,自己下岗了,走出单位的大门就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真正的一无所有了。
富人在什么时候都是很独立的,那是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的命运让别人来把握,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能挥鞭策马前行,那么别人的鞭子就会抽在自己的脊背上。
富人因为独立而主动,主动就能发现和获得自己“想吃的东西”。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永远都是卫生的,新鲜的,而且营养丰富,也就不会得佝偻病和贫血,使自己永远都富有战斗力。
穷人习惯依赖,也习惯把自己的获得建立在别人的恩赐与施舍之上,把自己的命运改变完全寄托于他人的喜怒哀乐之间,看着他人的脸色决定自己的行动。因为,穷人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所得无论多少,都是他人的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而已。
穷人只能从别人的饭碗里讨饭吃,所以得到的东西都是别人吃剩下的东西,或者别人遗弃的东西。这些东西肯定没有什么营养可言,吃了以后不但得病,还有可能患不治之症。
4.穷人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富人看不到希望就准备
大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伟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永不气馁的行动。年少的李嘉诚虽地位卑下,但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李嘉诚14岁辍学回家,然后步入社会,这实在是情非得已。李嘉诚渴望读书,并且通过现实逐渐地认识到没有知识,是很难做成大事业的。
李嘉诚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却为没有钱买学习的教材而发愁。历经千辛万苦,当时李嘉诚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已经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可在茶楼里,李嘉诚的职业却是地位最低的堂倌,每个月的工资相当微薄,除了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外,还要给弟妹们交学费,根本没有钱买书。李嘉诚希望弟妹不要像自己一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且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该完成的所有学业。
后来,李嘉诚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购买旧教材。当时有许多中学,将用过的旧课本都当废品卖掉或是当垃圾扔掉,于是有的书店就专门做旧书生意。李嘉诚只要花一点点钱,就可以买来旧教材,学完以后再把它卖给旧书店,用得来的钱再买别的旧教材。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实在是一举两得。
就这样,李嘉诚积极地想办法挤时间,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充实和装备了自己。另外李嘉诚也没有忘记父亲在世时要他学好广州话和英语,以便更好地立足香港社会。李嘉诚在茶楼里时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来默记英语单词。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总是靠在墙角,迅速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长纸片看一眼,从而坚持学完了初中的课程。
李嘉诚除了购买旧课本进行自学,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外,也不忘在生活中时刻汲取有用的东西为己所用。李嘉诚工作的茶楼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听茶客们谈古论今,散布各种消息,李嘉诚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有不少事情,是在家庭在学校从未听过的,有不少说法,也与父亲和老师灌输给的那一套理论大相径庭,相差甚远。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在这纷纭变幻的世界里迷失自己,他在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同时,又额外增加了两门必修课:
第一,时刻揣摩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第二,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对每一个常到茶楼里来的顾客,李嘉诚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更是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咸,谁爱吃甜,谁爱吃鱼,谁爱吃虾,谁爱喝什么茶,什么时刻该给哪位顾客上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李嘉诚都一清二楚。
李嘉诚做堂倌,不仅让顾客满意,同时也为茶楼赢利不少,老板自然也乐在其中。李嘉诚成了茶楼里加薪最快的堂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从而使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在茶楼里工作,非常能锻炼人解读社会的能力。首先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锻炼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其次,长时间的跑堂又奠定了李嘉诚日后当推销员的脚力基础。茶楼是一个生意信息场所,从茶客们的口中,李嘉诚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又自觉养成了观察人心理和见机行事的习惯,为李嘉诚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统统都是实力的积累。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但他的学识却非常高,其原因就全在于他平日的认真学习、观察和思考,然后一点点地沉淀而成。
每一个穷人变成一个富人,不是什么偶然;每一个有钱有势力的人,变成彻底的穷人,肯定是个必然。
由穷人变成富人,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所需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这样看来又是很短。
同样是一条路,每个人的走法不一样;同样是一天的时间,每个人度过的方式也不一样。也正是每一步的走法不一样,每一天的收获也不一样,也就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同,那么,人也就有了穷人和富人之分。
富人在受穷的时候,不会信命,不会随波逐流,他随时随地都在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做准备。他用眼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脚去实践。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凡事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得到一些经验,学到一些东西,把知识变成学识,把学识变成本事,把本事变成能力,各种能力的综合,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谓的实力。
实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它是一点一滴,由少至多累积起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可能会被噎死。而且实力的积累也是一个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过程,就某种程度而言,它还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只有当你用到它的时候,才能知道它的宝贵。当一个人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富人在逆境之中,不会因为环境于己不利,希望于己渺茫,条件于己艰苦而放弃做准备。他们总是能想出办法、创造出条件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穷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会心安理得地受穷。他不仅对自己说,也对别人说: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他认为,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天意谁也逃不离。在希望渺茫的时候,他就认为再多努力也无助,于是就坐下来不再前进。
穷人最大的悲剧在于,当看不到结果的时候,就放弃。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对己不利的“不”,而且像祥林嫂一样到处追问为什么自己会有那些“不”。当找不到那些“不”存在的答案时,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穷人很正常,一辈子受穷也正常。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都会遇到很多“不”。每一个“不”的到来,对人来讲,都是一场灾难,难以接受的灾难。那些“不”的出现,有时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理由。这个时候,你问一千个一万个为什么也没有用,因为很多“不”对你来说,就没有为什么。是“不”选择了你,而不是你选择了“不”。
穷人也想让自己立即变成富人,但他们却从不为自己变成一个富人做准备,而是一成不变地保持穷人的活法。他们知道自己没能力,却不愿一点一滴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把知识逐渐地变成学识,把学识变成本事,把本事变成能力,再把能力变成实力。
穷人认为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富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时间对他来说有点漫长,而且就算自己去努力,自己也不定就能变成富人。面对渺茫的结果,他们不舍得付出,也不愿付出。然而可悲的是,无论你努力或者付出与否,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都会以同样的速度从你身边流走。
自己不去改变,那么自己永远就是穷人,这是肯定的。如果自己创造条件去奋斗,那么就有50%的可能变成一个富人,这也是肯定的。
5.穷人把一个行业做砸才跳槽,富人把一个行业做透才跳槽
李嘉诚在茶楼做了一年多的堂倌,后来觉得继续工作下去出息不大,没有太大发展余地,于是进了舅父庄静庵的钟表行。茶楼给李嘉诚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使得他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候的李嘉诚已经有了一些实力,所以进入钟表行从学徒开始,李嘉诚一步步地往上攀升,改变了自己不幸的命运轨迹。
李嘉诚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里,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到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的店员。
作为钟表店里年龄最小的员工,李嘉诚没有只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像一个老板那样关注着钟表业市场的变化。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17岁的李嘉诚毅然地辞别舅父,想到别的地方去发展。临走时,他把自己对钟表行业的构想向舅舅说了。
他说,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已经无法超越,日本人也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这样,世界上的钟表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格局: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也被日本人占有。但是,在中低档表业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他建议舅舅赶快在这个领域跑马圈地。
事实也正如李嘉诚预料的那样,香港最后真的以物美价廉的中低档表,满足了生活水平处于中下阶层人的需要,与日本、瑞士瓜分了世界低、中、高档钟表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李嘉诚到一家五金制造厂做推销员,但他也没有只顾着卖他的产品。在他看到五金业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的时候,还是对五金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固执的老板就是没听。后来在五金业山穷水尽的时候,已经离开五金业的李嘉诚还是给以前的老板开出了市场良方,挽救了那位五金厂的老板。
李嘉诚见塑胶行业开始蓬勃发展,也认为从事塑胶业会有更好的前景,所以他就离开了干得很不错的五金业,来到一家塑胶厂,开始了他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上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掌握的工作。从事推销工作时,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还要对所推销的商品非常熟悉,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商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
李嘉诚最初做推销员,在向顾客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他要在出门之前或是在路上就把想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以便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后来慢慢地习惯了以后,李嘉诚发现他在茶楼工作时所练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很快地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以及他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制定自己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不喜欢高谈阔论,他从事推销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凭借着这两点,他很快就成了全公司推销队伍中的佼佼者。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2年后又被提升为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虽然他当上了总经理,但他明白,自己对塑胶的生产和管理是一窍不通的,可以说是极为陌生的。
面对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的薄弱环节,李嘉诚不仅不回避,而且还亲自下车间和工人一道,在一起摸爬滚打,很快就掌握了塑胶生产的专业知识,成了塑胶业生产销售的行家。
几年的推销生活,使李嘉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不仅初步形成了他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还使他结识了许多朋友,教会了他各式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人生哲学。这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李嘉诚到现在也承认,那段人生经历,使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所学到的东西,明白的事理,是他今天花10亿元甚至是100亿元也买不到的。
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之下,短时间内就成了塑胶公司的骨干力量,成了塑胶厂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同龄人当中,成绩出众,收入也高,已经是打工者中的成功人士了。
尽管他的收入在当初的香港打工者里面是很高的,但他还是很节俭。他从来就不以任何理由去乱花钱,外出从来就吃大众餐,也不买一件上档次的衣服。他把自己赚来的钱,除了留下自己日常必需的开销,全部交给母亲。李母也是相当节俭的人,一分一毫地攒下了一笔钱。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凡是做出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不容易满足的人,如果他们那么容易满足所取得的一点点小成就,那么肯定就不会再有以后的大成功了。他们正是不容易满足,所以才在不满足的激励下去争取某种东西而使自己获得满足。
李嘉诚知道自己虽然有了一点成功,但却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公司董事长服务的,生意好也罢,不好也罢,除了他所拿的薪水有些差别外,一切都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使得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己创业。
穷人跳槽,富人也跳槽,但两者的目的和动机是不同的。
穷人跳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穷人认为自己的待遇和自己的付出不符,单位不能给自己相应的回报,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二是自己觉得干不了这个工作。具体来说不是干不了,而是看一眼没有想办法没有努力就觉得自己不成;三是自己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确切地说是工作环境和自己要求的不一样,自己感到处处不如意。
富人跳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把一个行业弄明白了,觉得这个行业没什么前景,自己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除了钱也没什么大的收获;二是单位给的空间有限,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到另一个单位有更大的舞台,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三是是为了更有利于自己创业。出现了适合自己去做的事业,但自己又不怎么明白,认为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里弄个明白,才是自己的打工目的所在。
总之,穷人跳槽大多是为了收入,为了自己的口袋;富人跳槽大多是为了收获,为了自己的脑袋。
穷人跳槽,是因为在一个行业把自己做死了才跳槽,或者是把自己变成了袋鼠,跳成了习惯,值得也跳,不值得也跳。穷人跳槽,是越跳越穷,既学不到技能也赚不到钱,浪费的是自己的精力和青春。
富人跳槽,是因为把一个行业做透了才跳,他的跳槽是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地跳槽,往往是选择最好的,做最好的选择之后的决定。他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
穷人做一行,因为自己懒惰,不追求上进,不善于思考,墨守成规,所以做多久都是一样,都不可能在某个行业做出什么特殊的成绩,等待的仅仅是惨遭淘汰的结果。
富人做一行,都能把这一行做精做透,成为这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不但短时间就能掌握这个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而且从这个行业里能感悟到许多行业共同的东西,能建立起庞大的关系体系,使其成为他做任何行业的财富。
在等长的生命旅途之中,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富人总是比穷人做了更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事情。穷人做的事情,也就是富人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富人喜欢做事情,把做事情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所以富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获得快乐幸福和财富。穷人不愿意做事情,把做事情看作是一种负担和不幸,他们渴望财富却又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在等待财富到来,但等来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财富,而是一种懒惰、失望和麻木。
一个富人说:勤劳一天,这一夜就可以睡得香甜;勤劳一个月,就可以感受到生活蒸蒸日上;1年,2年,10年……这样勤劳一生,你就会得到令世人称道的巨大发展。只要勤劳,就能比懒汉多做几十倍的事情,自然你的人生就比那些懒汉充实几百倍。换句话说,你的人生价值相当于那些人的几十倍,几百倍。
6.穷人等待机会,富人制造机会
1950年,李嘉诚筹措了5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开始了他实现一个真正富人的创业之路。在世界上走每一条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真正的富人总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每一次危机,都能给富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很大的创伤,但富人总是用自己的智慧,把危机变成机会,再一次使自己强大。
在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商业知识以及“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做了几单生意,发了几笔小财。可是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李嘉诚在初尝成功的喜悦后,紧接着就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在开始时产品供不应求,一时间扩张得很快。但是,由于设备落后,工人技术跟不上,导致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客户不但拒收产品,而且还要李嘉诚的工厂赔偿损失。
仓库里堆满了质量欠佳或者是延误交货时间被退回的产品,办公室里整天不断来索赔的客户、追货款的原料商、银行催缴贷款的人。因为开工不定期,员工面临辞退。遭辞退的人整天在办公室里闹着不走,整个车间和厂部被闹得鸡犬不宁。工作的工人也是神不守舍,不能专心工作。工厂到了关门倒闭,惨遭清盘的边缘。
李嘉诚面对如此窘境,认为自己的惨状全是由于自己一时不慎造成的,自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于是他果断地采用了四步措施:
一是先稳定员工的情绪,自己揽过一切责任,承认自己经营管理上犯了错误,承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也不会牺牲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能携手渡过难关。
二是一一拜访银行、客户、原料商,向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放宽追款的期限,并承诺在期限内一定偿还所有欠款,罚金也会不差一分一厘地如数奉还。李嘉诚把自己厂里所遇到的困难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真诚地请求大家为他出谋划策。他的真诚得到了大家的谅解,也看到只有帮助他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是立即处理库房里的积压产品,选好弃劣,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迅速回笼,分头偿还一部分贷款。
四是利用缓冲的时间,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添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产品的质量做到有保障。
就这样,经过努力,李嘉诚一步一步地走出了逆境。到1955年,他的工厂出现了转机,进入了产销两旺的黄金时段。
就在李嘉诚的事业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又遭到同行的暗算。同行雇用一些人到他的长江厂拍照,把破烂的厂房和一些负面的东西拍下来发表在报纸上,意图是想让李嘉诚的客户对他失去信心,让李嘉诚名誉扫地,让发展势头很猛的长江厂再度濒临绝境。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嘉诚没有去咒骂那些居心不良的同行,也没有刻意去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是坦诚地对自己的客户说:“他们说的是事实,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是,请你们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里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产品。”
李嘉诚坦诚的态度,不但没有给对手什么机会,还感动了他的客户,被他大度的胸怀和优质的产品所折服,更加佩服他的商业道德,于是纷纷到他的厂里参观订货,长江厂的生意比以前更加红火了。
长江厂从起死回生,到再次飞速发展,李嘉诚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蒙蔽,他知道随着更多同行的加入,在有限的市场里这样的繁荣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就这样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自己和香港的同行们不会有更好的出路。
一天晚上,李嘉诚翻阅最新版的《塑胶》杂志时,看到一则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热销美国市场的消息。
通过这个消息,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在和平年代,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保证以后,一定会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种植花卉等植物,要浇水、松土、除草、施肥,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的塑胶花,不仅达到了物美价廉的目的,还能更好地美化生活。想到这里,李嘉诚兴奋地预测到,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了。
看到了机会,富人是不会等待的,李嘉诚也一样,他不会因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人做,自己没有生产塑胶花的技术而观望,而是彻底行动起来。
1957年,李嘉诚飞到了意大利,来到了生产塑胶花的厂家考察。他是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去的,所以也就受到了厂家的热情接待,拿到了产品,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塑胶花的知识。但是李嘉诚知道,仅仅靠这些,回去是无法生产的,因为他还不知道具体的生产工艺及配方调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弄明白这些,一是要购买人家的专利,但是凭借他的实力和塑胶花在市场上的热卖,显然是不可行的。看来他也只有走进人家的生产车间,自己进行实地了解了。
李嘉诚就以应聘的办法进厂里当了一名下等工,在工厂里干一些杂活,一边尽心尽力地干好活,一边仔细地观察塑胶花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下班后回去认真地记录归纳。
他还想办法接近厂里的技术工人,虚心地向他们请教生产塑胶花的技术。这样,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领悟了制造和配色的技术。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就把生产塑胶花作为工厂的主攻方向,并借此把长江厂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
有了目标,李嘉诚说干就干,四处找人才,并重金聘用。人才找到以后,并为他们确定研究目标,要研发适应消费者喜欢的塑胶花。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市场调研,最后确定一批样本作为首次开发的产品。第一批产品上市了,这些产品是市场上没有出现过的产品,可以把这些塑料花的价格定得很高,以谋取更大的利益,物以稀为贵嘛。但是,李嘉诚经过精心的成本核算之后,知道如果大批量地生产这样的塑料花,成本不会很高,他就把产品的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都能接受的水平上。这样,他的产品就在香港热销起来。
塑胶花在香港成了紧俏产品,同时也使长江塑胶厂成了香港家喻户晓的厂家。李嘉诚居安思危,决定扩大长江厂的规模,增添新设备,改进原有的生产条件。
长江厂的塑胶花在香港获得成功之后,李嘉诚又把目光转移到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欧美市场上去。
由于当时香港的很多产品销往外地,都要经过中间商,也就是当时的洋行这个环节,很多产品都得由洋行代理才能从香港走出去。李嘉诚知道这样做,虽然厂家省去好多麻烦,但是,厂家就往往受到洋行的制约,而且还减少了自己的利润。
为此,李嘉诚两面出击,一方面派出得力的营销人员直接去欧美开发市场,另一方面,对来港的欧美批发商抢先接待沟通合作。
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李嘉诚摆脱了当地的洋行,自己能直接从欧洲批销商那里拿到订单。
李嘉诚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但是,他毕竟要受到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周转资金有限所限制,他也不敢盲目地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他必须要等待更好的时机。
一位欧洲批发商来到李嘉诚的工厂参观之后,对他的产品赞不绝口,还流露出他想订购三种产品的意向,但对他的生产规模不是很满意。那个欧洲商人对李嘉诚说,我们之间的合作没有问题,但是你们的资金规模有限,由于我们的需求量很大,那么你必须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做你的资金担保。
李嘉诚没有找任何借口强留这个销售网络遍及西欧、北欧、也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欧洲主要市场的批销商。凭借李嘉诚当时在香港商界的实力,他根本无法找到这个批销商所要求的担保人。这个批销商的到来,是李嘉诚打开欧洲市场的绝佳机会,他不想把到手的机会就这样不甘心地丢掉,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李嘉诚和设计师们经过一夜的努力,把那个批销商欲购的产品样品做了出来,第二天他就把三种九款样品送到批销商的手里,希望能通过优质的产品让批销商放宽合作的条件,双方共同寻找合作的办法。如果实在不成,就把样品送给他,争取给下一次合作创造机会。
一夜之间就能让批销商看到自己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意向的产品,而且样品不仅款式多,样子也别具一格。这使批销商非常欣赏李嘉诚的办事作风和效率,也明白李嘉诚是对合作是非常有诚意的。
李嘉诚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找不到他们所要求的担保公司,尽管自己的公司目前还达不到对方所要求的条件,但他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并保证以香港最优惠的价格与对方合作。
欧洲批销商被李嘉诚的真诚所感动,他相信了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话,很快就与李嘉诚签订了第一份合同,并且破例提出一次性付清货款。这样,李嘉诚不但抓住了欧洲的大批销商,而且为自己扩大生产规模得到了宝贵的资金。
当李嘉诚听说一家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的公司有意来香港考察,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抓住这个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但是他知道,凭着自己工厂现有的规模,是不可能让这么大的经销商满意的。于是他决定,在外商到来之前,也就是在仅有的一个星期之内,把塑胶花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如果他不扩建生产规模,李嘉诚抓住这次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就等于零,如果他扩建生产规模,那么他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李嘉诚为了这50%的机会,一向追求稳健的他,只有全力一拼了。当然,这是他看准了的东西。既然是自己看准了的东西,只有果断去做了。
一个星期内,要完成租到1万平方英尺的厂房,把旧的厂房退掉,把原来的机器设备搬到新的厂房里,还要购买新设备,把新旧设备安装调试,招聘新的工人并且培训上岗,保证一切事物在一周后正常运转……
这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李嘉诚的伙伴们没有想那么多,都相信李嘉诚的选择没有错,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李嘉诚的指挥下忘我地工作。神话,也就在他们毫无杂念的忘我工作中诞生了,在外商抵达香港机场的时候,他们把最后一台机器刚刚调试完毕。
这位美国商人看完李嘉诚的工厂和产品陈列室以后,感到很吃惊,他认为李嘉诚的工厂完全可以和欧美同类的大厂家媲美。令这个商人更能接受的是李嘉诚的产品物美价廉,马上决定和李嘉诚签订合同。也就是这个美国商人,每年让李嘉诚拿到了北美洲数百万美元的合同,并且成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伙伴。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难以计数的利润,而长江工业公司以及李嘉诚本人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长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不到30岁的李嘉诚,靠自己的自立、自强、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令香港人瞩目的富人了。
成为真正富人的李嘉诚是这样评价自己人生这段路的:
在20岁前,事业的成果100%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勤劳获得。
20岁~30岁,事业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要靠自己的勤劳获得。
一个人在他30岁之前,选择什么,做些什么,几乎决定着他一生的成败。所以,30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也是决定他是一个穷人还是一个富人的关键阶段。
30岁之前的穷人认为,他之所以受穷,之所以不得志,那是因为他缺少机会,缺少运气。如果有了机会,他也会紫气东来,飞黄腾达的,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的。
所以,穷人把运气和机会看得相当重要,认为机会和运气是决定他一生的东西。没有机会和运气,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穷人就坐等机会和运气的到来。
但是穷人永远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机会和运气是产生于一个人的勤奋和努力。
穷人对身边的小事总是不屑一顾,认为小事对自己成为一个富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就不愿意去做,即使做也是漫不经心,不会百分之百地投入,或者是敷衍了事。他认为这一辈子只要做成一件大事情,就足可以使自己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所以穷人就耐心地等待着大事的到来。
小事情不愿意做,又没什么大事情可做,穷人总是很闲的,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做大事情的机会。他可以让自己的一天白白度过,可以随意地打发掉自己的一个月,也允许自己荒废一年的时间。穷人更多的是关注别人,谁成才了,谁发财了,就是不关心自己这一天有什么收获。穷人不经常做事情,就会变得手懒心愚大脑迟钝,整个躯体也随之麻木;有长进的就是更加的浮躁,嘴巴上抱怨的话更多,嫉妒心更强,对世界对时代感到更加的陌生。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大事情可做,即使有大事情让他去做,结果只能是失败。
穷人做一件事情如果是失败了,他会把结果归结于运气不好,自己的命运太背。如果自己的运气更好一点,结果绝对不是这个样子。也正是对运气过分地看中,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结果只有一个,永远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穷人。
仔细打量身边的穷人,他们在30岁之前,无一不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即使是踏实本分的人,也是碌碌无为之人,重复做事,做无益于自己发展之事。要不不做事,要不做事有头无脑。
富人在30岁之前,他什么都不信,不信命,不相信机会和运气。他不会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也不会等待有人把免费的午餐送到自己的嘴边。他认为,一切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通过自己的手脚去做,才会有所改变。
30岁之前的富人,不会因为自己年轻而浪费一分钟的时间,他希望自己的每一小时都有事情可做。在富人眼里,事情没有大小,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至善至美,并从不断地做事情中去学习,去领悟,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
富人不知道抱怨,也不会去抱怨。他相信,要想改变自己的境遇,只有靠自己的双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认真真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他们很清楚,社会不会同情弱者,社会上的人也仅仅因为你是弱者,给你有限价值的同情,对自己命运的改变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一个人靠别人的同情是难有作为的。
30岁之前的富人,不会坐等机会和运气,但他们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经过自己身边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他们会精心地处理好自己的每一天,把握好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们知道,机会可能就来自细节之中。这样,就已经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很结实的基础。
穷人在30岁之前,不会给自己人生打下任何事业的基础。也正是没有事业的基础,所以就不可能有人生的事业巅峰。
打基础,一般来说都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甚至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回报。他们认为,什么大事情,只要有绝佳的机会和运气,都应该是一蹴而就的。殊不知世界上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这样,急于求成就是穷人经常犯的错误。急于求成,不但是浪费大好的机会,对他脆弱的自信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失败。结果就是穷人在失败中选择放弃,否定自己;富人在失败之中选择面对,并在失败中成长。
正因为失败是一个人做事情不可避免的经历,那么失败其实就不是那么可怕的,失败对一个人的事业也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失败以后是否还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
一个失败了的富人,不会把失败看得那么重,他会继续努力,下决心要获得成功,并在失败的结果上认真总结,不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环境和他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寻找不足,发现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不到位,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那么他暂时的失败就不是真正的失败,只是没有成功而已。相反,失败却成了他的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说,失败就是富人展示个人魅力的一个机会。
失败,更是穷人不可避免的结果。做事的时候,要不瞻前顾后,犹豫迟疑,要不就靠自己的想当然。一旦失败了,不是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忙着推卸责任,或者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光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还要让大家也接受他的失败,要求别人对他的失败给予同情。
失败,对穷人也是一个证明,那是他自以为是的证明,证明自己放弃是正确的。他不能把失败变成成功,那么他也不能把自己这个穷人变成一个真正的富人。
如果穷人失去了再去争取成功的勇气和力量,那就是真正地、彻底地失败了。
李嘉诚,是一个从穷人到富人的典范。从他的身上,可以让我们彻底明白,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贫穷,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富有。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自己真的想成为一个富人的话,其实也很简单,那就从今天做起,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相信一切可行,世界上就不存在不可行之事。如果看上去真的不可行,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做到位!做好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敢于选择,勇于放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相信一切可行,不怕失败,用自己的智慧把失败变成走向成功目标的一个台阶,抓住经过身边的每一次机会,那么你即使不能富可敌国,也可以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