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艺术家——1936


1936年/摄影师不详,IC Photo

位于北京永定门内的天桥,从清朝末年开始,就逐渐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民间艺人集散地。曲艺、杂技、武术等各式各样、各门各派的表演大放光彩。

天桥艺人最初只能露天演出,处于风来乱雨来散的状态。直到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桥的表演场地也只能搭棚构建,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于是大棚成了天桥演出的一大特色,每个大一点的戏班都有自己的大棚。相对于大栅栏戏园子里的“角儿”,在这里演出的艺人被称为“上大棚的”。这些“上大棚的”是天桥艺人中混得最好的角色,而最底层的艺人,只能背着包袱拿着表演的家什,行走于街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天桥当时也是鱼龙混杂之地,戏棚为了生存,必须花钱向当地的地头蛇交保护费。如此一来,一般的小混混就不敢来捣乱找碴儿了。

当时,天桥卖艺的艺人“不比衣,而是比艺、比台上的戏”。天桥演员的名气,不是靠吹捧、靠宣传,靠的完全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台上表演的都是真唱真练,可以说五行八作都藏龙卧虎。这些五湖四海的各路英豪,为袖手踱步的看客们带来了新鲜热闹的把戏和欢愉;而这热闹的舞台给这些南来北往的江湖客回报着生计与名声。

1936 年,北平,街头卖艺的盲人艺术家。照片中的这位先生身着一件旧长衫,斜背一个装道具的布包,左手提着锣鼓,右手拿着一根竹竿。虽然只是一位流浪的街头盲艺人,但他还是要穿长衫,因为手艺人靠本事吃饭的体面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