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战争论
- (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 2530字
- 2021-04-01 09:43:43
第十六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如果把战争看成相互摧毁的行为,我们就必定会认为战争双方都处在作战和前进之中。然而,当我们在单独考虑某一时刻时,就会将战争的一方视为在前进而另一方在等待,因为双方的状态不会总保持一样,其相互间的关系也不会保持不变。当真的发生改变时,即在某一既定的时刻,就会对某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假设双方统帅都完全了解这一点,当一方决定即刻行动,那么这同时成为另一方等待的依据。所以在同一个时刻,双方不会都感到前进是有利的或感到等待是有利的。双方之所以不可能同时抱有同样的目的,并非出自对极原理,而是双方统帅定下决心的依据,都是未来情况改善还是恶化的可能性。
即使双方的情况完全相同,或者一方统帅对对方情况不够了解,误认为彼此相同,也不可能会出现军事行动的暂停,因为双方的政治目的不同。从政治上看,必然有一方是进攻者,如果双方都防守就无战争可言了。进攻的一方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达到积极的目的。因此,即使双方的情况完全相同,积极的目的也会促使进攻方采取军事行动。严格说来,军事行动中的暂停同战争的性质相矛盾,两支军队是敌对的,双方必然在不停地摧毁对方。就像上紧发条的钟表分秒不停地运动一样,军事行动本应该一刻不停地进行。但是,无论战争的性质多么残酷,总会受到人性弱点的限制。人们在追求和制造危险的同时又害怕危险。因此,对于战争中出现的这种矛盾,不必感到惊讶。
战史中经常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现象。在实际战争中,为了达到目的并不是不停地推进,停顿和无所作为成了军队的常态,而作战反倒成了例外。这几乎令我们怀疑我们的论点是否正确。然而最近的一系列战争却刚好证明了“这一论点”。法国革命战争充分表明了这一看法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在这些战争中,特别是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局中,战争的热力几乎升至极点,这是武力的自然规律。因此,战争达到这种程度是可能且必然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推进,在战争中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又作何解释呢?如果除了使对方付出同样大的牺牲以外,不想得到任何其他东西,那又何必如此的努力呢?
俄瑞战争
波罗的海作为大西洋深入北欧大陆的内海,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各国海上贸易的交通要道。16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沙皇俄国与北欧大国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制海权发动多次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八次。战争过程复杂多变,直到1788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即位后,出兵进攻瑞典沿岸地区,瑞典海军惨败,战争才宣告结束。
对于一般原理的辩解我们就谈这么多,现在来谈谈它在现实中的变化(指事物性质决定的变化)。引起变化有三个决定因素,它们是内在的牵制力量,可以阻止战争这只钟表走得太快或无休止地走下去。
第一个因素是人性格中的怯懦和犹豫,它们使军事行动经常出现暂停的倾向。这个消极因素是由害怕危险和害怕负责任引起的。因此,在战火的洗礼中,要想持续不断地推进战斗,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推动力。仅有战争目的是往往不够的,如果没有精神作为主宰,没有巨大责任施加压力,暂停就会变成常态,前进就会成为例外。
第二个因素是人的认识和判断的不完美。在战争中,人们很难时刻都了解自身情况。至于敌人的情况,也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加以推测。这就导致以下情况经常发生:等待实际上只对战争一方有利,但双方都认为对自己有利。于是就像前文中讲过的那样,双方都认为等待另一个时刻才是明智之举。
第三个因素是防御的优势。它如同钟表里的制动装置一样,间或中止钟表发条运行。例如,甲方可能觉得自身力量太弱而不能进攻乙方,但不能因此作出结论,认为乙方有足够的力量进攻甲方。如果一方不防御而进攻,那么他不仅会失去防御力量,还会将优势转给对方。用代数形式表示就是,a+b与a-b之差等于2b。因此继而发生一种情况,即双方同时感觉无力进攻,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如此一来,人们就为战争中的谨慎和面对危险而产生的恐惧找到了立足点,并借此来抑制战争固有的狂暴。
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释,在早前战争中为何有长时间的暂停,90%的时间都是在无所作为中度过的,而其中并无任何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待解决。正如我们在前文中阐述的那样,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一方的要求,以及另一方的状况和情绪对战争操作的影响而引起。
而且这些因素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使战争变得不伦不类。这样的战争往往只是一种武装监视,或者只是为了谈判而摆出的威胁态势,或者只是一种缓和行动,更甚是勉强履行同盟义务。
在所有这些场合中,利害冲突微乎其微,敌对情绪几近于无,战争的一方既不想对对方采取过分的行动,也不十分害怕对方,概括地说,就是没有较大的动机驱使他们行动。双方政府下的赌注会很大,而真正的战争所具有的仇恨情绪受到了束缚,于是出现了温和的战争。战争越是不伦不类,战斗的必然性就越小,偶然因素就越多,战争理论的基础就越薄弱。
尽管如此,在这类战争中,才智依然发挥着作用,且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活动范围也更广泛。其中,军事行动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了真假参半的前哨战,毫无效果的部署,以及被后人描述为“科学的布阵和行军”上——之所以这样描述,是因为他们渺小的动机已被忘记,人们无法根据经验从其中提取任何东西。但是,有的战争理论家却在其中发现了真正的军事艺术,从这些古代战争中的佯攻、闪避和短击中,他们找到了所有理论研究的对象,发现智力物质的重要性。在缺乏强大的力量和战斗激情的情况下,智力的作用便当仁不让;而指引强大的力量去迎接和抗击风暴,不正是智力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吗?至于说击剑术式的作战方法,实际上,只有在对方并不强于我方的条件下才能采用。但这种条件可以保持多久?正当我们幻想着这种旧式作战方法稳妥可靠的时候,不正是法国革命令我们震惊,惊破了这种我们自欺欺人的虚假的安全感,将我们从沙隆赶到莫斯科?腓特烈大帝不正是用类似的方法,使安于现状的奥地利人惊醒,震撼了整个奥地利王朝吗?当遭遇野蛮敌人时,那些固步自封的政府所施行的禁锢的军事政策完全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敌人不懂任何法则。于是,任何行动和努力上的懈怠都会使敌人变得更强大。
根据上述原因,可以看出一次战局中的多次军事行动是有问题的。因此,在每一次的流血冲突中,总会有双方都处于守势且互相观望的阶段。一般来说,抱有较高目的的一方会进攻,因为它处于推进的状态,它的观望态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