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书院上课的日子,马叔早早驾了马车来接李南几个到书院去。
天才蒙蒙亮就要爬起来了,吴子山还没睡醒,揉着眼睛哼哼唧唧道:“姐姐姐姐,下次我还来,好不好?”
一副颇为不舍的样子。
“好呀。”李银自是答应了,多个崽子而已嘛,一个崽子是养,一群崽子也是养。
李南打了个哈欠,把磨叽的吴子山推上了马车,“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今日先生可是要点名的!”
吴子山颤了颤身子,想起了被先生点名支配的恐惧,赶紧清醒过来麻溜地爬上了马车,还不忘回头丢下一句话:“姐姐可千万不要忘记弟弟我呀!”
“姐姐你是我亲姐!”
李南:“……”
那是我亲姐好不好?
“姐姐你别听他的!”李南不放心地嘱咐了一句,他真的错了,他真的不该带吴子山回来的,不仅姐姐不保,这家伙还心心念念着要怎么做他的妹夫!
这家伙为了能吃到好吃的简直是不要脸!
送走几个崽子,李银正想着还有两个崽子没起,就准备偷懒煲个粥当早餐算了。
李伯娘却提了一篮子嫩黄的甜玉米来。
“咦,小南他们这么早就走了?”李伯娘见几个崽子不在,暗叹自己来晚了,“本来还早早去地里摘了甜玉米回来,想着赶紧拿过来让你做了,给他们带路上吃呢,这甜玉米刚好可以摘来吃了,又嫩又甜,你们尝尝鲜。”
“书院统一吃早饭,他们都去书院吃。”李银谢过,接了篮子。
“这书院真是不错!”李伯娘感慨了句,随即又想到这书院虽好,但怕是价钱也不便宜,“你的钱还够不够?不够就和我们说啊,不要不好意思。”
“够的,之前爹爹在钱庄给我们存了一笔银子。”李银想了想,还是把这个情况说了,未免伯娘她们担心。
“还用你说,我们早就想到了,你爹爹不可能不留后手的……”李伯娘含糊说了句,虽然早前就猜到了,但钱庄有钱庄的规矩,二堂弟走了有一年,若真的在钱庄存有银子,钱庄的人自然会找上门来的。
只是若银丫头还是从前那个样子,这笔钱就算到了她手中也是让人担心的。
好在银丫头真的如那位算命先生所说,开窍长本事了。
李家几个孩子也被她养得好好的,甚至李南、李佳还去了齐山书院。
李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二堂弟若泉下有知,该放心了吧。
李银斟酌着语句,把二堂嫂的事情说了。
“什么?”李伯娘高声喊了句,惊得院子里的小鸡四散跑开了!
“这王氏真的上门这么说?”李伯娘依然有些不敢相信,这王氏怎么好意思?
就她那娘家弟弟,可是鸡狗都嫌的,她怎么敢厚着张脸皮凑上来?
看着李银点了点头,李伯娘深吸一口气,“银丫头,你放心这可不是伯娘的意思,伯娘回去定好好收拾这王氏,她的日子过得真是太舒服了!”
李伯娘看着这个院子,哪里还能不知二儿媳娘家打的什么主意?
不就是听闻了传说中二堂弟留了一笔钱?
再不济,可还有这个大院子呢,这可是青砖瓦房!
李伯娘本越想越气,见李银还一副担心她的样子,气反倒先消了一半,“行啦,我先回去了,你放心,王氏肯定不敢再上门了,以后你也不用对她太客气,没得让她更贪心了!”
李银点点头,就是因为有这层亲戚关系,她才觉得不好处理,索性还是老老实实跟伯娘说吧。
送走李伯娘后,李银挑了几根玉米,玉米外皮和玉米须都被伯娘拨得干干净净的了,用流水冲洗了一遍后,就放蒸笼里上锅蒸了。
又洗了三个鸡蛋,放进陶罐里煮熟。
自从知道李家村有人家养的水牛产仔后,李银干脆付了银子,让那人家日日送些水牛奶过来。
水牛奶放了茉莉和杏仁去腥味,烧热杀菌后,再放了点糖调味,等晾凉了刚好李甜和李宝也起来了。
早饭就是蒸甜玉米、水煮鸡蛋和水牛奶。
李宝双手捧着嫩黄黄的甜玉米,一排一排啃得干干净净的,还不忘点点头道:“好吃,四儿最喜欢吃玉米了!”
李银也觉得这甜玉米的味道真的不错,从前在修真界可没吃过这玉米,虽然用手拿起来啃这种吃法不太斯文,但嫩嫩的又略带甜味,不知不觉一根玉米就啃完了。
“也只有伯娘舍得把这种嫩嫩的玉米给我们吃了。”李甜也觉得好吃,每到玉米刚成熟的时候,伯娘都会给她们送一篮子甜玉米来。
“怎么说?”李银问道。
“姐姐你忘啦,这玉米是从别的国家传进来的,比稻米都高产呢,村里很多人家都要磨成玉米粉充作粮食吃的,很少像我们这样这么嫩就掰来吃了。”
“哦,原来是这样。”李银从原身的记忆中找了找,发现这李家是没有田地的,米面粮食都是买来吃的。
说到粮食,李银自然就想到了她后院种的小菜苗,之前等不及了,李银便刻录了个聚灵符,期望那些小菜苗能快快长大。
虽然这俗世灵气稀薄得很,但也不是没有。
这不,有了聚灵符加持,一些小菜都可以吃了。
葱姜蒜韭菜啥的都长得郁郁葱葱的了,李银神识铺展开来,一边对着各种记忆,知道了这菜园子种有辣椒、西红柿、茄子、南瓜、菠菜、葫芦瓜、丝瓜、胡萝卜,考虑到葫芦瓜和丝瓜的特性,李银便去山上砍来了几根竹子,搭了个简易的架子让丝瓜苗等可以顺着杆子爬上去。
后院忙活了一阵,李银想着快到中午了,但午饭还没开始做,便拿了银钱溜达到了村中的肉铺,买了排骨。
路过那卖豆腐的人家,一问还有米粉卖,索性今天中午就煲个汤嗦粉算了。
卖豆腐的人家姓张,张婶笑着接过铜板,她最喜欢做这李家的买卖了,从前这米粉都要拿到镇上去卖,村里人也不是不卖,只是都喜欢讨价还价的,就几个铜板的事,而且在村里都日日见的,这生意不做吧伤和气,做吧自家又容易吃亏,不是所有的人家都像李家这么爽快给钱的。
虽然李家不过是个大孩子当家,可她看着啊,这李家的日子要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