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台岛风物志
- 蒲苔岛村公所 万兴之友 《蒲台岛风物志》工作组
- 821字
- 2021-07-16 10:20:39
第二章
居民
蒲台島早期居民少部分是客籍人士,其他是漁民。據島民憶述,客籍人士早於清朝中期到達蒲台島,包括余、何、溫、陳、彭等五姓。他們聚居於山上的長石排、山寮、北流、中間村等,以種植為生,人數很少。島上近灣仔碼頭對上,即今天坤記士多附近還有些農地遺蹟。當時農作物大多數售予漁民,有時亦會拿到赤柱販賣。這批客籍人士即為蒲台島的原居民。後來因為生活困難,他們逐漸離開蒲台島。現今長石排、北流、山寮、中間等村,已全部荒廢。據島上原居民溫祥憶述,其祖上定居於山寮村,他小時候該村只有三戶人家,而他在二戰後離開蒲台島,到九龍定居。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曾欲以南丫島的丁地來交換他在蒲台島的土地,因為種種原因,溫祥未有答允。
蒲台島的南面是今珠海市的擔桿列島,擔桿列島與蒲台島之間的擔桿水道,魚產豐富。百多年前不少原在深圳、蛇口、赤灣一帶的漁民,逐漸來到蒲台島捕魚,繼而停留在蒲台島,部分更在島上的大灣及灣仔等海邊覓地搭建簡單的棚屋,成為今天島上的居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蒲台島水陸居民達二千多人,分佈於島上的灣仔、大灣,或居於漁船上。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亦有採集及售賣紫菜、昆布等產品。早期亦有很多漁船停泊於大灣。以前蒲台島水域盛產馬友、膠魚、牙帶等,不同種類的魚附近隨處可見。海邊有很多罟仔艇,用大光燈捉魚。近年魚穫大減,估計海魚未游至蒲台島水域,已被完全捕獲。
蒲台島簡圖
由於漁業的沒落,漁民減少,而另一方面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政府在港島南區發展公共屋邨,原居住島上的居民紛紛搬進港島南區的公共屋邨,並且不再以捕魚為業,部分轉業為遊艇船員,或在岸上工作。島上居民因而大減,只在島上有節慶時,原來的村民才會返回島上。現時島上常住人口不到二十人,並以長者居多。每當假日,少部分村民回到島上售賣土特產,亦有原島上居民返回島上度假。
早期大灣的簡陋木橋
英軍協助興建的木橋
今天的混凝土橋
1950年代的大灣
1961年的大灣
1973年的大灣
圖左的廟角至圖右的大灣
1973年剛由英軍協助建成的蒲苔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