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自由系列2:上车必杀技
- Fanny Mok
- 3477字
- 2021-05-20 11:25:10
儲錢、儲錢、儲錢!——6 sigma
有錢不是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買任何東西之前都需要錢,就算是李嘉誠,第一桶金也是辛辛苦苦儲回來的。然而數百萬元是如何有系統和有效率地儲起來,如何記錄中間的過程呢?如何知道自己跟上了自己訂下的進度與否?買樓就像是一個大project,應該怎樣籌備呢?
為了解決儲錢問題,中學的科目,中、英、純數、應用數、物理、化學、生物,幾乎沒有一些概念可幫得上忙;到了大學,會計、經濟、管理、市場學,也好像沒用得上的地方。
不過,我卻發現工程學的6 sigma(6σ)思考模式,可用在儲錢思維上。
相信有不少讀工程系的同學有聽過6 sigma,它是一種追求零缺憾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和市場佔有率的思考模式或管理方法,而DMAIC模型是實施6 sigma的一套操作方法。
DMAIC模型如圖所示:
在解釋這個看似複雜的模型之前,我們先看看兩個故事。
阿Yan與父母住在佐敦,目標是找上車盤,他卻只在每日回家時留意佐敦區的地產舖,他的世界彷彿就只在那一道道貼滿樓盤廣告的玻璃門外,資訊如此片面,選擇自然很少。其實阿Yan做資料搜集時,不應只局限在佐敦區,應放眼全港的上車盤,第一步先不作篩選,像人口普查一樣,逐個上車盤「拜訪」,這樣做除了比先前的方法一下子多了很多選擇,還可以讓阿Yan檢視一下從未去過的地方,你的成交資訊來源不再只來自冷冰冰的地產舖玻璃門,甚或報章雜誌,而是親身體驗當地的環境,包括街市、食肆、休憩用地這些於生活不可或缺的地方。
另外一個是筆者自己的故事,我自小在元朗長大,公司卻在柴灣,當時男朋友在西環長大,公司在將軍澳,那麼我們買樓的時候應選擇哪裡呢?我們根據住處和公司的地點,計算最方便大家的距離,先留意奧運站的君匯港、長沙灣的四小龍「宇晴軒、昇悅居、泓景臺、碧海藍天」,再到紅磡的海濱南岸、土瓜灣的傲雲峰等等……首先是由大型屋苑入手,繼而向單幢物業進發。睇樓次數愈多,收集到的數據愈多。
以上兩個故事,其實都是用了6 sigma中Measure的思維,讓我們逐個來看看6 sigma的思考方法:
•D(Define)——界定
我們先再細看Yan的個案:
Yan已有目標,但是目標未算清晰,因為缺少了完成目標的時間,例如:
a)首選是30歲前要儲蓄足夠首期上車
b)次選是33歲前要儲蓄足夠首期上車
Yan已工作3年,資金卻只有$70,000,即是說平均一個月只儲得($70,000/3/12)=$1,944,如果不透過6 sigma去改變現在的儲錢模式,買樓遙遙無期,如果按照目前情況而不改變,他到30歲時只有$70,000+4*$1,944*12=$163,312;而到33歲只有$70,000+7*$1,944*12=$233,296。
幸好Yan在26歲時接觸了「界定」的思維,他便知道要鎖定自己的目標,再調整自己的儲蓄習慣,這是邁向買樓的第一步。
•M(Measure)——量測
Yan覺得自己的夢想很抽象,不知如何實現。量測是一個收集多種數據的過程,為量化分析做好準備。
今年是2015年,我建議Yan做點功課,搜集由今年計起前半年的上車盤成交價,所以料搜集日期應由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而當中必定要包含港九新界的上車盤,不能只局限於某一地區。這個附加條件用意是量測數據更廣泛,取得資訊更全面。
透過上述資料可初步了解,若Yan只求上車,現在樓價大約$330萬。若用九成按揭最低門檻,首期要$33萬(包括按揭保險),裝修家俬大概是$20萬,結婚$20萬,再預留人工的加幅未達到承造九成按揭的最低入息要求,額外再預備$33萬,必要時用作首期,轉做八成按揭,這樣加起來便是約$100萬。換言之,阿Yan最基本是要儲$33萬,若能儲至$100萬,就是最能防守的金額了。當然每個人的目標有異,所以大家應為自己度身訂造一個已量化的儲錢目標。
用「量測」的思維,Yan搜集廣泛的數據資訊後,就更具體地清楚自己究竟需要儲蓄多少來達成目標,有數據在手,「上車」不再是從前虛無縹緲的幻象了。
•A(Analyze)——分析
儲蓄能點石成金,但非一朝一夕。分析是找出每月「必需」支出的過程,從而進一步鎖定每月的目標儲蓄計劃。以下是常用的魚骨圖(Fish Bone Diagram),通常是分人(man)、機(machine)、物(material)、法(method)、環(environment)簡稱「4M1E」,從五個大方向去思考,先圍繞大方向,再分支向細方向想。
我們回到阿Yan的故事,他的人工是$17,000,以往也有儲錢習慣,但是儲錢數目就很隨心,有時儲得多有時儲得少,所以他也答不出平均每月儲多少錢,而這些錢究竟花了在什麼上。他工作了3年,儲到$70,000,我以此計出他平均每月儲$1,944,為了更了解他「必要」的費用,我用以下的魚骨圖(Fish Bone Diagram)助他分析。
做完這個分析後,他知道自己每月的必需使費只是$8,210,原來他每月其實可以儲到$8,790,如果撥$790作其他突發用途,每月也可以儲$8,000,這與$1,944,相差了$6,000一個月,以3年來計,他少儲了$6,000*12個月*3年=$216,000!他大嘆假若一畢業就認識我,他的上車旅程便不一樣了,今時今日,他應該儲到$8,000*3*12=$288,000,已經可以開始學習選擇物業而不是在學習儲錢了。不過,現在開始增加儲錢的數目也不遲,到30歲,阿Yan還是可儲得$50多萬:
現在又讓我來談談當年自己的儲錢經驗。我剛畢業時只有21歲,相當年輕,所以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北上闖一番事業。那一年是2005年,剛過了低谷的SARS期,人工再加上回大陸工作的津貼,只有$12,500。所以從上面的魚骨圖來做分析,我只選取了必需使費,把「想要」的東西先擱置,餘下的便是家用$5,000、MPF $600、衣服、膳餐和交通共$1,900,每月儲蓄便是$4,500。假若我和男朋友一同合力建家,大家的目標一樣:
二人一起儲錢,雖然每人每月只是儲$4,500,十年後就有$100多萬了
利用「分析」的思維,最重要可以認清自己的儲蓄能否達到第一步Define後的目標,很多不必要支出我們都可以節省一點,那麼離「上車」又再近一點了。
•I(Improve)——改進
用魚骨圖分析後,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已慳無可慳了,所以除了節流,我們還可以開源,加快儲蓄成效,減低上車年數。
大家不難想出如果加人工便能增加收入了,除了這樣,還有什麽辦法呢?當我們再看多一次魚骨圖,不難發現,我們可以用投資的方法來改善儲蓄。投資也是支出,但也可能是收入來源,其他支出卻沒有轉化為儲蓄的可能。
讓我們小心假設,大膽求證:如果每年加$1,000月薪,再加上大約9%的投資回報,阿Yan 30歲時便可以在儲得$80萬。
這個目標其實不難達到。因為剛出來工作起薪點較低,距頂薪點還有很遠;年均增長9%的投資辦法也不難找,一般債券、有增長的股票、基金均能做到。這些投資其他方面的心得,將會在第二本書再跟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聽過愈早開始理財,命運便會愈快改變,但到底差別有多大呢?假設阿Yan在畢業時已經認識我,或他自行領悟Six Sigma的儲錢方法,同樣是26歲,但他已經會多儲了$14.6萬。
用上「改進」的思維,我們便知道儲蓄以外,我們還可以更進取,撥一些支出去投資,要得到比通脹率高的回報,其實不難。
•C(Control)——控制
將變數控制在自己許可的範圍內,這是最艱難的步驟。
加了人工,有誰不想獎勵自己?男的可能會買相機、模型和遊戲機,女的可能會買衣服、鞋和化妝品。我也不例外,若我的投資回報超過18%,完成了兩年的使命,我也偶然會買東西獎勵自己,而不破壞原本訂下的計劃。堅持是一樣說易行難的事。
大學畢業後,有一次中學同學聚會,好友欣欣問:「為何4年前中七你穿這件衣服,現在四年後又是穿這件衣服呢?」
我笑著回答:「因為這件衣服還好好,重點是我好想買樓結婚,廣告都有講『慳得一蚊得一蚊』,雖然買多件衣服不是很多錢,然而箇中意義便很重要了,將訂下的目標持之而恆,不鬆懈,不給自己藉口,我相信很快便會願望成真。」
我每次購物均有一張清單,因為我希望只買必需品,恐防被折扣吸引,在賺到第一桶金前少買奢侈品。那時我很少用信用卡,因為信用卡很容易令人買下「想要」而不「必要」的東西,先簽卡後付款的引誘又不是人人可以抵抗,我年紀尚幼,還是少用為妙。
人的表現很難像機械一樣穩定,所以要找出自己每月儲蓄目標不難,投資偶有收穫不難,要時刻表現穩定才是最難、最重要一步。
總結: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大家一起坐言起行,從今天起按照上面五個步驟定下目標,儲下人生第一桶金,我相信「人人皆可成佛」。
如果政府今天再派每人$6,000,你會怎麼使用呢?買衣服,去旅行,買iPhone,投資或是儲起來呢?你怎樣投下你的每一元,便有怎樣的結果。我們每分每秒都在選擇。
讓我們再次回到阿Yan的故事。阿Yan聽我分享過我的故事後,他審視自己,過去3年都缺乏「控制」這個元素。如果當初他懂得「控制」,整理過去3年支出,到了26歲的今天,他已經有$30萬,而不是現在的$7萬了。然而,阿Yan恍然大悟的那一刻,面上展現的不是自責的愁容,而是充滿希望的眼神。我想是因為他明白,過去無法改變,但善用「6σ」這個符號,將來的一生卻可好好改進自己的理財計劃了。
阿Yan現在根據「6σ」,自己訂立了一套方法管理自己的財政,我從2015年1月至4月持續觀察,他的銀行戶口展示的賬目餘額是這樣的:
我知道我的勸說沒有被丟進大海,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阿Yan一樣,今天起開始訂立自己上車第一步的儲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