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与承传(二):南来诸校的口述故事
- 梁操雅 丁新豹 罗天佑 罗慧燕编著
- 2001字
- 2021-05-20 11:26:55
引言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理女士於1872年在廣州創辦的真光書院,是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第一所女子教會學校,推動了女子教育的發展。那夏理(Harriet Newell Noyes, 1844—1924),美國長老會(The Presbyterian Board of Mi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女傳教士,1868年赴華傳教,1872年在廣州創辦了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第一所女子教會學校真光書院(True Light Seminary),親自管理校務,1923年回國,翌年病逝。
1844年,那夏理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父母俱為虔誠的教徒。那夏理很小即信主,13歲立志長大必到不識上帝之地方服務。其兄那夏禮(H. V. Noyes)來華比其稍晚,後創辦廣州培英書院;妹妹那大姑(Martha Noyes)日後亦來華施教佈道,初在真光書院助那夏理管理校務,後與廣州博濟醫院院長嘉約翰醫生(John Glasgow Kerr)結婚。
1868年1月,那夏理奉美國長老會委派抵穗。到達廣州後,她每天用大量時間讀中文、學粵語,不久就能說流利的廣州話。這為那夏理施教佈道掃除了語言障礙。那夏理逐漸意識到應建立一所女子寄宿學校以便於傳教。這有兩個優點:一是有了一個固定的佈道場所,對一群固定的聽眾作系統的傳道;二是基於中國人的男女禮防觀念,應由女性向女性傳道,利用學校訓練本地婦女作佈道者,由中國人向中國人佈道會取得最大效果。在那夏理建立真光書院之前,在廣州並無一所女子教會學校。
真光書院和循道會所設的淑正學校幾乎同時建立,成為華南地區最早的女子教會學校。1872年6月16日,經那夏理親自選址,規模完備的真光書院在廣州沙基的容安街(又稱金利埠,今六二三路)舉行落成與開學典禮。當時的招生對象除了未成年女子之外,還包括中老年家庭婦女。為吸引學生前來就讀,學費、膳宿費,以至衣服、零用金等,概由學校支付。到八十年代中後期才酌情收取部分費用。課程包括《聖經》、教義問答、教會歷史等。第一期學生只有六人,包括三名已婚婦女,設女童班與婦女班,三年畢業,至1878年增至30餘人。1875年,書院校舍因火災被毀,重建的校舍面積狹小,那夏理決定遷校至仁濟街(今中山第二附屬醫院門診部),並利用差會的匯款購地興建三層新校舍。
那夏理為書院取名「真光」,乃源自《聖經約翰福音》:「那光是真光,照亮世上一切的人」,蘊涵着那夏理希望通過真光照亮蒙昧黑暗的社會的願望,由真光學生人數按年增加可反映當時國人已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及思想。
繼承那夏理的是劉心慈。劉父是廣州仁濟堂的第一任長老,母亦為教徒。劉心慈7歲入讀真光,後和母親同時被聘為真光教師,時年僅13歲。劉心慈在那夏理的悉心教導下,逐漸成為她的得力助手,成為真光不可或缺的一員。劉在那夏理離開真光、歸國頤養之後被聘為真光書院的校長,其兩個女兒日後也成為真光書院的校長,為真光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劉心慈在退休後著《真光光榮簡史》一書,為研究真光書院歷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真光校祖那夏理女士(左);羅劉心慈校長(右)。
1881年畢美意女士到真光任教,教授算術和體育,首次將西方教育模式引進真光,書院開始呈現近代學校雛形。教職員亦逐漸增加,教材由英文譯為中文,國文、音樂等成為基本科目,同時還開設數學、地理、天文學、化學、歷史、哲學、歷史與神學等課程。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書院不再開設中國傳統女學課程,表明培養學生的目的已由賢妻良母轉變為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女性。在新課程的引進中,值得注意的是體育課程的開設。當時的社會習慣,體育課程開設時並不順利,可謂一波三折。最初體育課程由洋教員教授,學生皆恥為之,言為西洋風尚,且曰:「挺胸直腰,手舞足蹈,粗魯無禮,非女子所宜也。」此種局面直至1911年劉心慈女兒羅有節由嶺南學堂畢業回到真光書院任教後才有所改觀。
1916年,那夏理回美休假,與美北長老會協商,並得美國捐資建白鶴洞真光,1917年落成,由祈約翰任校長。其後因教育部規定,私立學校必須各教育行政機關呈准立案,且校長和校董會主席必須由華人出任,因而真光聘麥廷錦任白鶴洞真光校長。隨中學部遷白鶴洞,仁濟路真光續辦小學,1938年增設初中,惟因教育部規定,同一市區不可有同名同級的學校,遂改名為真中中學,自此廣州有兩間真光,一稱「白鶴洞真光」,一稱「仁濟路真光」或「長堤真光」。
1935年,為培育香港僑胞子弟,廣增中學生源,真光決定南來在香港開設分校。1947年,學校增設中學部,翌年易名為香港真光中學,1950年獲香港政府撥出大坑道公地建校舍,1951年真光由堅道遷往大坑道。此外,由於戰時白鶴洞真光曾遷校至港島肇輝台,馬儀英於1949年受命到港澳視察,選址供已遷港澳的真光學生得以繼續學業,結果選定九龍塘窩打老道為新校校址。經數十年的發展,現在香港共有四間真光,分別位於港島的鴨脷洲、大坑道,九龍的九龍塘及窩打老道。
新中國成立後,廣州市學校在1953年全部改為公校,並大率以數字命名,且不再只收女生(或男生)入讀,亦不可有宗教氣氛。長堤真光易名為廣州市第九中學,白鶴洞真光改稱廣州市第二十二中學。至改革開放後,經真光昔日校友四出奔走,卒於1984年復名。
早期真光學生(1909年)
1936年真光教職員在真光院(即懷素堂)前留影
白鶴洞真光正門
仁濟街校舍校園
真光受訪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