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秋節
- 文化随赏2:中国风俗&人物符号
- 冯骥才
- 1268字
- 2021-03-11 15:17:12
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而稱為“秋節”、“八月會”。此外,還有“月夕”、“月節”、“拜月節”、“團圓節”等諸多稱謂。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源於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源於秋季拜土地神的風俗。而民間又有嫦娥奔月、唐玄宗夜遊月宮等種種傳說。
唐玄宗夜遊月宮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興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守衞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當此際,忽聞仙樂陣陣,清麗奇絕,婉轉動人!玄宗素通音律,遂默記心中。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妙音,自己譜曲編舞,遂成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民間也有“秋暮夕月”的風俗。祭月是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中國各地至今遺留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至1566年)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民間視月為神,稱為月姑、月宮娘娘。祭月的方式各地不盡相同,供品也豐富多樣。北方多用梨、蘋果、葡萄、毛豆、雞冠花、西瓜,南方多用柚子、芋頭、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中秋之夜,當月亮升起後,燒頭香,婦女先拜,兒童次拜。民間有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節也被稱為“女兒節”,或許正是由此而來。
賞月的風俗源於祭月。民間中秋賞月約始於魏晉,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民俗,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的另一重要風俗是吃月餅。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原是祭拜月神的供品。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到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愈來愈精細。如今,月餅已經成為一大產業,品類繁多,風味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各地人們喜食。
嫦娥
原稱姮娥、常娥,是中國神話人物,美貌非凡,温柔賢慧,為后羿之妻。神話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處所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淮南子˙覽冥訓》說:“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又《太平御覽》卷四引張衡《靈憲》記載:“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或說嫦娥奔月後居住在廣寒宮,有玉兔和吳剛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