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認識中國的文化符號
- 文化随赏1:中国自然&人文符号
- 冯骥才
- 1231字
- 2021-03-11 15:17:13
認識一個國家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例如去讀一本寫得很好的歷史書,或者走進豐藏歷史文化的博物館。本書所採取的,是最簡單直接的媒介——文化符號,屬於中國特有的文化標記。
對於一些巨大的事物,像是國家、民族,乃至於城市,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本身就是一種公認的存在,是最直接的認識切入點。然而,能成為國家文化符號的事物無所不包,其中有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與歷史建築,有罕世絕倫的藝術珍品,有名貫千古的風流人物,有特立獨行的民風民俗,也有得天獨厚的山川奇觀。它們從不同側面顯現着一個國家的精神,或情感、或智慧、或審美、或個性。反過來,它們又是我們認識一個國家的具體憑藉。應該強調,符號不是人為刻意製造的,它是歷史積澱和選擇出來的。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華,是最深刻的內容最鮮明地外化。愈是博大和深厚的文明古國,它的符號就一定愈多、愈豐富和燦爛。符號的燦爛是文明的燦爛之使然。
在選編這套書時,我們發現無論從哪類符號放眼看中國,都是一片崇山峻嶺和奇花異卉。例如我們一想到泰山,那些舉世皆知的名山與奇峯,如黃山、廬山、五台山、峨眉山、長白山和珠穆朗瑪峯等等就會魚貫而至;一想到敦煌,那些光照全球的中華瑰寶,如雲岡、龍門、樂山大佛、絲綢之路、周口店、兵馬俑、《清明上河圖》等等隨即撲面而來;一想到那個獻瑞呈祥的福字,那些帶着華夏生活濃濃情味的春聯、鞭炮、剪紙、財神、壽星、八仙、舞獅、龍舟、摺扇、算盤、如意和文房四寶等等,便一下子五彩繽紛地把我們包裹其中,一樣也不能拒絕。因為這些“符號”在我們的生活中一樣都不能缺少。我忽然想起一位韓國文化學者曾對我說:“世界一半的文化遺產在中國。”
這是由於我們的歷史悠久而豐富,地域遼闊並多樣,民族眾多又各具特色。最重要的是,我們華夏先人太富於創造力和想像力,對生活傾注過多的情與意,才使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如此珍貴的經典、如此豐繁的符號。其實符號就是一種遺產、一種財富和無價寶。當然,這就給我們選擇這些符號帶來難度,而選擇的目的和標準便是首要的了。
這套書是一套“認識中國”的書。它是給誰認識中國的呢?
一是給外國人。從符號認識中國,可以一下子就看到中國的特徵。符號是走進中國文化的入口。為此,我們要給外國朋友選準選精這個入口,不叫他們“迷路”。
二是給我們自己。通過對自己國家各種文化符號的重新了解,可以清晰地把握住自己國家的文化整體,看清自己國家的文化形象,以及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博大與燦爛。故而在符號選擇上,既要注重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又要關照國家文化形象的整體性;既要總攬各類符號,又要選其精粹,避免蕪雜與漫漶。一本編集國家符號的書,不是風景名勝大全、人物大典、文物圖錄、風物精要,而要確實能成為一個國家某一側面的徵象。當然,符號的類型不同,“體量”與差別很大,有的像長城與孔子,聲名齊天;有的卻有地域特殊性,如開平碉樓,不一定人人都聽過見過。但有兩種符號是必須有的:一是世人皆知的,一是世人皆應知的。這樣才能鮮明又充分地認識一個國家。
馮驥才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