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 司聃
- 886字
- 2021-03-12 15:39:41
导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神宗朝,苏轼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新党与旧党的党争牵连,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捕,继而入台狱,此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高太后执政,苏轼先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元祐八年(1093)后,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执政,苏轼又遭贬黜,暮年被贬于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苏轼获大赦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极其巨大,得到后人的一直推崇。苏轼诗歌想象丰富,奇趣横生,妙笔驰骋,文思如潮;在词学创作方面,以诗文句法入词,气势旷达豪迈,对词格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后世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功力扎实,才情奔放,散文如行云流水,挥放自如,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苏轼的画开创了文人画的新道路,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在画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书法也极具开拓性,不同于唐人的法度严谨,苏轼的书法有着自然素淡、浑然天成的美感。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因为他是不世出的全才,更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将自己的深厚学养与人格魅力倾洒在所有他曾驻足的土地: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处江湖之远,为善一方。即使在他生活困顿的贬谪时期,也有许多利民事迹:被贬黄州时,苏轼发现民众有“溺婴”恶习,写信告知鄂州太守朱寿昌,建议对无力养儿的穷人予以救济。献计献策之外,苏轼身体力行,在黄州成立“救儿会”,拟订章程,向富人募捐。被贬惠州时,他倡议筑堤建桥,并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等工具。晚年被贬海南儋州,苏轼有感于当地人蒙昧落后,从思想上开导他们,“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若无高尚伟大的人格,便写不出高尚伟大的文章。苏轼正是以文学之天才、高尚伟大之人格流传于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