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抽动障碍的共患病

共患病(comorbidity)亦称共病、同病或合病,由美国耶鲁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专家Feinstein AR于1970年首次提出,系指同一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且相互难分主次、缺乏必然因果关联关系的疾病。临床上共患病的概念主要用于研究精神病学领域的“一人多病”现象。对于躯体疾病,由于更多地强调症候之间的因果关联,因而较少应用这一概念,而多用伴随疾病来描述类似现象。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II,DSM-Ⅲ)首先提出疾病多轴诊断的概念,建议根据描述病情的需要,可同时作出多个诊断;国际疾病分类体系ICD-10也建议,可以根据概括临床特征的需要同时记录多个诊断。共患病概念的建立为临床客观描述疾病的复杂表现提供了便利,尤其适用于共存多种综合征,而相互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难以确立的患者。尽管对于共患病概念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定义和标准,但近20年来在精神病学领域开展了对共患病现象的大量研究,显著提高了对于该领域复杂病例的诊断与处理水平,深化了对同一患者所共患的多种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某种疾病的共患病可以改变这种疾病的基本临床特征,如生存年限、预后及致死率等。
近年来,已逐步认识到与抽动障碍相联系的一些心理行为障碍,其轻重程度不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只表现躁动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等。重者则表现为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ies,LD)、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ED)、品行障碍和暴怒发作等。有研究报道,在包含3500例抽动障碍患者的多国数据库中,约12%患者仅有单纯抽动症状,大多数抽动障碍患者合并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障碍。另有研究报道只有8%~12%的Tourette综合征患者不伴有共患病。通常约半数以上抽动障碍患儿伴有1种或1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及品行障碍等。抽动障碍共患病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通常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暴怒发作、学习障碍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而强迫障碍和自伤行为发生率则女性多于男性。这些共患病为抽动障碍整体的一部分,是抽动障碍功能损害的来源,增加了疾病复杂性和严重性,可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有时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已好转或缓解,而共患病却十分严重,甚至成为临床主要矛盾。在持续到成年期抽动障碍患者中,部分患者的病情复杂而预后不良,这些不良预后的患者通常与抽动障碍共患病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