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蠊缨滴虫病
蠊缨滴虫病(lophomoniasis blattarum)是新发现的一种人体寄生虫疾病,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近年来的报道越来越多,并非像以前认为的是“少见病”。我国最早于1992年报道了第一例蠊缨滴虫感染的患者,目前累计病例已近100例。
一、病原学
蠊缨滴虫病原体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超鞭毛虫目、缨滴虫亚目、缨滴虫科、缨滴虫属、蠊缨滴虫。滋养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体长10~45μm。一端有成簇的多根鞭毛,做旋转或左右摆动。虫体前端的鞭毛长5~18μm,有40~50根,排列成环状,成簇生于顶部,一束原纤维从体部向后延伸形成花萼样结构,包围鞭毛区、核和副基体。“花萼”沿纵向开裂,延伸至尾端。该虫可形成包裹,随蟑螂消化道分泌排泄物排出散布在其活动范围内的环境中。
一般认为蜚蠊或白蚁是此原虫的宿主,蠊缨滴虫主要寄生于此宿主消化道,通过食入或吸入等方式侵入人体的上呼吸道及肺组织中,引起呼吸系统症状。蠊缨滴虫进入支气管后,分泌一些特殊物质,使虫体紧粘于支气管黏膜上。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原有呼吸系统疾病时,虫体迅速繁殖,虫体及其分泌物可使宿主IgE、SIgA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和器官移植者易感染此虫引起机会性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感染
多数患者呈现“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主要表现为:①畏寒、发热,体温37. 5~39℃;②咳嗽,咳少量白痰或黄脓痰,有些患者脓痰有腥臭味,也有痰中带血丝和血痰,咳嗽呈阵发性;③胸闷、胸痛、气急,或哮喘发作;④肺部体检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哮鸣音,呼吸音减弱或呼吸音消失,胸腔积液患者叩诊局部呈浊音。
2.鼻窦及尿道感染
前者表现为上颌窦及颞部疼痛。后者表现尿道内有不适感,偶有刺痒、疼痛,无明显尿频、尿急症状,时有低热。尿液可查见大量蠊缨滴虫。
3.机会性感染 (1)肾移植后蠊缨滴虫病:
肾移植者发生蠊缨滴虫肺部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严重抑制有密切关系。肾移植患者的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在早期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均表现为发热和胸部平片上的双肺局限性炎症渗出性病变,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呼吸道症状,与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有显著不同。随着病情进展和(或)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和动脉氧降低。
(2)其他原因致免疫功能下降伴蠊缨滴虫病:
所有患者中,中、老年蠊缨滴虫病占多数。主要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蠊缨滴虫寄生,引起相应疾病。部分患者常伴有细菌、病菌、真菌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
三、诊断与治疗
临床诊断较难,极易延误诊断,只有痰液镜检或经支气管镜采集标本涂片在显微镜下找到蠊缨滴虫是确认依据。但有以下情况者要警惕蠊缨滴虫感染:①迁延不愈的咳嗽、哮喘,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若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应当警惕;②肺炎、肺脓肿患者,正规抗感染治疗无效,用常见病或原有基础病难以解释者;③老年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对于这些患者,应反复多次的痰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以获取病原体。
四、治 疗
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注射,或复方磺胺甲 唑口服,可达到有效的除虫目的。但也有治疗无效的报道,还有个别报导,用甲硝唑治疗无效后用抗寄生虫药米帕林治愈。在杀虫治疗时应注意有无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感染严重者,可适时行气管切开术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邓维成 蒯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