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皮肤(黏膜)利什曼病
皮肤(黏膜)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主要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全球约有90%的病例分布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巴西、秘鲁)。黏膜皮肤利什曼病主要导致渐进式鼻腔、口腔、喉及附近组织的黏膜破坏,严重者可致毁容。病情恶化者可能在最初皮肤溃疡自愈后数年出现。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黏膜)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中亚、中东、北非和南美洲的北部。潜伏期短,最短只有15天,开始为无痛的小结节,但奇痒,后成一圆形浅溃疡,有明显的边缘,形似“陨石坑”样。常发生于腿部。一般此溃疡在6个月内愈合。严重者鼻中隔、喉和气管的软骨都有损伤。由于病变主要在上呼吸道,病变部位溢出的分泌物流入气管后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阻塞而致死。有些患者在皮肤溃疡自愈后数年发生病情恶化。
在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处查到原虫,可确诊皮肤(黏膜)利什曼病。一般在患者早期易查见利什曼原虫,而晚期患者一般不易查见,可用培养法检查。对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黏膜利什曼病多用五价锑及喷他脒治疗,但对发生转移或弥漫性皮损者治疗较困难。
(邓维成 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