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与流行态势
寄生虫病是一类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常见而多发的生物源性疾病。迄今,全球发现可感染人体及传播疾病的寄生虫有300余种,其中我国有232种。寄生虫病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临床上所见虽以腔道损害或器官病变或占位的慢性病例为多,但有不少种类可出现急性致死(如急性血吸虫病、恶性疟疾凶险型、急性旋毛虫病、耐格里属阿米巴脑病、管圆线虫病等)、晚期致残(如淋巴丝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包虫病等)、机会致命(粪类圆线虫病、肺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等)。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讲,寄生虫病一直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据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48种疾病中就有40种属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源性寄生虫病和血吸虫病带来的损失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0%以上。2000年联合国开发总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求防治的10种主要热带病中有7种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2006年世界疟疾仍流行于109个国家,涉及33亿人口受威胁,有临床症状者2. 47亿,其中80%的患者在非洲,死亡人数114. 4万,且多数为儿童,损失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6. 5亿人受感染威胁,死亡人数1. 5万,其经济负担仅在中国就达5. 15亿元。2000年联合国制定了到2015实现消除贫困、饥饿、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发展目标。其他疾病主要是指“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即15种虫媒病和寄生虫病(如钩虫病、粪类圆线虫病、包虫病、囊虫病、片形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幼虫移行症、弓首线虫病、罗阿丝虫病、阿米巴病、贾第虫病、蝇蛆病、潜蚤病、和疥疮)。在我国法定报告的36种传染病中有13种为媒介生物性疾病,其中含疟疾和血吸虫病。
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寄生虫病也是存在公共卫生问题,如阴道毛滴虫感染者,在美国就有250万,英国有100万。贾第虫病和隐孢子虫病成为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并严重地流行于俄罗斯、东欧及美国。不少机会致病寄生虫在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高发的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致死病因。
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的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数十年的防治努力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丝虫病得到基本消除,血吸虫病大面积流行得到控制,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从总体上已显著下降。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对整个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或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目前的寄生虫病的流行种类或出现的病种与其主要危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目前我国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总感染人数约有1. 29亿。边缘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仍高达20. 07%~56. 22%,而且还有不少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带绦虫病、囊虫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仍然严重危害着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其中,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病原阳性率以及并殖吸虫和利什曼病的血清学阳性率均以0~14岁组儿童为高。
2.随着人口流动增大,饮食习惯改变和食品流通市场化使得寄生虫病流行的种类发生了新的变化,如肝吸虫病、带绦虫病、肺吸虫病、曼氏裂头蚴病、弓形虫病等29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在近十余年来一直存在增长趋势。此现象不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某些寄生虫感染出现“城市化”、“富贵化”以及感染病例分散化。此外,国际交流及旅游业国际化,使得输入型寄生虫病在我国不断出现。这些均可因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不明或不熟悉国内外存在的寄生虫病而会造成误诊误治,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注意。
3.防治难度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如包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对象,并将其中的血吸虫病和疟疾列为乙类传染病来监控和防治。西部地区的包虫病流行还继续危害着当地牧民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经济发展。疟疾防治效果一直受到周边国家严重流行的影响。血吸虫病和包虫病难得到有效防治的原因是主要传染源为家畜及野生动物。
4.随着HIV感染率不断上升、艾滋病的发生、器官移植人数增多和癌症发病率增高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疾病广泛使用激素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有增无减,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感染与致病有可能成为这些人群对象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这是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的问题。
5.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特别是对追求“新、鲜、活”的人群,不仅是大大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机会,而且还将会感染一些新现的或再现的寄生虫。近年报道的一些以前很少的寄生虫病,如巨片吸虫病、微孢子虫病、等孢子虫、肉孢子虫病、环孢子虫病等,则在局部地区出现有感染流行。这些病原主要为动物源性的,可通过直接生食或污染环境、食物和水源而引发感染流行。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也与其他传染病一样,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当这三个环节在某一地区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就会构成流行,包括寄生虫离开旧宿主、进入新宿主及其所经历的外环境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外环境则涉及生物、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即流行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可在数量上表现出散发、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在地域上表现出地方性、自然疫源性;在时空上表现出季节性;在人群中表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及民族方面的分布差异。寄生虫的不同类或不同种,则有着不同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规律,同一种病原在外环境下,也将形成不同的规律。如肺吸虫病的流行一般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人群中,但由于他的第二中间宿主(蟹)作为鲜活商品流通到城市,致使喜生食的城市市民感染,形成新的流行态势。如果对此没有流行病学证据,就会使感染肺吸虫的城市市民遭受误诊误治。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离不开流行病学的调查与研究。寄生虫病流行病学是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流行规律、制定防制措施达到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科学。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能向外排出病原体并造成病原体传播的人、畜或兽。其主要对象为感染有寄生虫的带虫者、病人、病畜。病原可随粪便、痰、阴道分泌物自然排出或随蚊媒叮刺带出。

2.传播途径

是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过程。包括病原体在外界和繁殖到可感染易感者的阶段所经历的过程和条件以及侵入人体途径。不同的寄生虫在人体外经历的过程和条件各不相同,如土源蠕虫和肠道原虫在外界可直接发育为能感染新宿主的阶段。丝虫、吸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等要经过在中间宿主或昆虫体内的发育或繁殖过程。部分寄生虫无需外界发育过程,如阴道滴虫、疥螨等。
寄生虫侵入人体途径多样,具体详见附录一:寄生虫感染途径查询表。其方式涉及①误入:误食、误饮、误吞被感染期虫卵或包囊污染的食物、水,接触被污染的玩物,以污染的手取食等;②生食: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期幼虫的肉类,如生食鱼、蟹、蛙、猪等肉食可分别感染肝吸虫、肺吸虫、曼氏裂头蚴、猪带绦虫、旋毛虫等;③经皮肤侵入:如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接触疫土感染钩虫;④经昆虫传播:如经蚊叮刺可感染疟原虫和丝虫;白蛉叮刺可感染利什曼原虫;⑤与病人接触:如与病人共衣、同床或性生活亦可感染阴道滴虫、虱、疥螨等;⑥垂直传播:如母体有弓形虫和疟原虫可经胎盘传给胎儿;⑦经空气吸入:如蛲虫卵、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尘螨等可在空气中飞扬经呼吸道吸入;⑧逆行感染:如蛲虫、水蛭和艾氏小杆线虫可经尿道或阴道侵入而感染;⑨自体内感染:如猪带绦虫孕节在人的肠道内破裂释放虫卵造成感染引起囊虫病,粪类圆线虫和短膜壳绦虫均可发生自身感染。

3.易感人群

对某些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力和无获得性免疫力的人群。人具有对大多数动物寄生虫不受感染的先天免疫力。体内已有某种病原寄生的人对同种病原再次感染具有一定抵抗力。未感染过寄生虫的人(儿童、非流行区人)和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人为无免疫力的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三大因素 1.生物因素

指某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所需要的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而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否,取决于所需适宜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如血吸虫的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钉螺,在我国北纬超过33. 7°的地方没有钉螺,所以就没有血吸虫病流行。
此外,某些以虫卵和包囊为感染阶段的寄生虫,可由蝇或蟑螂作机械性传播使流行加重,有效的防制这些节肢动物将有助于遏制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

2.自然因素

外界环境的气候、温度、湿度和雨量对寄生虫发育和媒介节肢动物生存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如钩虫等蠕虫的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需要有温暖、潮湿的环境。又如血吸虫毛蚴的孵化和尾蚴的逸出除需要水外,与湿度、光照也有重要关系;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杂草丛生的植被是适宜钉螺孳生和繁殖的自然条件。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和医疗水平、防疫保健制度以及人的行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等,在我国引起寄生虫感染的主要方式是:生活和饮食习惯,如云南等地因有生食和半生食猪、牛肉的习惯,导致旋毛虫病广泛流行;不良个人卫生,如阴道滴虫在流动人口中感染率较高;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如血吸虫病感染人群绝大多数是农民、渔民和戏水的儿童。
以上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或影响着寄生虫病的流行,一般来说,生物和自然因素相对较稳定,而社会因素可变性大,是影响寄生虫病的主导因素。因此,发展经济、促进科技和卫生事业的进步;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提供人类生活质量和生产方式是控制寄生虫病流行的关键所在。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方性

某病在一定区域内经常发生的现象,视为具有地方性。由于寄生虫病流行受三大流行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寄生虫病流行呈明显的地方性分布。特别是需要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作媒介的寄生虫,更具有明确的流行区域。如血吸虫病流行与其中间宿主钉螺分布相一致,形成了特定的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地方就形成了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在当地流行,在农村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原因,导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包虫病之所以流行于我国西北牧区,是由于当地的特殊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造成。

2.季节性

由于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的季节必然影响到寄生虫在外界发育、媒介昆虫和中间宿主的数量消长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使大多数寄生虫对人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温暖、潮湿的春、夏季节。但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规律的仅有少数,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钩蚴性皮炎等。

3.自然疫源性

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地传播,故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自然疫源性疾病或动物源性疾病。这类病的流行传播具有疫源地,也就是说其病原体早在原始森林或草原的动物之间存在自然传播,人可因某种机会进入该疫源地后可由动物传播给人。这种不需要人参与而自然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我国有30多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利什曼病、肺吸虫病等。另外,还有在人与家畜之相互传播着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如带绦虫病、肝吸虫病、血吸虫病、旋毛虫病等,也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特点。

4.食源性

在人体寄生虫感染方式中,多数是通过食入含有感染阶段的虫卵或幼虫等而引起的,是造成某些寄生虫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些人兽/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通过询问患者有无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有助于临床诊断。例如旋毛虫病、管圆线虫病、棘颚口线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带绦虫病、曼氏裂头蚴病、弓形虫病、兽比翼线虫病等。
四、寄生虫病防治原则

1.综合防治的原则

是针对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者的综合防制措施或主导措施。综合措施是针对三个流行环节全面开展防治的策略。主导措施是针对寄生虫病流行环节中最活跃的环节而采取措施的策略。由于引起寄生虫病传播的主要是感染源,所以,在流行区,应重点放在查治病人、病畜和带虫者方面,这不仅是减低传播的有效办法,而且可以防止感染者发病(得到早期治疗),保护了感染者健康。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要根据不同寄生虫的传播特点,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积极措施。如经粪排出病原体的则应管理好粪便(建无害化粪池);可经水传播和感染的寄生虫应管理好饮用水;涉及有中间宿主或媒介的寄生虫,应力求控制或杀灭;为避免人类感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其危害性和防病防感染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对青少年,教育他们讲究个人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防止病从口入。保护易感者方面,主要对进入流行区(疟疾和血吸虫病疫区)的外地人,或流行区无免疫力的青少年应服预防药物或使用防护药,以防急性感染或急性发病。对重要寄生虫病的基本消灭区,要加强人群和病媒监测,以防疫情回升。

2.群体防治的原则

要因时、因地、因病,并依据流行特征来制订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方法或主导措施。要做到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实施前开展科学调查、了解当地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例如: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虽然可制定和采取管理好食品卫生和做好饮食卫生宣传的措施来实施,但要保障其防治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事先调查该地流行的寄生虫病种类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后来确定的具体措施更为经济有效。又如对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虽然在理论上应制定和采取管理好粪便和推行普治的方法,但要依据当地人的病原感染率和受感染的对象人群来实施更为可行,否则会大量浪费防治部门的人力和物力,并有可能因药物毒副作用而出现新的问题。

3.临床“三早”的原则

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原则,以减轻病情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何永康 郑茂 曾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