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效关系

自从1855年Thoms Addison及其同事报道Addison病,到1920年人们认识到肾上腺皮质对于维持人体功能的极端重要性。继之于1936年,自肾上腺皮质提取物中制备了多种固醇结晶,1948年人工制备了可的松(cortisone)并用于临床研究,1950年发现可的松本身无活性,其产物氢化可的松具有治疗作用。几乎同时,ACTH也作为药物开始临床研究。此后,相继合成了大量的固醇类药物供临床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甾核,其共同的结构特点为甾核A环的C 4-5之间为一双键,C 3上有酮基,C 20上有一个羰基,这些结构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天然存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个别人工合成的制剂如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第1,2位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而人工合成的制剂,绝大部分都为不饱和的双键,后者在机体内的加氢还原灭活反应减弱,故作用更强。糖皮质激素的结构特征是在固醇核D环的C 17上有α-羟基,而在C环的C 11有氧(如可的松)或羟基(如氢化可的松),这类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影响糖代谢及抗炎等作用,而对水、盐代谢的作用较弱,故称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结构的特征是在甾核D环的C 17无α-羟基及C环的C 11无氧(如去氧皮质酮),或虽有氧但与18位碳结合(醛固酮),因其对水、盐代谢有较强的作用,而对糖代谢的作用很弱,故称为盐皮质激素。为了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副作用,曾对该类药物的结构进行改造,合成了一系列的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
盐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