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服务粮食生产的机理、模式及案例研究
- 汪来喜
- 899字
- 2021-01-22 20:01:07
第二章 银行业服务粮食生产的机理、模式及案例研究
银行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银行业融资比重占我国融资约70%的比重,我国是间接融资大国;同时,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银行业服务粮食生产是一个重要课题。
粮食作为大宗商品,在种植、收储、物流、加工、销售等生产环节均需大量外部融资,以补充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缺口。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服务粮食生产的融资需求的主渠道。因此,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获得银行服务尤其是融资支持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拓展银行业服务粮食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要求,也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粮食生产传统上具有季节周期性强、抵押担保条件弱、风险波动大等特点,导致银行业对粮食生产领域的融资额少、授信难度大、审批条件高,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面临下滑趋势,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不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进一步引发粮食收购量大幅增长,最终造成国内粮食生产呈现出“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局面。2015年以来,国家深入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解决当前粮食生产领域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这些均离不开银行的金融服务和信贷融资支持。
在此背景下,本章首先系统分析我国银行业服务粮食生产取得的成绩和创新举措,提出当前面临的信贷投向结构非均衡、授信条件不匹配、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信贷资源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等难题。其次论述银行服务粮食生产的融资特征和过程机理,提出原因主要在于粮食种植环节的多种风险叠加、收储环节的信贷服务不适应市场化趋势、物流环节的抵押担保条件较弱、加工环节的低盈利性等。最后从银行服务粮食生产的模式创新和案例借鉴的角度,研究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不断创新金融供给模式、放宽融资条件、拓宽抵押担保方式,从而增强粮食融资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长效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