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穿山甲竟然是“森林卫士”?

众所周知,害虫对森林环境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当森林遭受虫害的时候就需要“森林卫士”站出来。

提到“森林卫士”这个称号,很多人会想到啄木鸟,其实,穿山甲也当得起这个称号。

穿山甲,学名“鲮鲤”,属于脊椎动物,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爱吃白蚁和蚂蚁。穿山甲一般体长50厘米左右,头小,吻尖,口、耳、眼都小,舌头细长,因为没有牙齿,所以吃东西都是囫囵吞下。它白天在洞里养精蓄锐,晚上四面出击。穿山甲视力不佳,不过嗅觉异常灵敏,能够依据零星的蚂蚁踪迹和气息,在半径150米的区域内准确地找到蚂蚁巢穴所在地。

穿山甲对付白蚁很有一套。如果白蚁在地表活动,那么穿山甲就直接舔舐地面上的白蚁。有时穿山甲也会使用一些计谋,它们会躺在地上装死,把身上的鳞片打开,用嫩肉吸引白蚁,等白蚁爬满全身后,再把鳞片关闭,然后把这些白蚁带到水中,白蚁漂浮到水面上,由此穿山甲就可以轻松享用“美味大餐”了。穿山甲还可以直接摧毁蚁穴,然后在废墟中吐出细长的舌头,通过舌头上分泌的特殊腥味,将蚂蚁大量吸引过来,从而完成“一锅端”。如果白蚁躲在蚁巢内活动,那么穿山甲就挖蚁巢取食。在取食前,它会使用“喷气测蚁术”:首先把出口挖大,用鼻吻堵住,然后用力向内喷气。如果它继续往更深处挖掘,那么说明蚁巢离洞口不远;若它放弃挖掘,则意味着蚁巢离洞口很远。科学家发现,这种喷气感知蚁巢距离的方法,准确率几乎为100%。科学家猜测,穿山甲的鼻腔可以极其敏锐地感知气体压力的变化,这一点可能在未来的仿生学上派上用场。

当穿山甲开始挖掘时,尖锐的前肢用来刨土,后肢则配合着将挖出的土推至洞外。通过前、后肢的协调,穿山甲挖洞的效率非常高,一小时就可以挖出一条四五米长的通道。这样辛劳的工作必然会有丰厚的回报,因为打开一个白蚁巢,穿山甲就能美美地饱餐一顿了。当然,穿山甲也不浪费,如果白蚁巢非常巨大,一次吃不完,它就会用泥土封住洞口,下次再来食用残存的白蚁。就算白蚁巢在树上,穿山甲也不会放过,这时,强壮的前、后肢再次派上用场。穿山甲可以爬上树把白蚁群吞食一空,吃完还可以在树上打个盹。穿山甲下树的方式别具一格,它只要把身体团起来,就能沿着树干滚下来。

除了脸部和腹部外,穿山甲从头到尾被六百多块鳞片覆盖着。这些鳞片硬如钢铁,犹如刀枪不入的盔甲。因此,在遇到强敌,又找不到洞穴可以藏身时,穿山甲只要将头往腹部弯曲,用长尾将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就可以让虎爪豹牙对它无可奈何。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每年可以挽救几十公顷的森林,以免树木落入蚁群之口,为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它是当之无愧的“森林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