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杜鲁门·卡波蒂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原名杜鲁门·斯特雷科福斯·珀森斯(Truman Streckfus Persons)。幼年生活饱受家庭动荡之苦,被送至亚拉巴马门罗维尔由母系家族抚养。其父曾因欺诈罪入狱,父母离异,旋即为争夺对杜鲁门的监护权而争执不下。最终他搬到纽约跟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继父是一位古巴商人,从此随继父改姓卡波蒂。四十年代初,小卡波蒂曾在《纽约客》杂志社充作递送稿件的勤杂工,却又因为无意中冒犯了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而遭解雇。二十岁出头即以在《时尚芭莎》(Harper's Bazaar)杂志发表短篇小说而声名鹊起,随后又以《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一部他自称为“为了驱除心魔”的哥特式成长小说,以及中篇小说《草竖琴》(1951),一首植根于他早年亚拉巴马岁月的温柔的幻想曲,进一步巩固了他早熟的文学声誉。

卡波蒂自从踏入文坛,就广为结交作家和艺术家、上流社会人士和国际名流,并因其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而广受媒体关注。他相继结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夜树》(1949)和中篇小说《蒂梵尼的早餐》(1958),却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舞台——将《草竖琴》改编为舞台剧、写作音乐剧《花房姑娘》(1964)——和新闻界,最早的尝试是《本地特色》(1950)和《听到缪斯的声音》[1](1956)。他还短暂地涉足电影界,为著名导演约翰·休斯顿创作电影脚本《战胜恶魔》(1954)。

卡波蒂对堪萨斯的一起灭门谋杀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经过长期详尽的调查后创作出他最为成功、最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冷血》(1966)。通过“以小说的技巧来处理一桩真实的事件”,卡波蒂力图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综合体:既“绝对地真实”又同时是一件艺术作品。尽管卡波蒂对作品的艺术风格有如此之界定,这部作品自从在《纽约客》分期连载以来,竟为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大读者群的浓厚兴趣。他为了庆祝《冷血》之完成在广场酒店举办的盛大假面舞会,成为整个六十年代的标志性偶像事件,卡波蒂也一度成为电视节目和风尚杂志的常客,甚至在影片《怪宴》中初试身手,出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他花费多年时间创作长篇小说《应许的祈祷》,力图表现出他多年浸淫于富人和名流圈内所有的切身经历和冷眼旁观之精髓,可惜终未能完成;一九七五年发表于《君子》杂志的选段因为暴露出上流社会的不少隐私而引起卡波蒂众多富人朋友的极大震惊,终于导致他被驱逐出他曾一度主宰的那个名利世界。他在后期出版了两部小说和随笔集:《犬吠》(1973)和《写给变色龙的音乐》(1980)。在历经多年的药物和酒精折磨之后,他于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五日病逝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