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青涩的季节

  • 丰年之路
  • 曾臻
  • 3356字
  • 2021-01-22 09:59:34

1960年,宋丰年读完了六年制小学。学校发出号召,动员毕业生报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建设最光荣,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有文化有无产阶级革命觉悟的劳动者!一出豫剧《朝阳沟》风靡全国城乡,一唱再唱,政府的宣传引领着社会价值导向,剧中的中学生拴保返乡,银环下乡,成为青年学生效仿的榜样。

任何一种劳动任何一种职业,无论贵贱都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宋丰年少年壮志,怀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激情报名,要求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然而,老师宣布的名单中却没有他,他颇为失望地找到老师,一问究竟。老师温热的大手抚着他的肩说:“你又瘦又小,还是好好复习,参加升学考试吧!”他因年龄小,未被学校批准。学校旨在鼓励大龄学生回乡,同届毕业生中,有的年龄已十五六岁,甚或十七八岁,小学毕业回到农村已经算很有文化了。这时的农村虽然经过了快速扫盲,但脱盲标准仅在于认识自己的名字,认识农具、牲畜的名称,看懂记工簿而已。即便按这个标准,当时农村文盲率仍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宋丰年所在班45名学生,8名考上了初中,宋丰年顺利考取了郑州市第五中学。他到五中报名时,校园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不见学生,也不见老师,因生源过少无法开课。宋丰年又被分配到郑州市第十二中学。他背着行囊来到了学校,校园内学生、老师寥寥无几。他和小学同学范媛、刘同相又成了同窗。

中国大地上,饥荒正像瘟疫一样蔓延,性命尚且不保,谁还有气力上课呢?严重营养不良面带病容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你们有气力了,就来学校劳动劳动,没气力就回家先歇着。”又问:“你们谁能找来南瓜子?”

宋丰年回到家里,问爷爷能不能找来南瓜子。爷爷弓着腰在一个瓦罐里摸了半天,拿出几粒南瓜子放进他的手里说:“记住,再饿,也不能吃掉种子!”这位善良豪爽而又十分理性的老人,一直在引领着孙子成长的脚步。

宋丰年手里紧攥着几粒金贵的南瓜子来到学校。

这年秋天,学校操场上,爬出了大片青旺的绿秧,开出了黄灿灿的裂叶状大花片子,借着操场后面厕所里的粪力,结出了满地南瓜。在“瓜菜代”的日子里,爷爷藏在瓦罐里的几粒种子结出的硕果成为老师们碗里上好的食物,一地南瓜接济了老师们的伙食。

学校遵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这八个大字是毛泽东1937年为抗大所题,已成为所有学校书写在墙体上的校训。学校倡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共产主义风格,校风端肃,学生思想单纯,同学间的友情也都很真诚。

学生都是自带干粮,学校食堂只为学生加工饭菜,提供开水。开饭的时候,同学们都围在笼箅前各自拿各自的食物,笼箅上摆满了红薯面窝头、高粱面窝头、玉米糁窝头、红薯、菜团子……

这天中午,宋丰年走进食堂,在笼箅前看了半天,不见自己盛红薯的碗。同学们都很守规矩,一般不会错拿。“宋丰年——”范媛在外面叫他。他转身出来,只见范媛站在树下,手里端着他的碗,拿着红薯在吃。见他过来,伸手把碗递过去:“咱俩换换吃,我喜欢吃红薯。”范媛说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笑望着他,碗里是一个白亮亮的大馒头。甜丝丝的香味飘进了他的鼻腔,宋丰年看着馒头咽了口涎水,白馒头呀白馒头,这个打小就困扰他的问题仍然在困扰着他,困扰着所有农民,成为他们的奢望。因为他们吃红薯面窝头已吃得嘴里直流酸水,胃病缠身。全班同学,也只有这个工程师的女儿才能吃上这样的白馍啊!他无论多么想吃,还是迟疑着不肯去接,自己怎能去吃一个女生的白馍?!“快吃呀!”范媛带着几分娇嗔。“范媛,我不……不能吃你这白馍,你喜欢吃红薯,我再回去,就多背些来。”一向爽朗的他竟有了几分腼腆。“我就是好吃红薯,你快吃吧!往后,咱俩就换着吃。”她执意将碗擩进宋丰年的手里。宋丰年犹豫着拿起馒头咬进嘴里,那是久违了的麦香呀!他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着,每咽一口都有一种香黏的不舍。范媛甜津津地吃着红薯,他感觉着她那快活的目光在自己的脸上瞟来瞟去,他却不敢去迎视她。近在跟前的范媛,瘦挑挑的身上飘散着一缕一缕青青的气息,这气息被轻风吹进宋丰年的灵魂,像是青梅的花香,袅浮起灵虚的优美,他的生命从没有像这一刻这样安详过。他沉湎着,咀嚼着,这个白馍的滋味一直糯糯的粘在他的味蕾上,够他品味一生,他想就这样一直吃下去。这一刻,他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有朝一日,自己成就了大事,定会拿比这个白馒头好一百倍的东西给她……

初中学业不轻松,考分永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班与班之间,每一门课的任课老师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临近考试,每门课的老师都要布置大量的作业。宋丰年班的生物老师一下子布置了30道题,要求会背。大多同学对生物本来就不太感兴趣,要背这么多题,一片抱怨之声。宋丰年就想难为难为这位生物老师,课堂上,老师正在认真地讲“种子在呼吸中的放热……”,宋丰年举起了手。老师问他有什么问题,宋丰年一本正经地问道:“郭老师,我为什么一尿尿就打嗝儿?”全班哄一下笑了,男生女生都笑得前仰后合。宋丰年一脸得意之色,看着老师,心里说:“谁叫你让我们背那么多题哩?你也为难为难吧!”老师没笑,表情端肃十分认真地讲道:“撒尿时发出热量,身体受到刺激,因此,出现打嗝。这是生理反应。”宋丰年非但没有难住老师,反倒讨得个没趣落了个笑柄,大失所望地坐下了。但他仍心有不甘,下课后,就和刘同相几个男生凑到一块儿,想方设法要耍滑偷懒,不想背这30道题。于是,就商量出了一个妙招:纠集十几个人,一个一个拿着课本轮流去找老师分别问这30道题中的问题,问了这题问那题,问多了,老师有些不耐烦了,也就敷衍搪塞起来:“这道题,记不住就算了。”“这道题,不太重要。”“这道题,必须记住!”“这道题,你理解就行了。”他们把探得的信息汇拢整理,然后一一过滤排除,4道题中就能淘汰3道不用再背了。经过这番煞费苦心的算计,全班同学可就都偷了个大懒,而且末了考试全班成绩斐然,竟都在90分以上,皆大欢喜。

在身体缺乏蛋白质的情况下,学生们的体能普遍下降,上课听讲效率低下,不少人上课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宋丰年也不例外。但他对物理课情有独钟。教物理的高彬超老师,不仅担着几个班的物理课,而且还担着宋丰年所在这个班的班主任。这位大学毕业,因出身于地主家庭被分配到农村初中来教书的年轻老师,潇洒英俊,眉清目秀,他拿起初中物理课本面对这些初中生时,就好像在教小学生一加一等于二,满肚子的学识沉滞着,没处发挥。但他从不懈怠轻慢,照样认真备课。课堂上,他看见打瞌睡的同学,从来不点名批评、罚站,而是突然以高八度的嗓音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宋丰年的瞌睡常常就被这突然高八度的讲课声唤醒。对于宋丰年来说,唤醒的不仅仅是瞌睡,还有对学习知识的自觉。高老师说:“这每一堂课都是你们生命中的唯一,而我一上午一连要讲四节课,每一节课都在重复。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得最好的该是二、三节课,到了第四节时就难免有些倦怠。但我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你们的唯一,我必须对得起你们。所以,我从不敷衍,希望你们也要珍惜。学习知识是为了让人变聪明……”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意义、生命意义的启迪与培育,让学生受益终身。老师的话让宋丰年深受触动,他明白了不能懈怠任何一堂课,因为每一堂课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知识会让自己变聪明。高彬超老师也就成了宋丰年心中永久的偶像。

贫穷,生活条件简陋,卫生、环境低劣,但这些风华年少的生命总是活泼泼的。很多个晚上,同学们会弄些树枝草梗在寝室外面燃起一堆火,抻开一床一床被子在火上烤。几个人拉着被角,离火不高不低在上面悠来悠去,翻过来正过去地晃悠着,像举办篝火晚会似的。这时就会听见嘎嘎叭叭的碎响,被子上的跳蚤和虱子掉进火中。“穷生跳蚤富生虱”,乡野俚语道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境况,看来即便是富人,也免不了龌龊得要衍生出这些寄生物来,不知那时的“富”是怎样的一种富呢?宋丰年的被子上除了嘎嘎叭叭落下跳蚤虱子,还常常散发出一股尿臊味儿。在家,夜里总有爷爷叫他起床小便,住校后,尽管他十分警觉,还是免不了尿床。尿了床害臊,不愿把被子搭出去晾晒。有时,会被检查宿舍卫生的班干部拿出去搭在树杈上,然后悄悄告诉他:“宋丰年,你的被子在树上晒着哩。”后来,他也就自己拿出去晒了,有啥害臊的,生理现象嘛!

饥饿也罢,长虱子也罢,只要是春天,树都会发芽!生命在这个季节里依然蓬勃着生长的乐趣和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