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傲娇的香草,客家人给它起名“金不换”

客家地区的庭前屋后小菜园中,常种有一种香草。客名君先为它写一首诗:花并绿叶一身香,乡间野地自幽芳。蓬蒿深处青芽秀,高汤点缀美食光。旖旎翠色自真味,千金不换是家乡。

叶圣陶先生说,“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而对于故乡,我想起的是一种香草,一种散落在梅州乡间很不起眼的小草,叶不张扬,花不艳丽,不择泥土,不捡荒地。种子是比芝麻还小的一粒,落在哪就在哪生根发芽,茸茸的样子蓬勃绿意。如果不触碰,就感觉不到它的奇异;一旦触碰,轻轻一撩,就可闻到辛浓的奇异香气,让心脾一下苏醒,容光焕发。

客家人把这种植物命名为“金不换”,用它来配菜,它也不负众望,每每在避去海鲜和肉类一切腥膻的同时,还不会掩盖食物本身的香味,进而增加了一种令人牵牵念念的味道。有时候,客家人也会在“金不换”里加蒜,舂成泥,做成美味酱料。这种味道只有在家乡用特有做法才会有,自白绿相间的焖饭、菜肴、酱料中滋滋地冒出来,勾着你的味蕾。

金不换,学名柠檬罗勒。各地叫法不一样,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梅州、潮汕)普遍叫它“金不换”,在其他地区亦被叫作臭苏(潮阳),香菜仔(普宁),鱼生菜(汕头、揭阳),九层塔(普宁、揭阳、广州、汕头、潮阳),鱼生菜,香菜,九层塔,光明子,金不换(南澳),鱼香草,罗勒(惠阳),兰香(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称为兰香),丙花(五华,要和土薄荷或碧池区别开来)。

客家人口中的“金不换”(客名君 摄影)

客家人常用金不换搭配茄子(图虫)

小时候,我一直感到奇怪,客家人为什么把这种草叫作“金不换”?很多地区用“金不换”专指三七,那是一种神奇的中药,可补血养血,这么称呼还有些道理,但客家人竟然把这种遍地都是野草一样的罗勒称为“金不换”,大概是因为极其认可它那神奇的味道和功效吧!它可将食物化平凡为神奇,物超所值,黄金不换!赋予它这样一个名字,可见客家人对它的挚爱。金不换,可治感冒咳嗽、解螺蚌毒、治跌打肿痛、治毒蛇咬伤,起镇痛、催眠及镇静作用。将罗勒的嫩叶晒干用来泡茶,可健胃安神,对于工作压力大的城市人还有助眠功效。

梅县有一道菜特别有名,就是石扇鱼焖饭,其中金不换是标配。鱼焖饭端出来,金不换的香气已然融入其中,令人垂涎欲滴。

金不换不长虫,和园子里其他风物诗意地搭配着,瓜在爬着秧,禾苗在抽着穗,柚子在结着果,百香果在开着花,小奶狗在旁边看着,老奶奶在浇水,田园的意象弥漫开来。故乡的味道,就在这些意象中久久不散。

“三杯鸡”是宁都客家人的一道常见菜,据说名字是唐代国师、堪舆鼻祖杨筠松所起。三杯鸡是用土产黄鸡置于砂砵中,加上金不换和姜片,不放汤水,只放一杯娘酒、一杯香油、一杯酱油同煨,故名三杯鸡。三杯鸡肉质酥嫩,浓香诱人。

遐迩闻名的石扇鱼焖饭(客名君 摄影)

客家三杯鸡(图虫)

越南牛肉汤(图虫)

叶圣陶说:“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了。”也许这就是乡愁了。金不换,代表的是外婆或者妈妈做的最美那道菜的味道。

金不换在揭西还有个故事。靠糖发家的郭来在修建郭氏大楼的时候,本想凑够100间房,可住在最后角落一间房的邻居就是不愿卖地,还在门前种下“金不换”,表示重金也不换。郭来就采取了一个替代性方案,在后楼右前方围墙下,挖了个“双苞井”,墙在井中间,两边都有井口可以从井中取水,同时在井中修一暗室石门,以备急用,如此凑足百门之数。

据说罗勒还可以做成香水。我想,这种香水可命名为“故乡”或者“金不换”,因为,故乡的味道,千金不换。

随着迁徙的足迹,客家人将金不换带到世界各地。400多年前,金不换传到台湾,台湾人称之为“九层塔”,因其花序重叠如九层塔状,而九层之塔象征功德无量。罗勒在世界各地原本就有,如意大利、日本、荷兰都有种植,历史上也被珍视,被做成各种酱料,但品种不一,味道各异。客名君独爱家乡的这种金不换,英文学名叫Lemon basil。

客家的几道名菜都少不了金不换,金不换炒紫茄、金不换炒石螺、金不换炒花蛤、客家三杯鸡、越南牛肉河粉汤……金不换的气息翕动你的鼻尖,勾撩你的味蕾,让你在品味之时闭上眼睛,倏然如临故乡。那位第一个将罗勒唤作“金不换”的客家人,也许只是在想念那位用金不换为他做菜的人,和被这种植物香气所唤起的永恒田园记忆吧!